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承熹、王承勳輯

《惠直堂經驗方》~ 卷四 (2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9)

1. 升輕粉法

水銀(一斤),鹽,礬,硝,皂礬(各二兩),研勻。入瓦盆內。上蓋一盆。用鐵絲繞之。鹽滷調磚。漿粉封固。約三四分厚。底火升打三五炷香。冷定開看。其升起在盆上者是。掃下貯用。以潔白為佳。

白話文:

水銀(一斤)、鹽、礬、硝、皁礬(各二兩),研磨均勻。放入瓦盆中,上面蓋上一個盆。用鐵絲將瓦盆纏繞起來,用鹽滷調製磚塊,用漿糊封固,厚度約三四分。在盆底生火燻蒸三五炷香的時間,冷卻後打開。升起在盆上的是水銀,將其掃下來儲存起來。以潔白晶亮的為佳。

2. 升粉霜法

水銀(一斤),鹽,礬,硝,皂礬(各四兩),研勻。入陽城罐。鹽泥封口。地爐升打。一炷香平底火。二炷香轉角火。三炷香齊藥火。香盡退火。冷定開看。其升起在上者是。其色不同。因火文武而別。

白話文:

水銀(一斤),鹽、礬、硝、皁礬(各四兩),研磨均勻。放入陽城罐中,用鹽泥封住罐口。在地爐中生火,先用小火燒一炷香時間,然後改用中火燒二炷香時間,最後用大火燒三炷香時間。香燒完後,撤去爐火,待罐子冷卻後打開。水銀升華到罐子頂部的就是成品。成品的顏色會根據火候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3. 降藥(一名帝金丹)

水銀,食鹽,綠礬(青者佳),白礬,火硝(各一錢),以上共為細末。入傾銀小罐。炭火煎滾。變紅色。取起候冷。另置銅盆一個。入水在內。上加大碗一個。將藥罐倒覆。碗內紙燃塞口。外用鹽泥封固。另將草灰敷碗邊。罐底露出。加炭火其上。打二炷香。去火俟冷取起。其藥降於碗底。而色白者。即此丹也。

白話文:

水銀、食鹽、綠礬(青色的更好)、白礬、火硝(各一錢),以上共磨成細末。放入傾斜的銀罐中。用炭火煎煮至沸騰。變成紅色時,取出等待冷卻。另放一個銅盆,在裡面加入水。在上面放一個較大的碗。將藥罐倒扣在碗中。在碗口燃燒紙張以堵住開口。外面用鹽泥密封。另將草灰敷在碗邊。罐底露出。在罐底上添加炭火,煎煮兩炷香的時間。熄火後等待冷卻後取出藥罐。丹藥會沉降到碗底,呈現白色。這就是白丹。

4. 九轉靈藥法

水銀(一斤),鹽,礬,硝,皂礬(各八兩),入陽城罐內。鹽泥固濟。約四分厚。上蓋鐵盞。鐵絲繞定。鹽滷調磚。漿粉封口。三釘架起。入菊花爐。打火三香。一香平底。二香轉角。三香齊藥。再老半香取起。謂之升火。冷定開出。去下面墜底者不用。留取上面升起者。

白話文:

材料:水銀一斤、鹽、礬、硝、皁礬各八兩。

作法: 將上述材料放入陽城罐中,用鹽泥封住罐口,厚度約四分。在罐口上蓋上鐵盞,用鐵絲固定。用鹽滷調和磚塊,將罐口封住。用漿糊封住罐口,再用三顆釘子將罐子固定在爐子上。

燃燒:將爐子點燃,燃燒三根香。第一支香燃燒時,火要平穩。第二支香燃燒時,火要轉向。第三支香燃燒時,火要均勻。等到半支香燃燒完畢時,將罐子取下。

冷卻和取出:將罐子冷卻後打開,取出罐子中的藥物。將沉澱在罐底的藥物丟棄,只留下浮在上面的藥物。

仍用原鐵盞蓋好。照前封固。烘乾。另將地掘一小孔。埋陽成罐半截於內。四圍原泥躋實。架炭於陽城罐上截。比鐵盞高三四寸。從最高處發火。約三香緩緩燒至與地平。謂之降火。再老半香退火。冷定。其不降者不用。另取短陽城罐一個。合在原罐之上封口。照前打升。火畢開出。

白話文:

繼續用原來的鐵盞蓋好,像之前一樣封好,烘乾。另外在地上挖一個小洞,把燒成的陽城罐埋進去一半,周圍用原來的泥土填實。在陽城罐的上半截放置木炭,高度比鐵盞高三、四寸。從最高處點火,大概三炷香的時間,慢慢燒到與地面平齊,稱為降火。再過半柱香時間,熄火,等它冷卻。如果沒有降火,就不要使用。另取一個短的陽城罐,放在原來的罐子上面,封好開口。像之前一樣打升,火燒完後打開。

去底下陽城罐。另換新罐封固。照前打。降火畢開出。去上面陽城罐。照前換下罐封打。如是共九升九降畢。取出細研。再入小陽城罐。每藥一兩。上蓋石膏末一兩。鐵盞蓋口。照前封固。上水下火。打三香退火。冷定開出。取其升上者。即靈藥也。以少許掃膏藥上。能去腐呼膿。

生肌收口神效。

其餘各轉所存之藥。研入疥瘡藥內。殺蟲如神。

白話文:

取下底下的陽城罐。另換一個新的罐子封固。按照之前的步驟進行打火。火降完畢後取出。取下上面的陽城罐。按照之前的步驟換下罐子,並封固打火。如此共打九升九降結束。取出藥物細細研磨。再放入小的陽城罐中。每種藥一兩。上面蓋上石膏末一兩。用鐵盞蓋住口。按照之前的步驟封固。上面是水,下面是火。打三柱香的時間後退火。冷卻後打開。取出上升到頂部的藥物。這就是靈藥。用少量靈藥塗抹在膏藥上。能夠去除腐肉,促進膿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