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案辨疏》~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飲食勞倦虧損元氣等症

進士王汝和,因勞役失於調養,忽然昏憒,此元氣虛,火妄動,挾痰而作,急令灌童便,神思漸爽,更用參、耆各五錢,芎、歸各三錢,玄參、柴胡、山梔、炙草各一錢,服之稍定。察其形倦甚,又以十全大補湯加五味、麥冬治之而安。

凡人元氣素弱,或因起居失宜或緣飲食勞倦,或因用心太過,致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或內熱、晡熱、潮熱、發熱;或口乾作渴,喉痛舌裂;或胸乳膨脹,脅肋作痛;或頭頸時痛,眩暈目花;或心神不寧,寤而不寐;或小便赤澀,莖中作痛;或便溺余滴,臍腹陰冷;或形體不充,肢體畏寒;或鼻氣急促;或更有一切熱症,皆是無根虛火,但服前湯,固其根本,諸症自息,若攻其風熱則誤矣。

白話文:

進士王汝和因為勞役過度,沒有好好調養身體,突然昏迷不醒。這是因為他元氣虛弱,虛火妄動,又夾雜痰液所致。緊急用童尿灌服,意識逐漸清醒,接著再用人參、黃耆各五錢,川芎、當歸各三錢,玄參、柴胡、山梔子、炙甘草各一錢,煎藥給他服用,病情稍微穩定。觀察到他精神倦怠,又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麥冬治療,病況才得以痊癒。

一般人元氣本來就虛弱,或者因為生活起居不當,或者因為飲食勞累,或者因為思慮過度,就會出現遺精、白濁、自汗、盜汗;或者內熱、午熱、潮熱、發熱;或者口乾舌燥,喉嚨疼痛;或者胸部乳房脹痛,脅肋疼痛;或者頭頸經常疼痛,頭昏眼花;或者心神不寧,睡不著覺;或者小便赤澀,陰莖疼痛;或者尿液滴滴答答,腹部寒冷;或者體質虛弱,四肢畏寒;或者呼吸急促;或者其他各種熱症,這些都是無根虛火引起的。只要服用上述的補益藥方,就能固本培元,這些症狀自然會消失。如果用治療風熱的方法來治療,那就是錯誤的做法了。

疏曰:此因勞役失於調養,則脾胃之氣血皆虛。因而木邪挾火乘之。火性上冒,勢必挾痰。虛則無主,故一時昏憒,急令灌童便者,先清昏憒之火也。俟火稍下,即用參、耆以補氣,氣以肺為主,故用黃耆而不用白朮,芎、歸以補血,血以肝為主,故用芎、歸而不用地黃、白朮。地黃之性閉滯,非氣血錯亂之時,所宜用也。

氣血既補,而肝木之邪火上冒,正熾於肺金,不得不清,故柴、梔入肝清火,玄參、甘草入肺清火,及火既清,而形倦甚,則惟元氣氣血兩虛而已,故復用十全大補以溫氣血。氣血非溫不能鼓舞充升,此方之肉桂與前方之柴、梔、玄參不得不相反也。然慮餘火未盡斂,而肺金無護,故加麥冬、五味,此為治氣血兩虛而邪火上冒之程法也。

白話文:

疏曰:

這症狀是因勞役过度,缺乏調養,导致脾胃的氣血都虛弱。於是木邪挾着火氣乘虚而入。火性上冒,勢必挾帶痰液。虚弱无主,所以一時昏迷,急需灌童尿,先清昏迷的火氣。等火氣稍稍下降,就用人參、黄耆來補氣,氣以肺为主,所以用黄耆而不用白朮。用川芎、當歸來補血,血以肝为主,所以用川芎、當歸而不用地黄、白朮。地黄的性質閉滯,不是氣血錯亂的時候,應該用它。

氣血補好之後,但肝木的邪火仍然上冒,正熾盛在肺金,不得不清,所以用柴胡、梔子入肝清火,玄參、甘草入肺清火。等到火氣都清了,但身體仍然疲倦,就只餘元氣和氣血兩虚而已,所以再用十全大補來溫補氣血。氣血不溫,就不能鼓舞充实升发,所以這個方子的肉桂與前方的柴胡、梔子、玄參不得不相反。然而,担心餘火未尽而收斂,肺金没有保護,所以加麦冬、五味子,這就是治療氣血兩虛而邪火上冒的程式方法。

今之忽然昏憒,大都皆屬虛而火冒。世俗每稱中風中痰而用開關下痰之品誤矣。至於凡後諸症,皆因元氣虛而致者,方可但服前湯。不然用於他病者正多也,當細詳察之。

光祿高署丞,脾胃素虛,因飲食勞倦,腹痛胸痞,誤用大黃等藥下之,譫語煩躁,頭痛喘汗、吐瀉頻頻,時或昏憒,脈大而無倫次,用六君子加炮姜四劑而安,但倦怠少食口乾發熱,六脈浮數,欲用瀉火之藥。余曰:不時發熱是無火也,脈浮數,數是血虛也,此因胃虛,五臟虧損,虛症發,見服補胃劑,諸症悉退。

