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承熹、王承勳輯

《惠直堂經驗方》~ 卷四 (1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8)

1. 加味太乙膏

治跌打損傷。風寒濕痹。腰腹心胃疼痛。並已潰瘡瘍。拔毒收口。

黃柏,防風,元參,赤芍,白芷,生地,大黃,歸身,肉桂,海藻,昆布,蒼朮(以上各五錢),金銀花(一兩),皂角刺,山慈菇,桂枝(各五錢),土貝母,何首烏,苦參,連翹,花粉(各一兩)

上藥用真麻油五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熬枯去渣。入飛過紅丹四十兩收成膏。離火入血竭末五錢。攤貼百病。

白話文:

加味太乙膏

治療跌打損傷、風寒濕痺、腰腹部及心胃疼痛,以及已經潰爛的瘡瘍,能拔除毒素、收口癒合。

藥材包含:黃柏、防風、元參、赤芍、白芷、生地、大黃、當歸、肉桂、海藻、昆布、蒼朮(以上各五錢),金銀花(一兩),皂角刺、山慈菇、桂枝(各五錢),土貝母、何首烏、苦參、連翹、花粉(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用五斤真麻油浸泡,春泡五天,夏泡三天,秋泡七天,冬泡十天。熬乾後去除藥渣,加入飛過的紅丹四十兩,製成膏藥。最後,離火後加入五錢研磨成粉的血竭,調勻即可。此膏藥可治療各種疾病。

2. 松香膏

治黃水瘡。臁瘡俱效。

松香末(一兩),蓖麻仁(四十九粒研細)

上藥用重湯煮化攪勻。隨意攤貼。如破𤶱。用烏金紙攤。

白話文:

松香膏

治療黃水瘡、臁瘡都有效。

將一兩松香研磨成粉末,再將四十九粒蓖麻仁研磨成細粉。 將藥材用熱水煮化,攪拌均勻後,即可隨意塗敷。如果傷口破裂,則用烏金紙覆蓋。

3. 痞塊膏

治積食痞脹等症。

川椒(四十九粒開口者),倍子(七粒整者),真麻油四兩。熬枯去渣。入鉛粉二兩收成膏。離火入麝香末(一錢)攪勻。攤貼一個即愈。重者三個愈。婦女須候經淨貼之。否則不效。

白話文:

痞塊膏治療積食、腹脹等症。

取川椒(49粒,需剖開)的量,再取倍子(7粒,需完整)的量,加入麻油4兩,熬製至乾燥,去除殘渣。然後加入鉛粉2兩,製成膏狀。離火後,加入麝香粉1錢,攪拌均勻。將膏藥攤開貼敷,一次即可痊癒。症狀較重的,貼三次即可痊癒。婦女需在月經乾淨後再貼敷,否則無效。

4. 膏藥瘰方

用人乳一鍾。入枯礬少許。雞翎塗之。一二日愈。

白話文:

用一碗人奶,加入少量枯礬,用雞毛塗抹患處,一兩天就能痊癒。

5. 水火既濟膏

治夾棍癭瘤爛瘡。跌打損傷風痛。

麻油(二十兩),象皮(三錢),紅花(三錢五分),大蓖麻(二十粒去殼),五銖錢(二個),蟢蛛(六個),頭髮(洗淨大把),紅丹(八兩),同入鍋內。用槐枝攪熬。一滾取起。連鍋放水缸內。頓一時再熬。如此數十次熬。至滴水成珠為度。離火入乳香、沒藥、兒茶、麝香、各末四分。攪勻攤貼。

白話文:

水火既濟膏治療夾在骨骼間的腫瘤、爛瘡、跌打損傷及風濕疼痛。

將麻油二十兩、象皮三錢、紅花三錢五分、去殼的大蓖麻二十粒、五銖錢兩個、蜘蛛六個、洗淨的大把頭髮、紅丹八兩,一起放入鍋中,用槐樹枝攪拌熬煮。熬煮沸騰後取出,連鍋一起放入水缸中浸泡一小時,再繼續熬煮。如此反覆熬煮數十次,直到熬到滴下的油脂能凝結成珠為止。然後離火,加入研磨成粉末的乳香、沒藥、兒茶、麝香各四分,攪拌均勻後攤開敷貼。

6. 千捶膏

治諸毒諸瘡。未潰已潰。俱可貼。惟臁瘡楊梅毒不貼。

長夏枯草(一斤),煎汁。入北蓖麻肉(二百四十粒),甜杏仁(二百四十個),合桃肉(十六個)俱去粗細皮。候熟取起搗爛。輕粉銅青(各二錢)二物。用袋盛入汁煮熟。撈起為末。後入松香末(一斤)煮乾。又入黃占(二兩)攪勻。離火入乳香、沒藥、兒茶末。(各六錢)並前煮熟藥五味。共入臼搗千餘下。收貯重湯攤貼。

白話文:

千捶膏治療各種毒瘡,無論是尚未潰爛或已經潰爛的傷口,都可以貼敷。唯獨臁瘡(腿部潰瘍)和梅毒不能使用。

製作方法:取長夏枯草一斤,煎煮取汁。加入去皮的北蓖麻子二百四十粒、甜杏仁二百四十個、合桃仁十六個,煮熟後搗爛。另取輕粉、銅青各二錢,用布袋盛好,放入藥汁中煮熟,撈出研磨成粉末。再加入松香末一斤,煮至乾燥。然後加入黃丹二兩攪拌均勻。離火後加入乳香、沒藥、兒茶末各六錢,與之前煮熟的藥材一起,研磨一千餘下(即反覆研磨至細膩)。最後用濃稠的藥汁調和,攤在布上貼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