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承熹、王承勳輯

《惠直堂經驗方》~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治諸毒已破者

如未破者不可用。

葫蘆殼燒灰存性。麻油調敷留頭。三日毒盡收口。或用桃枝竹去青。刮肉搗軟。蒸熟罨之。數日即收口。

白話文:

  1. 將葫蘆殼燒成灰,保留其藥性。

  2. 將麻油與葫蘆殼灰混合,敷在傷口處。

  3. 三天後,毒素清除,傷口開始癒合。

  4. 或者,可以使用桃枝和竹子,去除外層的青色部分。

  5. 將桃枝和竹子的肉刮下,搗碎成泥狀。

  6. 將其蒸熟,敷在傷口處。

  7. 數天後,傷口即可癒合。

2. 八寶丹

琥珀(一錢新瓦炒),珠子(四分),象牙(一錢火煅外黑內帶白色),冰片(二分),乳香(炙一錢),沒藥(炙二錢),兒茶(一錢),血竭(一錢)

白話文:

  • 琥珀(一錢,用新瓦片炒過)

  • 珠子(四分)

  • 象牙(一錢,用火煅燒,外面是黑色的,裡面是帶白色的)

  • 冰片(二分)

  • 乳香(炙過一錢)

  • 沒藥(炙過二錢)

  • 兒茶(一錢)

  • 血竭(一錢)

上藥為細末。摻膏上貼之。即收口。

3. 收口長肉神方

背疽惡瘡並效。

甘蔗渣曬乾。火煅存性。研細。以小竹管如瘡口大。用細夏布紮緊。篩灰於瘡上。填滿。外以膏貼之。自收口。

白話文:

將甘蔗渣曬乾,用火煅燒保存其性質,研磨成細粉。用小竹管,大小與瘡口相符,用細夏布緊緊紮住。把篩過的灰燼倒在瘡口上,填滿。外面用藥膏貼好。瘡口就會自行癒合。

4. 斂口生肌散

此治已潰瘡。

若有一人。患背疽已潰。如碗麵大。視五臟僅膈膜耳。自謂必死。人傳此方。用之而愈。大鯽魚一個。去腸。以山羊糞入其中。烘焙焦黑為細末。乾摻之。瘡口遂收而愈。屢試皆驗。須候膿少欲生肌時用之。

白話文:

如果有人患上背疽已經潰爛,傷口大小像碗口一樣。可以看到五臟,只差膈膜了。自認必死。有人傳授這個偏方。用後就痊癒了。一個大鯽魚,去掉腸子。將山羊糞放入其中。烘烤至焦黑研磨成細末。敷在傷口上。傷口很快就癒合了。多次試驗都見效。必須等到膿液減少,想要長出新肉的時候纔可以使用。

5. 久遠瘡口不收方

醋煮桑葉貼之。即收口。

6. 長肉生肌散

龍骨(煅二錢),血竭(三錢),象皮(一兩炒),兒茶(二錢),甘石(二錢煅),乳香沒藥(各一錢去油),冰片(二分)

白話文:

龍骨(煅二錢):煅燒過的龍骨,二錢。

血竭(三錢):血竭,三錢。

象皮(一兩炒):炒過的象皮,一兩。

兒茶(二錢):兒茶,二錢。

甘石(二錢煅):煅燒過的甘石,二錢。

乳香,沒藥(各一錢去油):乳香和沒藥各一錢,去除油脂。

冰片(二分):冰片,二分。

共為末。瓷瓶收貯。用時以少許摻膏藥上。

7. 生肌膏

輕粉(一分半),密陀僧(三分),水粉(一錢),冰片(三釐),龍骨(煅一分),銀硃(五分),赤石脂(八分)

白話文:

輕粉(1.5分)、密陀僧(3分)、水粉(1錢)、冰片(0.3分)、龍骨(煅燒過的,1分)、銀硃(5分)、赤石脂(8分)

上為末。熟豬肉油調和敷患處。外用膏蓋之。

8. 珍珠散

生肌用。

爐甘石(五錢),防風,生地,甘草連翹,花粉,白芷大黃(各三錢)

白話文:

爐甘石(25公克),防風、生地、甘草、連翹、花粉、白芷、大黃(各15公克)

上煎濃汁。火煅甘石令紅淬汁內。再煅再淬。以汁盡為度。冷定研細末。加冰片二分。研勻摻瘡上。以膏蓋之。

白話文:

先將上邊的藥材煎煮出濃汁。用火煅烤甘石,使其呈現紅色後浸入藥汁中。重複煅烤和浸汁的步驟,直到藥汁完全用盡為止。待藥物冷卻後研磨成細末,加入二分冰片。將冰片和藥末研勻後敷在瘡口上,最後用膏藥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