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承熹、王承勳輯

《惠直堂經驗方》~ 卷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6)

1. 牙疳摻藥方

真青布(五寸燒存性),經霜野木連(一個煅存性如無以白鯗頭代之),冰片(五釐),川倍子(一個煅存性),川椒(三釐)

共為末摻患處。

白話文:

真青布(五寸,燒後存留藥性):經過霜凍加強療效後的野木連(一個,煅後存留藥性,若無,可用白鯗頭代替),冰片(五釐),川貝母(一個,煅後存留藥性),川椒(三釐)。

2. 蟾膽丸

治小兒急慢驚風。

雄黃,硃砂,黃連,乳香(各二分四釐),冰片(一分三釐),麝香(一分三釐)

白話文:

雄黃、硃砂、黃連、乳香(各0.8公克),冰片(0.4公克),麝香(0.4公克)

共為末。蝦蟆膽(五六個滴取汁)和藥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白話文:

以上是所有藥方合在一起。蝦蟆膽(取5或6個並滴取汁液)和藥物做成丸劑,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1丸,以薄荷湯送服即可。

3. 雞肝丸

治小兒五疳

蘆薈(炒一錢),牛黃(一分),雄黃(七分),雷丸肉(炒二錢),使君子(炒二錢)

白話文:

  • 蘆薈(炒一錢):炒製一錢的蘆薈。

  • 牛黃(一分):取牛黃一分。

  • 雄黃(七分):取雄黃七分。

  • 雷丸肉(炒二錢):炒製二錢的雷丸肉。

  • 使君子(炒二錢):炒製二錢的使君子。

共為末。用十兩重雞肝一具。秤藥末五分。塗肝上蒸熟。與小兒食之。或作丸如米粒大。白湯下。至凶者三服全愈。忌冷水發物等。愈後以參、苓、白朮、陳皮。補脾之藥調理。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搗成粉末混合在一起。用重十兩的雞肝一付。把藥粉秤成五分,塗在雞肝上蒸熟。給小孩食用。或將藥粉做成米粒大小的丸藥,用白開水服用。病情嚴重的,服用三次即可痊癒。應忌食冷水和發物等。痊癒後以人參、茯苓、白朮、陳皮等補脾益氣的藥物調理身體。

4. 小兒久病腹大人瘦

初用人參調胃等藥二三帖。用蝦蟆一隻洗淨紙包。外用黃泥包裹。猛火煅過存性。去泥紙研末。清湯送下一錢。人弱服五分。雖病久者。二隻無不愈。

白話文:

一開始使用人蔘調胃等藥物二三帖。用洗淨的蟾蜍一隻,用紙包好。用黃泥包裹。用大火煅燒過,保留藥性。去除泥紙,研磨成粉末。用清湯送服一錢。身體虛弱的人服用五分。即使是患病很久的人,服用兩隻蟾蜍,沒有不痊癒的。

5. 避難救兒方

(婦女避難小兒啼哭棄者甚多此方可止兒啼遇兵亂須刊刻貼示救人甚眾)

白話文:

(在戰亂時期,很多婦女為了避難不得不拋棄小孩,導致小兒啼哭的情況非常多。這個方子可以止住小兒的啼哭,在遇到兵荒馬亂的時候,應該將此方刻印出來張貼告知大家,這樣可以救助很多人。)

用棉花團(一個)不可甚大。大則塞口。又不可小。小則恐吞下。外用線紮緊。用蜜糖水煮透。置口中得沾甜味。再不啼哭。仍以絲線穿住。以便牽出更妙。

白話文:

使用一個棉花團,不要太大。太大會塞住嘴巴。也不要太小,以免吞下去。用線在外圍紮緊。用蜂蜜水煮透。讓嬰兒含在口中,讓他嚐到甜味後就不再哭泣。仍以絲線穿住棉花團,以便將其取出,這樣更好。

6. 蛔厥方

一人年近十二歲。病發目瞪口牽。手指捏撮。猶如風狀。發過即安。醫以風痰驚三症治之。皆不效。遇一生云。此蛔厥症也。用苦楝子一味。煎湯服之。下蛔蟲數百竟痊。

白話文:

有一名接近十二歲的男孩,患有眼睛瞪大、嘴巴歪斜、手指捏成撮狀的病症,發病時就像抽風一樣,發作後就會安靜下來。醫生以中風、痰厥和驚風三種病症為他治療,但皆無效。遇到一位老醫生說這是蛔蟲引起的病症,便用苦楝子煎湯給他喝,喝下後排出一百多條蛔蟲,最後病癒。

7. 小兒脫肛方

鱉頭燒灰存性。為末。加冰片少許。麻油調搽即愈。

白話文:

將鱉的頭部燒成灰,保留其藥性。磨成粉末後,加入少量的冰片,用麻油調和塗抹患處即可痊癒。

8. 蟬花散

治夜啼不止。狀若鬼祟。

蟬蛻下半截為末。薄荷湯入酒少許。調下二三分。

白話文:

蟬蛻下半截稱為末。用加入少許酒的薄荷湯調和,服用二到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