《外治壽世方》~ 卷一 (23)
卷一 (23)
1. 血鼓小腹脹有血絲
(通身老黑色皮內有紫黑斑點者是),
酒煎荷葉洗。
白話文:
小腹脹痛,並伴隨血絲,且全身皮膚黝黑,皮內出現紫黑色斑點者,可用酒煎荷葉清洗患處。
2. 婦人血鼓
劉寄奴或馬鞭草。煎湯熏洗。
食鼓。噯氣作酸。飽脹。蘿蔔子炒熱熨。
白話文:
婦女腹部脹痛,可用劉寄奴或馬鞭草煎水熏洗患處。如果伴隨有飽脹、噯氣、胃酸等症狀,可用蘿蔔子炒熱後熨敷腹部。
3. 治實鼓方
甘遂,巴霜,木香(各等分),研細末。填臍中。
白話文:
治實鼓方:將甘遂、巴霜、木香三味藥材,等量研磨成細粉,填塞在肚臍中。
4. 治五鼓琥珀散
大黃(二兩),巴豆(五錢),牙皂(一兩五錢),枳殼,蘿蔔子(炒各四兩),琥珀(一兩),沉香(五錢),姜皮搗汁丸。臨用研末摻膏貼(凡治脹皆取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旁膏藥照貼)
一切鼓脹肚飽發虛小便不通者。臍內先填麝香(一分)再用甘遂(末),雄黃(各一錢),田螺(一個),搗敷臍上。以帛束之。待小便大通即解去。
白話文:
治五鼓琥珀散:
將大黃、巴豆、牙皂、枳殼、炒蘿蔔子、琥珀、沉香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做成藥丸。臨用時,研磨成粉末,混合膏藥貼敷穴位(凡是治療脹滿的,都取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外側,貼上膏藥)。
此方適用於一切腹部脹滿、飽脹、虛弱、小便不通的情況。先在肚臍內填入麝香,然後再用甘遂、雄黃、田螺搗碎後敷在肚臍上,用布固定。待小便通暢後即可去除藥物。
5. 腫滿
6. 卒患腫滿
以蒴藋莖葉埋熱灰中。令極熱。以敷腫上。冷再易。一日夜盡消。
白話文:
用大麻莖葉埋在熱灰裡,使其非常熱,然後敷在腫脹的地方。冷了就換新的,敷一整天一夜,腫脹就會完全消退。
7. 通身水腫
黍莖掃帚煮湯浴之。
白話文:
用小米莖做成的掃帚煮水洗澡。
8. 水腫面浮甚
土狗(一個),輕粉(二分五釐)為末。每搐少許。入鼻內。黃水出盡為妙。
水腫從腳起。入腹能殺人。赤豆(一升)煮爛取汁。溫漬足膝。
白話文:
用土狗一隻,輕粉二點五克,研磨成粉末。每次少許,吸入鼻中。黃色水液流盡為佳。
水腫從腳開始,蔓延到腹部則可能致命。取赤豆一升,煮爛取汁,溫熱後浸泡腳踝和膝蓋。
9. 水腫但兩足腫
銼蔥葉煮令爛以漬之。日三四度良。
白話文:
將蔥葉煮爛後,用來浸泡腫脹的雙腳。一天做三到四次,效果很好。
10. 身體暴腫如吹
巴豆(三十枚),合皮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綿納汁中。以拭腫上。隨手減消。日五六拭。勿近目及陰。
白話文:
身體腫脹得像吹氣球一樣,可以用三十粒巴豆,去皮研磨成粉末,加五升水煮到剩下三升,用棉花沾取藥汁,擦拭腫脹處,腫脹會隨之消退。每天擦拭五到六次即可。注意藥汁不可碰到眼睛和陰部。
11. 腹中脹滿
綿裹煨姜。納下部。冷即易之。
上氣咳嗽。腹滿。體腫。楸葉(三升)煮三十沸。去滓煎。堪作丸如小棗子大。以竹筒納下部。立愈。
白話文:
腹中脹滿:用棉花包裹煨好的薑,塞入下腹部。如果棉花變冷了就立即換新的。
上氣咳嗽、腹脹、身體浮腫:用楸樹葉三升煮沸三十次,去除渣滓後煎煮濃縮,做成像小棗一樣大的丸藥,用竹筒塞入下腹部,很快就能痊癒。
12. 痞積
13. 治痞方
