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直堂經驗方》~ 卷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9)

1. 華佗愈風散

治產後中風口噤,手足瘛瘲,如角弓式;產後血暈,不省人事,四肢強直,或心腹倒築,吐瀉欲死:荊芥穗微焙為末,每服三錢,酒調服,或童便溫服;噤口則挑齒灌之,入鼻中亦效。

荊芥乃產後要藥,角弓反張,產後惡候,得此症者,十存一二而已。

又產後因怒發熱,以致迷悶,亦如上治之。

男婦中風口噤,酒服二錢立愈。

白話文:

華佗愈風散治療產後中風、口不能言,手腳抽搐如角弓反張狀,產後血暈昏迷、四肢僵硬,或心腹脹痛、嘔吐腹瀉危急等症狀。將荊芥穗略微焙乾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酒調服,或用童尿溫服。若患者口不能張,則需挑開牙齒灌服藥物,或將藥物從鼻孔灌入,也有效。荊芥是產後重要的藥物,若出現角弓反張等產後嚴重症狀,能治癒的患者寥寥無幾。此外,產後因發怒導致發熱昏迷的,也可用此方治療。無論男女,中風口不能言者,服用二錢藥粉,即可迅速痊癒。

2. 血塊痛方

伏龍肝(三錢研極細),黃酒服。三錢立愈。

白話文:

血塊疼痛的方子:用三錢伏龍肝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黃酒送服,服下三錢即可痊癒。

3. 止乳方

婦人子壞。而乳不收。恐生乳病者用之。

麥芽(一兩),水煎溫服。乳即收上。

白話文:

產後婦女乳房脹痛,乳汁卻無法消退,擔心會產生乳房疾病者,可以使用此方。

用一兩麥芽加水煎煮溫服,乳汁即可消退。

4. 兒科門

5. 白膜裹舌

小兒初生有白膜皮裹舌。或遍舌根。可以指甲刮破。令血出。以煅過白礬。如米粒少許敷之。如不急治則啞。

白話文:

嬰兒出生時,舌頭上會有白色薄膜包裹,有時會覆蓋整個舌根。可以用指甲刮破薄膜,讓血液流出來,然後用煅燒過的白礬,取米粒大小的量敷在傷口上。如果不及时治疗,孩子就会变成哑巴。

6. 生下無氣

小兒生下沒氣者,切不可棄之。即用新綿裹暖,以胞衣放鍋上,架起鍋內,著水漫火蒸,令熱氣貫於腹內。男則左腳大指先動,女則右腳大指先動,且不得住蒸,俟其心腹間吻動即止。將臍帶留長咬下,仍以綿絮包裹,必須對日,方能出聲。

白話文:

嬰兒出生後沒有呼吸,千萬別丟棄。馬上用新的棉花包裹保暖。將胎盤放在鍋子上,架起鍋子,加水小火慢蒸,讓熱氣滲入嬰兒腹部。男嬰通常會先動左腳大拇指,女嬰則先動右腳大拇指。蒸的時候不能停,等到嬰兒的心腹部有跳動的跡象就可以停止。將臍帶留長一點再剪斷,然後用棉絮包裹好。必須讓嬰兒曬太陽,才能啼哭。

7. 頭裂奇方

一小兒方七月。連胞生下。破胞而出。與乳吃得活。至三日後。忽頭破作四塊。此乃母力不足之故。以母頂心發。燒灰敷之即合。

白話文:

頭裂奇方

一個七個月大的嬰兒,胎衣未完全脫落就出生了,破膜而出,還能吃奶活下來。但三天後,頭卻裂成四塊。這是因為母親生產時氣血不足造成的。用母親頭頂的頭髮燒成灰,敷在嬰兒頭上,裂口就能癒合。

8. 撮口臍風

小兒初患之時,齒根上有小泡,如粟米狀,急以溫水蘸青軟絹裹指,輕輕擦破,兒口即開便安,不必服藥。若臍風一成,必有青筋一道上行,至肚而生兩岔,宜灸筋頭三壯截住;若見兩岔,即灸兩岔三壯,十活八九,遲則上行攻心死矣。

白話文:

嬰兒初患撮口臍風時,牙根處會有像小米粒一樣的小水泡。要迅速用溫水沾濕柔軟的青色絲綢布裹住手指,輕輕擦破水泡,嬰兒的嘴巴就會張開,病情也會好轉,不必服藥。如果臍風已經形成,則會看到一條青筋向上蔓延,到達腹部後分叉成兩條。應該在青筋的末端灸三壯(灸法的一種計量單位),以阻止其蔓延。如果已經看到兩條分叉的青筋,就在分叉處各灸三壯。這樣治療,十個孩子能治好八九個。如果延遲治療,青筋向上蔓延攻心,就會導致死亡。

9. 鵝口白

硃砂(二錢),硝(一錢五分),枯礬(三分),鵝口皮(一錢陰乾火煅存性)

共為末。先用亂髮裹指。將口內白拭去。用井水調藥。雞毛挕之。

白話文:

鵝口白:

將硃砂兩錢、硝石一錢五分、枯礬三分、陰乾火煅存性的鵝口皮一錢,研磨成粉末。先用亂髮裹住手指,擦拭乾淨口腔內的白斑,然後用井水調藥粉,用雞毛塗抹患處。

10. 臍不幹

亂髮燒灰。敷之效。

白話文:

用亂髮燒成灰,敷在肚臍上,有效。

11. 臍風青筋神效方

南星,半夏(各五分),天麻,全蠍(各三分),巴豆霜(一錢)

上為末。米糊為丸。粟米大。每服五丸。用牛黃少許磨水送下。其青筋處。用燈火打數十次立效。

白話文:

臍風青筋神效方:

將南星、半夏各五分,天麻、全蠍各三分,巴豆霜一錢,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粟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丸,用少許牛黃磨成水送服。患處青筋處,用燈火照射數十次,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