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溪醫案》~ 中風
中風
1. 中風
葑門金姓,早立門首,卒遇惡風,口眼喎邪,噤不能言。醫用人參、桂、附諸品,此近日時醫治風證不祧之方也。趣余視之,其形如屍,面赤氣粗,目瞪脈大,處以祛風消痰清火之劑。其家許以重貲,留數日。余曰:我非行道之人,可貨取也。固請,余曰:與其誤藥以死,莫若服此三劑,醒而能食,不服藥可也。
後月餘,至余家拜謝。問之,果服三劑而起,竟不敢服他藥。惟腿膝未健,手臂猶麻,為立膏方而全愈。此正《內經》所謂虛邪賊風也,以辛熱剛燥治之固非,以補陰滋膩治之亦謬,治以辛涼,佐以甘溫,《內經》有明訓也。
白話文:
金姓人家住葑門,早早就立了門戶,不幸遇到惡風,嘴巴和眼睛歪斜,說不出話。醫生用人參、桂枝、附子等藥物治療,這是近年來治療風症常用的方子。我前去查看,他的樣子像個死人,臉色通紅,呼吸急促,眼睛瞪大,脈搏強勁。我用祛風消痰清火的藥方治療。他家人願意支付高昂的報酬,讓我留下來照料幾天。我說:「我不是為了錢財而行醫。」他們再三懇求,我說:「与其服用錯誤的藥物而死,不如服用這三劑藥,如果醒過來能吃東西,就不必再吃藥了。」
一個多月後,他來到我家拜謝。我詢問得知,他服用了三劑藥就醒過來了,此後再也不敢服用其他藥物。只是腿膝還沒有完全康復,手臂仍然麻木,我便開了膏方治療,最终痊愈。這正是《內經》中所说的虛邪賊風,用辛熱剛燥的藥物治療是不对的,用補陰滋膩的藥物治療也是錯誤的,應該用辛凉的藥物治療,並佐以甘溫的藥物,這在《內經》中有明文記載。
運使王公敘揆,自長蘆罷官歸里,每向余言,手足麻木而痰多。余謂公體本豐腴,又善飲啖,痰流經脈,宜樽節為妙。一日忽昏厥遺尿,口噤手拳,痰聲如鋸,皆屬危證。醫者進參、附、熟地等藥,煎成未服。余診其脈,洪大有力,面赤氣粗,此乃痰火充實,諸竅皆閉,服參附立斃矣。
以小續命湯去桂附,加生軍一錢,為末,假稱他藥納之,恐旁人之疑駭也。戚黨莫不譁然,太夫人素信余,力主服余藥。三劑而有聲,五劑而能言,然後以消痰養血之藥調之,一月後步履如初。
張由巷劉松岑,素好飲,後結酒友數人,終年聚飲,余戒之不止。時年才四十,除夕向店沽酒,秤銀手振,秤墜而身亦仆地,口噤不知人,急扶歸。歲朝,遣人邀余,與以至寶丹數粒,囑其勿服他藥,恐醫者知其酒客,又新納寵,必用溫補也。初五至其家,竟未服藥,診其脈弦滑洪大,半身不遂,口強流涎,乃濕痰注經傳腑之證。
白話文:
運使王公敘揆,自長蘆罷官回到家鄉,經常向我訴說手腳麻木、痰多的毛病。我告訴他,他的體質本來就豐腴,又愛喝酒吃肉,痰液流入經脈,應該節制飲食才是上策。
有一天,他突然昏厥,大小便失禁,口不能言,手握拳,痰聲如同鋸子摩擦,這些都是危急的徵兆。當時有醫生開了人參、附子、熟地等藥方,準備煎藥給他服用。我診斷了他的脈象,發現脈搏洪大有力,臉色通紅,呼吸粗重,這分明是痰火充盈,阻塞了所有竅道,如果服用人參附子,必定會加重病情,甚至危及性命。
於是,我將小續命湯方中的桂枝、附子去除,加入生石膏一錢,研磨成粉末,並假稱是其他藥物,偷偷地讓病人服用,以免旁人驚訝。當時王公敘揆的親朋好友都感到十分驚訝,只有他的母親一直相信我,堅持讓他服用我開的藥方。服藥三劑後,他開始發出聲音;五劑後,就能說話了。之後,我再用消痰養血的藥物調養,一個月後,他的行動恢復如常。