吳茱萸(酒炒)布包。走逐熨之。○又莧菜。不拘紅白均可。(十斤)洗去泥。不必去根。以河水煎湯兩大缽。用活甲魚(一個重十二三兩者)不必切碎。入莧菜湯連骨煮爛如膏。去渣。將甲魚膏薄攤曬乾研末。用麻油(八兩)熬至滴水成珠。下甲魚膏(四兩)。如甲魚膏不足。
以鉛粉添配攪勻。成膏收之。用青布褙紙一層。量塊大小攤貼。七日即消。重者貼至兩次。永不再發。屢驗。又用水紅花新鮮者。同老蒜打爛。量入皮硝。(一二兩)捏成餅。比痞塊大一團。放痞上。用袱包紮緊。待乾再換。則痞自消。又水紅花子熬膏。入麝香(少許)貼之。
,又紅芥菜子(即豬血芥)不拘多少。生薑汁浸一宿。大約芥子一酒杯。加麝香(一錢),阿魏(三錢)同搗極爛如膏藥。攤青布上。貼患處。外用汗巾紮緊。一宵貼過。斷無不消。又名藥豬胞。麝香(一錢),阿魏(三錢),水紅花子,大黃,歸尾,甘遂,急性子,甘草(各一錢),上為細末。用豬尿胞(一個)。
量痞塊大小。用尿胞大小。裝入乾燒酒半胞。
將前藥末放入胞內。緊扎住口。用白布將胞兜扎於患處。俟塊化盡即去之。不可遲也。又桌椿樹皮(在上中者佳)。要一大束。去粗大。止用白皮(二斤)。切碎入鍋內。水熬。瀝去渣。用文武火熬膏。薄攤布上。先以生薑搓出垢膩。後以膏藥在錫茶壺烘熱。貼痞塊上。其初微痛。
半日後即不痛。候其自落。一張即好。永不再發。貼膏時微撒麝香少許於膏上。然後貼之。貼上膏藥。周圍破壞出水即愈。雖脹滿腹硬過臍者。貼一二張亦見效。孕婦忌用。
又雄黃,白礬(各一兩)為末。麵糊調膏。攤布上貼之。俟大便脹滿而極多者即愈。此秘方也。又蔥白汁,薑汁(各四兩),水膠(八兩),好黃酒二鍾。同水熬成珠。攤狗皮上。貼患處。
白話文:
治痞方
用酒炒過的吳茱萸,用布包起來,熱敷患處。
另有一法,用紅莧菜或白莧菜(十斤),洗淨泥土,不用去根,用河水煎成兩大碗湯。取一隻約十二三兩重的活甲魚,不用切碎,放入莧菜湯中,連骨煮爛成膏狀。去除雜質,將甲魚膏薄薄地攤開曬乾,研磨成粉。用麻油(八兩)熬到滴水成珠,加入甲魚膏(四兩)。如果甲魚膏不夠,可用鉛粉補足,攪拌均勻,製成膏藥收好。用青布褙紙一層,根據痞塊大小攤開貼敷,七天即可消腫。病情嚴重者,貼敷兩次即可痊癒,永不再發。此法屢試不爽。
又可用新鮮水紅花與老蒜搗爛,加入明礬(一至二兩),捏成比痞塊略大的餅狀,敷於患處,用布包紮緊,待藥餅乾了再換,痞塊就會自行消散。還可以用水紅花子熬成膏藥,加入少量麝香貼敷。
另用紅芥菜子(即豬血芥),不限多少,用生薑汁浸泡一夜。大約一酒杯芥子,加入麝香(一錢)、阿魏(三錢),一同搗爛成膏藥,攤在青布上,貼於患處,外面用汗巾紮緊,貼敷一夜,保證消腫。此藥膏又名藥豬胞。將麝香(一錢)、阿魏(三錢)、水紅花子、大黃、當歸尾、甘遂、急性子、甘草(各一錢)研磨成細末。取一個豬尿泡,根據痞塊大小,裝入半泡乾燒酒,再將藥末放入尿泡內,紮緊開口,用白布將尿泡包裹後紮在患處,待痞塊化盡即取下,不可延遲。
又可用桌椿樹皮(上中段的較佳),取一大束,去除粗大的部分,只用白色樹皮(二斤),切碎放入鍋中,加水熬製,瀝去渣滓,用文武火熬成膏狀,薄薄地攤在布上。先用生薑擦拭患處,去除污垢,然後將膏藥放在錫茶壺上烘熱,貼在痞塊上,剛開始會略微疼痛,半日後疼痛就會消失,待其自行脫落,一次即可痊癒,永不再發。貼膏藥時,可在膏藥上撒少量麝香。貼上膏藥後,周圍破潰流膿即表示痊癒。即使腹部腫脹堅硬,超過肚臍者,貼敷一至兩次也能見效。孕婦禁用。
又可用雄黃、白礬(各一兩)研磨成粉,用麵糊調成膏狀,攤在布上貼敷,待大便脹滿排出很多後即可痊癒。此為秘方。
還可用蔥白汁、薑汁(各四兩)、水膠(八兩)、好黃酒二盅,一起熬成膏狀,攤在狗皮上,貼於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