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存淦

《外治壽世方》~ 卷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7)

1. 隔日瘧方

旱蓮草(研碎)如黃豆大。以紫蘇葉裹之。男左女右。塞鼻孔內。半日即出涕淚。輕者立愈。重者漸次而愈。或照以上各方治之。

白話文:

隔日瘧方:取旱蓮草研成粉末,量約如黃豆大小,用紫蘇葉包好,男性放左鼻孔,女性放右鼻孔。塞入鼻孔後,半日內就會流涕流淚。病情輕者立即痊癒,病情重者則會逐漸好轉。也可以參考其他相關的治療方法。

2. 治瘧發汗法

柴胡(一握)搗爛。絹包擦周身。得睡有微汗解。又柴胡,當歸,知母,穿山甲(各等分)煎湯。新棉花或布蘸熨背。

白話文:

治瘧發汗法:取一把柴胡搗爛,用絹布包起來擦拭全身。等到睡著,微微出汗即可。另外,用柴胡、當歸、知母、穿山甲等量煎湯,再用新的棉花或布蘸取藥湯熨敷後背。

3. 瘧疾脅痛

青皮炒熨痛處。

白話文:

用炒過的青皮,熨貼疼痛的地方。

4. 瘧疾化痰

薑汁,貝母,半夏為丸。擦胸背。

白話文:

用薑汁、貝母、半夏製成藥丸,塗擦胸背部。

5. 久瘧成痞(胸脅高起者是又名瘧母)

毛腳芹菜,大蒜,銀硃同搗爛。塗患處。以油紙蓋上扎住。半日皮上疼痛。口中有蒜氣出。其塊自消。又大蒜(一個曬乾研細末),朴硝(三錢研末)獨頭蒜共捶融成膏。貼自消。又獨頭蒜(一個),黃丹(一錢),番木鱉(焙為末五分)共搗成餅。放患處紮好。口中有蒜氣出。即去之。內自消矣。

白話文:

久瘧導致的痞塊(胸脅部隆起者,又稱瘧母),可用以下方法治療:

方法一:將毛腳芹菜、大蒜、銀朱搗爛,塗抹患處,用油紙蓋好紮緊。半天後患處會疼痛,口中會聞到蒜味,痞塊就會自行消散。

方法二:將曬乾的大蒜一個研成細末,與三錢研末的朴硝、一個獨頭蒜一起搗成膏狀敷貼,痞塊就會自行消散。

方法三:將一個獨頭蒜、一錢黃丹、五分焙乾研末的番木鱉一起搗成餅狀,敷於患處並紮緊。口中聞到蒜味後,即可取下,痞塊會自行消散。

6. 小兒久瘧不愈

赭石(三錢燒紅醋淬),硃砂(五分),砒霜(一豆大)各藥用紙包七層。水浸濕火中煨乾研末。加麝香(五釐)香油調搽鼻尖。眉心。及手足心。神效。

白話文:

小孩長期瘧疾久治不癒,可以用赭石(三錢,燒紅後用醋淬煉)、硃砂(五分)、砒霜(一小粒)各藥用紙包上七層,用水浸濕後放在火中煨乾,研磨成粉末。再加入麝香(五釐)和香油調勻,塗抹在鼻尖、眉心以及手心、腳心,效果神奇。

7. 久瘧人虛

嗅甜肉桂。或塞鼻。則寒自退。熱自輕。神爽氣清。思食而愈。

白話文:

聞聞甜味的肉桂,或者用肉桂塞住鼻子,就能讓寒邪退去,發熱症狀減輕,精神爽利,氣血也變得清爽,自然就會想吃東西,身體也就慢慢好了。

8. 截瘧方

叩頭蟲(一個)安眉心。蟲頭向上。膏藥蓋住。過時自愈。又名貼臍截瘧丸。胡椒雄精(各等分)研末。將飯研爛為丸。如桐子大。外以硃砂為衣。將一丸放在臍中。外用膏藥貼上。瘧即止。神驗。

白話文:

截瘧方:

將一隻叩頭蟲放在病人的眉心,蟲頭朝上,再用膏藥蓋住,過一段時間就會自然痊癒。此方也稱為「貼臍截瘧丸」。將等量的胡椒和雄黃研磨成粉末,再將米飯研磨成泥狀,搓成桐子般大小的丸藥,外面裹上硃砂,然後將一粒藥丸放在肚臍上,再用膏藥貼住,瘧疾就會停止,療效神奇。

9. 禳瘧法

用紅紙包米一撮。茶葉一撮。銅錢三十文。包時斷不可令人見。亦不可令人知。包成。次日於清晨出門。直走所向之方。不可回頭。暗拋路旁。亦忌人見。拋後䫀頭直走。不可回顧。由別路歸家。其病如脫。又未發前。抱大雄雞一隻。著懷中。時時驚動。令作大聲。無不瘥。

白話文:

禳瘧法:

用紅紙包著一小撮米和一小撮茶葉,以及三十枚銅錢。包的時候絕對不能讓別人看見,也不能讓別人知道。包好之後,第二天清晨出門,徑直朝著一個方向走,不能回頭。走到路上,偷偷地把紅包拋到路旁,同樣不能讓人看見。拋完之後,頭也不回地繼續往前走,不要回頭看。然後從另一條路回家。這樣做,瘧疾就會像脫掉衣服一樣痊癒。如果還沒發病之前,就抱著一隻大公雞,放在懷裡,不時地驚動它,讓它大聲叫喚,也一定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