張由巷的劉松岑,平時就喜歡喝酒,後來結交了幾個酒友,經常聚在一起飲酒作樂。我多次勸阻他,但他不聽。他今年才四十歲,除夕那天,他在酒館裡喝酒,付錢時手抖,秤砣掉落,他也跟著跌倒在地,口不能言,不認識人。家人急忙把他扶回家。
年初一,家人派人邀請我前去診治。我給他服用至寶丹數粒,並叮囑他不要服用其他藥物,因為我擔心醫生知道他是酒客,又因為他剛納了妾,可能會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初五那天,我來到他家,發現他並沒有服用任何藥物。我診斷了他的脈象,發現脈搏弦滑洪大,半身不遂,口角流涎,這是濕痰停留在經脈、傳導腑臟的表現。
余用豁痰驅濕之品調之,月餘而起。一手一足,不能如舊,言語始終艱澀。初無子,病愈後,連舉子女皆成立,至七十三歲而卒。誰謂中風之人不能永年耶?凡病在經絡筋骨,此為形體之病,能延歲月,不能除根。若求全愈,過用重劑,必至傷生。富貴之人聞此等說,不但不信,且觸其怒,於是諂諛之人,群進溫補,無不死者,終無一人悔悟也。
西門外汪姓,新正出門,遇友于途,一揖而僕,口噤目閉,四肢癱瘓,舁歸不省人事,醫亦用人參、熟地等藥。其母前年曾抱危疾,余為之治愈,故信余求救。余曰:此所謂虛邪賊風也,以小續命湯加減。醫者駭,謂壯年得此,必大虛之證,豈可用猛劑?其母排眾議而服之。
白話文:
我用祛痰除濕的藥物調理他,一個多月後他便能起身了。只不過一隻手和一隻腳仍舊不如從前,說話也一直不太流利。他本來沒有孩子,病癒之後,連續生了幾個子女,最後活到七十三歲才去世。誰說中風的人不能長壽呢?凡是病症在經絡筋骨上的,屬於身體上的疾病,可以延年益壽,卻無法根治。若想完全治癒,過度使用猛藥,必定會傷身。富貴人家聽到這些道理,不但不相信,反而還會生氣,於是那些拍馬屁的人,便紛紛推薦溫補之物,最後沒有一個能活下來的,也沒有人悔悟。
西門外汪姓人家,新年第一天出門,在路上遇到朋友,行個禮便倒在地上,口不能言,眼不能開,四肢癱瘓,抬回家後不省人事,醫生也用人參、熟地等藥物治療。他母親前年也曾患重病,我替她治好了,所以相信我來求救。我說:這是所謂虛邪賊風,用小續命湯加減治療即可。醫生們驚訝,認為壯年得此病,必定是虛弱之症,怎麼可以用猛藥?他母親排除眾議讓他服下藥。
隔日再往,手攬余衣,兩足踏地,欲作叩頭勢。余曰:欲謝余乎?亟點首,余止之。復作垂涕感恩狀,余慰之,且謂其母曰:風毒深入,舌本堅硬,病雖愈,言語不能驟出,毋驚恐而誤投溫補也。果月餘而後能言,百日乃痊。
東山席以萬,年六十餘,患風痹,時醫總投溫補,幸不至如近日之重用參、附,病尚未劇。余診之,脈洪而氣旺,此元氣強實之體,而痰火充盛耳。清火消痰以治標,養血順氣以治本。然經絡之痰,無全愈之理,於壽命無傷,十年可延也。以平淡之方,隨時增損,調養數載,年七十餘始卒。
此所謂人實證實,養正驅邪,以調和之,自可永年。重藥傷正,速之死耳。
白話文:
隔天,病人再次前來,用手抓著自己的衣服,雙腳踏在地面,想要行叩頭禮。我說:「是想感謝我嗎?」病人急忙點頭,我阻止了他。他接著又做出垂淚感恩的樣子,我安慰他,並對他母親說:「風毒深入,舌根硬邦邦的,雖然病好了,但說話不能立即恢復,不要驚慌失措而誤用溫補藥物。」果然,一個多月後病人才能說話,一百天後才完全康復。
東山席姓,六七十歲,患風痺症,當時的醫生都用溫補藥物治療,幸好沒有像現在這樣大量使用人參、附子,病情還沒加重。我診斷後發現,他的脈象洪大,氣息旺盛,這是元氣強盛的體質,只是痰火過盛而已。清熱消痰來治療表面症狀,養血順氣來治療根本病因。然而,經絡中的痰火不可能完全治癒,對壽命沒有影響,可以延長十年。我用平淡的藥方,根據病情隨時增減藥量,調養幾年,他七十多歲才去世。
