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直堂經驗方》~ 卷三 (2)
卷三 (2)
1. 李迅蠟礬丸
凡病癰疽發背。不問老少皆宜服。蠟礬丸服至一兩以上。
無不取效。最能止疼痛。不動臟腑。活人不可勝數。
明亮白礬(一兩)生研。以好黃蠟(七錢)溶化。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如未破則內消。已破即便合。如服金石發瘡者。以白礬末一二匙。溫酒調下。亦三五服見效。有人遍身生瘡。狀如蛇頭。服此亦效。諸瘡俱稱奇效。但一日中。服近百粒則有力。
此藥非惟止痛生肌。能防毒氣內攻。護膜、止瀉、托裡、化膿之功甚大。服至半斤尤妙。
白話文:
這個藥丸叫做「李迅蠟礬丸」,凡是患有癰、疽、發背等疾病,不論年紀大小都適合服用。服用蠟礬丸,劑量達到一兩以上,沒有不見效的。它最厲害的地方是能夠止痛,而且不會影響內臟功能,救活的人數多到數不清。
做法是:取明亮潔白的白礬一兩,磨成粉。然後將上好的黃蠟七錢,加熱融化成液體。將礬粉和入蠟液中攪勻,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然後逐漸增加到二十丸,用溫開水送服。如果腫瘡還沒破,服用後能使它消散;如果已經破了,則能幫助傷口癒合。如果因為服用金石類藥物而長瘡,可以用白礬粉末一到兩匙,用溫酒調服,通常三到五次就會見效。有人全身長滿瘡,形狀像蛇頭,服用這個藥丸也有效。各種瘡瘍用它治療都有奇效。但是,如果一天之內能夠服用將近一百粒,效果更佳。
這個藥不只能止痛、促進肌肉生長,還能預防毒氣內侵,保護體內膜組織,止瀉,托毒外出,以及化膿的效果都非常好。如果能吃到半斤的份量,效果就更好了。
2. 古方蠟礬丸
治癰疽。肺癰。腸癰。臟毒。痔漏。服之固臟腑。斂肌肉。止痛消毒。托裡散膿。若潰後服此。長肉收口。
黃蠟,明礬,乳香,沒藥,雄黃(各四兩)
將蠟溶化。離火待溫。入各末和勻。丸梧子大。食前溫酒下。二三十丸。日三服。
白話文:
此藥方名為「蠟礬丸」,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皮膚上的瘡瘍腫塊)、肺癰(肺部化膿性病變)、腸癰(腸道化膿性病變)、臟毒(臟腑積毒)、痔漏(痔瘡潰爛流膿)。服用此藥可以鞏固臟腑、收斂肌肉、止痛消毒、托裡排膿。如果瘡瘍潰爛後服用,則有助於生長肌肉、收斂傷口。
藥方組成: 黃蠟、明礬、乳香、沒藥、雄黃,各四兩。
製法: 將黃蠟融化,離火稍待降溫,加入其他藥材粉末攪拌均勻,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 飯前以溫酒送服,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一天三次。
3. 治一切癰疽方
不問虛實寒熱。治之皆愈。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敷之即痛。有憂怒等氣所攻。則痛不可忍。或蘊熱逼人手。敷之則即清涼。或氣虛冷潰而不斂。敷之即斂。
遠志(米泔浸洗去心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二盞。煎一盞。澄清服。渣敷患處。
白話文:
無論是虛證或實證,寒性或熱性的癰疽,用這個方法治療都能痊癒。如果體內有瘀血或陰毒,通常不會感到疼痛,但敷上藥後就會開始痛。如果是因為憂愁、憤怒等情緒引起的,疼痛會難以忍受。如果患處有蘊積的熱氣,靠近時會感到燙手,敷上藥後就會立刻感到清涼。如果因為氣虛寒冷導致潰瘍難以癒合,敷上藥後就能使其收斂。
將遠志(用米泔水浸泡洗淨並去除心)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熱的酒兩杯,將藥粉煎煮成一杯,澄清後服用。剩下的藥渣則敷在患處。
4. 無名腫毒初起
用核桃殼半個。以大蒜搗爛填滿。以黃紙封口。蓋在患處。用大艾丸放殼上。灸七壯。灸三五次即消。
白話文:
取半個核桃殼,將大蒜搗爛填滿核桃殼,用黃紙封住開口,然後將核桃殼蓋在腫毒患處。再取大艾絨搓成的艾丸放在核桃殼上,點燃艾丸灸七次。這樣灸三到五次,腫毒就會消散。
5. 內消散
治一切腫毒。
貝母,知母,金銀花,白芨,半夏(薑製),穿山甲(炒),角刺,乳香(去油),赤芍,生甘,萬年青,花粉(各一錢)
上藥酒水各一碗。煎八分。隨病上下飢飽服。渣不再煎。搗爛加芙蓉葉末一兩。蜜五匙。同敷患處。一宿自消。重者再服一劑必效。
白話文:
治療各種腫瘡毒癤。
貝母、知母、金銀花、白芨、半夏(用薑製過)、穿山甲(炒過)、皂角刺、乳香(去除油脂)、赤芍、生甘草、萬年青、花粉(每樣各取一錢)。
將以上藥材,用酒和水各一碗,一起煎煮至剩八分。依照病情的部位(上方或下方)和空腹或飽腹的情況服用。藥渣不要再煎煮。將藥渣搗爛,加入芙蓉葉末一兩和蜂蜜五湯匙,攪拌均勻後敷在患處。敷一個晚上腫痛就會消退。如果病情嚴重,再服用一劑必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