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承熹、王承勳輯

《惠直堂經驗方》~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寸金丹

川芎防風羌活白芷,蘇葉,陳皮赤茯苓厚朴蒼朮(米泔浸),半夏(薑製),白豆蔻(去皮各二兩),藿香砂仁(去殼),香附木香(忌火),前胡薄荷,臺烏藥(以上各三兩),枳殼,炙甘(各一兩五錢),草果仁(一兩),神麯(炒五兩)

白話文:

川芎、防風、羌活、白芷、蘇葉、陳皮、赤茯苓、厚朴、蒼朮(用米泔浸泡)、半夏(用薑汁加工)、白豆蔻(去皮,各二兩)、藿香、砂仁(去殼)、香附、木香(忌火)、前胡、薄荷、臺烏藥(以上各三兩)、枳殼、炙甘草(各一兩五錢)、草果仁(一兩)、神曲(炒五兩)

以上藥共研細末。又用生神麯二十五兩為末。薑汁打糊為丸。每丸重二錢。硃砂漂過。四兩為衣。治男婦老幼中風。中氣。中寒。中暑。口眼歪斜。牙關緊急。不省人事。霍亂吐瀉。轉筋內傷。飲食生冷。胃口停痰。胸膈脹滿。不思飲食。或出遠方。不服土水。作瀉心痛。腹痛。

白話文:

將以上中藥共研成細末。另外用生神曲二十五兩研成細末。使用薑汁將二藥調成糊狀,製成藥丸。每丸重二錢。將硃砂漂洗乾淨,四兩的硃砂作為藥丸的外衣。用於治療男女老幼中風、中氣、中寒、中暑、口眼歪斜、牙關緊閉、不省人事、霍亂吐瀉、轉筋內傷、飲食生冷、胃口停痰、胸膈脹滿、不思飲食。或者出遠門在外,不適應當地水土,導致腹瀉、心痛、腹痛等症狀。

噁心水瀉。瘧疾。四時感冒。傷寒頭痛。發熱。遍身疼痛。惡寒無汗。服此發汗。傷風咳嗽。山嵐瘴氣。噯氣吞酸。紅白痢疾。婦人產後昏迷。惡露不盡。小兒急慢驚風。一切諸症。俱用淡薑湯研下。大人每服一丸。重者二三丸。小兒半丸。孕婦忌服。

白話文:

噁心嘔吐、腹瀉。瘧疾。四季感冒。傷寒頭痛。發燒。全身疼痛。畏寒無汗。服用此藥即可發汗。傷風咳嗽。山林瘴氣。噯氣吞酸。紅白痢疾。婦女生產後昏迷。惡露不盡。小兒急慢驚風。各種症狀都可以用淡薑湯研服。成年人每次服用一丸,症狀嚴重的服用二三丸。小兒服用半丸。孕婦忌服。

2. 蒸臍法

用桑木。做一小甑。上口如酒杯大。下眼如筆管大。甑高三四分。以便藏藥。另用銀。打一小鍋。如甑上口之大。底鑽細孔。先以麝香二三釐。摻入臍中。以蕎麥麵和作一圈。將甑坐上。勿走氣。以藥末填入甑內。對臍蓋以銀鍋。用指頭大艾炷燒之。俟腹內微痛。身上微汗。鼻有香氣即止。不拘壯數。

白話文:

使用桑木製作一個小蒸籠,上口像酒杯一樣大,下眼像筆管一樣大,蒸籠的高度在三四分之間,以便放置藥物。另外用銀子做一個小鍋,大小和蒸籠上口的尺寸一樣,鍋底鑽些細孔。首先將二三釐的麝香加入到蒸籠的凹槽中,用蕎麥麵和成一圈,將蒸籠放在上面,不要漏氣,把藥末填入蒸籠內,用銀鍋對準凹槽蓋上,用指頭大的艾炷進行燃燒。等到腹部微痛,身上微出汗,鼻子上有香味就停止。不需要拘泥於施灸的次數。

人參,紅鉛,金剛子(即臍帶中血),胎髮餘(煅存性),鹿茸(酥炙),大附子(制),白附子沉香母丁香乳香(炙),大茴香硃砂雄黃,石鐘乳(煅白色中空者佳),鵓鴿屎(煅),龍骨(煅),青鹽(煅),桂心,椒紅,夜明砂(淘去泥沙),虎骨(炙),穿山甲(整用生漆塗封掛起照病之上下左右背腹手足取用其爪尖無所不達尤攻痔漏無此則不效),龜板(炙),秋石(各等分)

白話文:

  • 人參

  • 紅鉛

  • 金剛子(即臍帶中的血)

  • 胎髮餘(煅存性)

  • 鹿茸(酥炙)

  • 大附子(制)

  • 白附子

  • 沉香

  • 母丁香

  • 乳香(炙)

  • 大茴香

  • 硃砂

  • 雄黃

  • 石鐘乳(煅出白色且中間空心的最佳)

  • 鵓鴿屎(煅)

  • 龍骨(煅)

  • 青鹽(煅)

  • 桂心

  • 椒紅

  • 夜明砂(淘去泥沙)

  • 虎骨(炙)

  • 穿山甲(整隻使用,以生漆塗封,然後掛起來,觀察病患的身體上下左右、背、腹、手、足,取用穿山甲爪尖,沒有不能到達的地方,尤其針對痔瘡和漏症,沒有穿山甲甲片則無效)

  • 龜板(炙)

  • 秋石(各等分)

上為細末。治下元虛冷。遺精白濁。腰膝痠痛。血崩淋帶。經行不調。產後久不生育。痿痹。脾泄。痢疾。食積。中滿。氣滯。血蠱。臌脹。翻胃。濕痰。心疼。(有蟲者不宜),瘋疾。大麻瘋。(加硫黃蛇骨),筋骨疼痛。(穿山甲可照疼痛處取甲用),凡屬虛寒之症。

白話文:

將上藥研磨成細末。用於治療下元虛冷、遺精白濁、腰膝痠痛、血崩淋帶、經行不調、產後久不生育、痿痺、脾泄、痢疾、食積、中滿、氣滯、血蠱、臌脹、翻胃、濕痰、心疼(有蟲的人不宜使用)、瘋疾、大麻瘋(加硫磺蛇骨)、筋骨疼痛(穿山甲可根據疼痛的位置取甲使用),以及所有虛寒之症。

須用桂附者。無不立效。若骨蒸內熱多火。大腸燥結。及肚痛有蟲之症。皆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