這就是所謂的人體本身強壯,就應該扶正驅邪,用調和的方法,就可以延年益壽。重藥會傷及正氣,反而會加速死亡。
叔子靜,素無疾,一日,餘集親友小酌,叔亦在座,吃飯至第二碗僅半,頭忽垂,箸亦落。同座問曰:醉耶?不應。又問:骨哽耶?亦不應。細視之,目閉而口流涎,群起扶之別座,則頸已歪,脈已絕,痰聲起,不知人矣。亟取至寶丹灌之,始不受,再灌而嚥下。少頃開目,問扶者曰:此何地也?因告之故。
曰:我欲歸。扶之坐輿內以歸,處以驅風消痰安神之品,明日已能起,惟軟弱無力耳。以後亦不復發。此總名卒中,亦有食厥,亦有痰厥,亦有氣厥。病因不同,如藥不預備,則一時氣不能納,經絡閉塞,周時而死。如更以參、附等藥助火助痰,則無一生者。及其死也,則以為病本不治,非溫補之誤,舉世皆然也。
白話文:
叔父名叫靜,平常身體很好,從未生過病。有一天,我邀請親朋好友在家裡小酌,叔父也在場。他吃飯到第二碗剩一半時,突然頭垂下,筷子也掉落了。同桌的人問他:「醉了嗎?」他沒有回答。又問:「是不是骨頭卡住了?」他也沒有回答。仔細一看,他閉著眼睛,嘴巴流著口水。大家趕緊扶他到別的座位,發現他脖子已經歪了,脈搏也停止了,還發出痰聲,已經不認識人了。
我們急忙拿來至寶丹灌他,一開始他不肯吞,第二次才勉強嚥下去。過了一會兒,他睜開眼睛,問扶他的人:「這是哪裡?」我們便把事情經過告訴他。
他說:「我想回家。」我們扶他坐上轎子回家,並給他服用驅風消痰安神的藥物。第二天,他已經能起床了,只是身體軟弱無力。之後也沒有再犯病。
這種病症通稱為中風,也有人稱作食厥、痰厥、氣厥。病因各不相同,如果沒有準備好藥物,一時氣血運行不順,經絡阻塞,就會當場死亡。如果再用人參、附子等藥物助火生痰,就更加不可能活命了。等他死了以後,人們就認為是病本身無法治癒,而沒有想到是溫補藥物使用不當造成的,這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雄按:《資生經》云:有人忽覺心腹中熱甚,或曰:此中風之候,與治風藥而風不作。夷陵某太守夏間忽患熱甚,乃以水灑地,設簟臥其上,令人扇之,次日忽患中風而卒。人但咎其臥水簟而用扇也。暨見一澧陽老婦,見證與太守同,因服小續命湯而愈。合而觀之,乃知中風由心腹中多大熱而作也。
徐氏之論,正與此合。《易》曰:風自火出。諺云:熱極生風。何世人之不悟耶?若可用參、附等藥者,乃脫證治法,不可誤施於閉證也。
白話文:
雄按:
《資生經》記載:有人突然感到心腹中非常熱,有人說這是中風的徵兆,便用治療風寒的藥物,但風寒並沒有消除。夷陵某太守在夏季突然患上熱病,便用清水灑地,鋪上竹席躺在上面,讓人用扇子扇風,第二天突然中風而死。人們都責怪他睡在濕涼的竹席上並用扇子扇風。
後來,我遇到一位澧陽老婦人,她親眼見證了太守的病情,也患上了同樣的病症,但她服用了小續命湯後痊癒了。綜合以上情況來看,我們就知道中風是因心腹中積熱過多而引起的。
徐氏的論點也與此相符。
《易經》說:「風生於火。」俗話說:「熱極生風。」為什麼世人都不明白呢?
如果可以使用人參、附子等藥物,那是針對已經發病的治療方法,不能誤用於閉證(即症狀尚未明顯發作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