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溪醫案》~ 中風 (2)
中風 (2)
1. 中風
此所謂人實證實,養正驅邪,以調和之,自可永年。重藥傷正,速之死耳。
叔子靜,素無疾,一日,餘集親友小酌,叔亦在座,吃飯至第二碗僅半,頭忽垂,箸亦落。同座問曰:醉耶?不應。又問:骨哽耶?亦不應。細視之,目閉而口流涎,群起扶之別座,則頸已歪,脈已絕,痰聲起,不知人矣。亟取至寶丹灌之,始不受,再灌而嚥下。少頃開目,問扶者曰:此何地也?因告之故。
曰:我欲歸。扶之坐輿內以歸,處以驅風消痰安神之品,明日已能起,惟軟弱無力耳。以後亦不復發。此總名卒中,亦有食厥,亦有痰厥,亦有氣厥。病因不同,如藥不預備,則一時氣不能納,經絡閉塞,周時而死。如更以參、附等藥助火助痰,則無一生者。及其死也,則以為病本不治,非溫補之誤,舉世皆然也。
雄按:《資生經》云:有人忽覺心腹中熱甚,或曰:此中風之候,與治風藥而風不作。夷陵某太守夏間忽患熱甚,乃以水灑地,設簟臥其上,令人扇之,次日忽患中風而卒。人但咎其臥水簟而用扇也。暨見一澧陽老婦,見證與太守同,因服小續命湯而愈。合而觀之,乃知中風由心腹中多大熱而作也。
徐氏之論,正與此合。《易》曰:風自火出。諺云:熱極生風。何世人之不悟耶?若可用參、附等藥者,乃脫證治法,不可誤施於閉證也。
白話文:
中風
文中記載一個真實案例,說明養生調和就能延年益壽,而濫用猛藥則會加重病情甚至致死。一位素來健康的叔父,一次飲宴中突然頭垂箸落,意識不清,伴隨頸歪、脈絕、痰聲等症狀,診斷為中風(文中提及卒中、食厥、痰厥、氣厥等不同類型)。幸好及時灌服至寶丹,使其甦醒,並以驅風消痰安神藥物調理,隔天即能起身,只是略感虛弱,之後便沒有再發作。 文中強調,中風發病急驟,如不及時正確用藥,氣血運行受阻,很快就會危及生命。更不可使用人参、附子等溫熱藥物,否則必死無疑。 世人常誤以為中風未治好,或歸咎於溫補藥物用錯,實則不然。
另有記載說明中風與心腹大熱有關。例如,有人因心腹熾熱被誤診為中風,用治風藥卻不見效;某太守因酷暑中以水灑地、臥簟乘涼,反而中風而死;而一位老婦經歷相似情況卻因服用小續命湯痊癒。由此可見,中風可能源於內在的熱盛,與外在的風寒並無直接關係。《易經》有「風自火出」,俗語也有「熱極生風」的說法,說明中風的病機,切勿誤用溫熱藥物。人参、附子等藥物只適用於特定情況(脫證),不可用於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