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承熹、王承勳輯

《惠直堂經驗方》~ 卷一 (2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9)

1. 男婦吐衄不止方

益母草搗汁一盞。童便半盞。燉熱服。無鮮者。以乾者一二兩。煎湯和童便服。

又方

藕汁一盅,蘿蔔汁一鍾,溫服亦治血痢。

2. 血不歸經方

治血從口鼻耳眼出。

用現彈過新棉花五兩。燒存性為末。淡酒送下。

3. 引血歸經方

當歸(酒洗三錢),白芍(酒炒二錢),熟地(五錢),川芎(一錢),荊芥穗(一錢炒黑),生地(酒浸五錢),麥冬(二錢),茜草(一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當歸(用酒洗過、三錢),白芍藥(用酒炒過、二錢),熟地黃(五錢),川芎(一錢),荊芥穗(一錢,炒成黑色),生地黃(用酒浸泡過、五錢),麥門冬(二錢),茜草(一錢),甘草(一錢)。

水煎服。

4. 治吐血仙方

柿霜,陳棕灰(各一錢),清湯下。

5. 止血方

生地(一兩),當歸(蒸熟三錢),元參(五錢),荊芥(炒黑三錢),三七(一錢)

白話文:

生地(60公克),當歸(蒸熟後15公克),元參(30公克),荊芥(炒黑後15公克),三七(6公克)

水煎服。一劑止血。肺熱咳嗽。加茅根一兩。麥冬三錢。胃熱者加石膏五錢。同煎服。無不立效。

白話文:

水煎服用。一次即可止血。肺熱引起的咳嗽。加茅根一兩。麥冬三錢。如果是胃熱引起的,加五錢石膏。一起煎服。沒有不立竿見影的。

6. 吐狂血方

生地(搗汁),藕汁,人乳,茅根(搗汁),梨花蜜,童便(各一碗),京墨(六分磨入),薑汁(十四匙)

上共熬成膏。每日清晨服五六錢。如臨吐時亦可服。

7. 丹陽治藥三方

不拘陰陽。一日。二日。三日。及非時瘧。人無老幼。病無久近。按方依次服之。應手而愈。切勿增減。藥有首功。有後效。故分一二三。而第二方實為主。既不刻削。又不峻補。

白話文:

無論是陰證或陽證,只要是瘧疾,無論是患病一天、二天、三天,或者是時間不固定的瘧疾,無論患者是老是幼,患病時間是長是短,按照方子依次服用,藥到病除。切勿增減藥物。藥物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也有以後才能見效的,所以分為第一、第二、第三方,但第二方纔是最主要關鍵的。既不削弱病情,也不過分補充。

8. 而功獨歸之第一方

陳皮半夏(薑汁製),茯苓威靈仙(各一錢),蒼朮(米泔浸切片炒),厚朴(薑汁炒),柴胡黃芩(各八分),青皮(六分),檳榔(六分),生甘(三分)

白話文:

  • 陳皮: 一錢

  • 半夏(薑汁製): 一錢

  • 茯苓: 一錢

  • 威靈仙: 一錢

  • 蒼朮(米泔浸切片炒): 一錢

  • 厚朴(薑汁炒): 八分

  • 柴胡黃芩:各八分

  • 青皮: 六分

  • 檳榔: 六分

  • 生甘: 三分

生薑三片。河井水各一鍾。煎八分。空心服。如頭痛。加白芷一錢。無汗。加麻黃一錢。只服一劑後去之。此方平胃消痰。理氣除濕。有疏導開先之功。輕者二劑即愈。若三五劑後。病雖減而不愈者。必用第二方。

白話文:

生薑三片。河井水各一杯。煎到八分之一。空腹服用。如果頭痛。加白芷一錢。無汗。加麻黃一錢。只需服用一劑後痊癒。此方平胃消痰。理氣除濕。有疏導開先之功。病情輕者二劑即愈。若服用三五劑後。病情雖然減輕但沒有痊癒,一定要用第二種藥方。

9. 第二方

何首烏(三錢),陳皮茯苓柴胡黃芩(各八分),白朮當歸威靈仙(各一錢),炙甘草(三分),知母鱉甲(醋炒各二錢)

白話文:

何首烏(三錢),陳皮、茯苓、柴胡、黃芩(各八分),白朮、當歸、威靈仙(各一錢),炙甘草(三分),知母、鱉甲(醋炒各二錢)

生薑三片。河井水各一鍾。煎熟入酒半杯。煎數沸空心服。久瘧加莪朮一錢。此方補瀉互用。不用參耆。屏去常山草果。平平無奇。卻有神效。即人弱症重。十劑立起。切勿早用參耆。須待瘧止。扶元再用第三方。貧家只用此方。多多益善。

白話文:

生薑三片,河水各一碗,煎煮後加入半杯酒,煮沸數次後空腹服用。如果患有長期的瘧疾,可額外添加一錢的莪朮。此方既補且瀉,無需另外添加人參和耆,也不需要常山和草果,方子雖然簡單,卻有奇效。即使是體弱病重的患者,服用十劑也能立即好轉。切記不要過早服用人參和耆,須等到瘧疾痊癒後再服用其他方子來扶正元氣。貧困人家只服用此方即可,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