疏曰:此案與前案同是飲食勞倦,同是昏憒。然前以童便之涼及元參、山梔、柴胡之清而得愈。此以炮姜之溫而得痊。則前以氣血兩補治之得愈,此以獨補其氣得痊,何也?前不言大便瀉利,而此有吐瀉頻頻,則前之昏憒為虛而有火,此之昏憒為虛而無火,且脾胃之氣因吐瀉而獨且脫矣。何敢復用涼藥?並不敢同用血藥也。

白話文:

現在人們突然昏迷不醒,大多都是由於身體虛弱,虛火上升導致。世俗常說中風中痰,就用開關下痰的藥物,這是錯誤的。至於之後出現的各種症狀,都是因為元氣虛弱引起的,才可以只服用之前的藥方。否則用在其他疾病上,反而會加重病情,必須仔細觀察才能判斷。

光祿高署丞,脾胃本來就虛弱,因為飲食勞累,肚子痛,胸悶,誤用了大黃等藥物瀉下,出現神志不清,煩躁不安,頭痛喘汗,吐瀉不止,偶爾昏迷,脈搏很大但沒有規律,用六君子湯加炮姜四劑後就恢復了,只是還有些疲倦,食慾不振,口乾發熱,脈搏浮數,想用瀉火藥物。我說:不時發熱是因為沒有火氣,脈搏浮數,數是血虛的表現,這是因為胃虛,五臟虧損,虛症發作,服用補胃藥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

文中解釋說:這個案例和之前的案例都屬於飲食勞累,都出現昏迷。但是之前的案例用童便的寒涼以及元參、山梔、柴胡的清熱解毒而痊癒,這個案例用炮姜的溫暖而痊癒。之前的案例用氣血雙補的方法治癒,這個案例只補氣就痊癒了,為什麼呢?之前的案例沒有提到大便瀉利,而這個案例有吐瀉不止,所以之前的昏迷是虛而有火,這個案例的昏迷是虛而無火,而且脾胃的氣因為吐瀉而獨自消散了。怎麼敢再用寒涼藥物呢?也不敢再用補血藥物了。

獨是此譫語、煩躁、喘汗、昏憒、脈大無倫次之症,而敢用炮薑、半夏燥熱之品,此有定見在敢用大黃等藥下後,所致之故,不特吐瀉頻頻已也。至於不時發熱為無火,當分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別。氣虛者,當用六君加炮姜,虛在胃也。血虛者,當用四物加薑、桂,如產後之生化湯,虛在肝也。

陰虛者當用七味湯,陽虛者,當用八味湯。

大尹徐克明,因飲食失宜,日晡發熱,口乾體倦,小便赤澀,兩腿痠痛,頭眩目赤,耳鳴唇燥,寒熱痰湧,大便熱痛,小便赤澀。又用四物、芩、連、枳實之類,胸膈痞滿,飲食少思,汗出如水,再用二陳、芩、連、黃柏、知母、麥冬、五味,言語譫妄,兩手舉拂,屢治反甚,復求余治。

白話文:

只見病人出現胡言亂語、煩躁不安、呼吸急促、昏昏沉沉、脈象紊亂的症狀,卻敢用炮薑、半夏等燥熱藥物,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之前服用大黃等藥物造成的後遺症,導致病人頻繁嘔吐腹瀉。至於病人時常發熱,則可能是氣虛、血虛、陰虛或陽虛所致。氣虛者,應該服用六君湯加炮薑,虛在胃部。血虛者,應該服用四物湯加薑、桂,如同產後服用的生化湯,虛在肝臟。陰虛者應服用七味湯,陽虛者應服用八味湯。

大尹徐克明因飲食不當,下午開始發熱,口乾舌燥、身體疲倦、小便顏色深紅、雙腿酸痛、頭暈眼花、耳鳴嘴唇乾燥、寒熱交替、痰多嘔吐、大便灼熱疼痛、小便顏色深紅。他曾服用四物湯、黃芩、黃連、枳實等藥物,但胸膈鬱悶、食慾不振、思緒混亂、汗出如水。之後又服用二陳湯、黃芩、黃連、黃柏、知母、麥冬、五味子等藥物,結果病情更加嚴重,出現胡言亂語、雙手舉起亂揮的症狀,多次治療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再次求診於我。

用參、耆各五錢,歸、術各三錢,遠志、茯神、酸棗仁、炙草各一錢,服之熟睡良久,四劑稍安。又用八珍湯調補而愈。夫陰虛乃脾虛也,脾為至陰,因脾虛而致前症,蓋脾稟於胃,故用甘溫之劑以生髮胃中元氣,而除大熱。胡為反用苦寒,復傷脾血耶?若前症果屬腎經陰虛,亦因腎經陽虛不能生陰耳。

經云: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又云:虛則補其母,當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以補其母;又不宜用苦寒之藥,世以脾虛誤為腎虛,輒用黃柏、知母之類,反傷胃中生氣,害人多矣。大凡足三陰虛,多因飲食勞役,以致腎不能生肝,肝不能生火,而害脾土不能滋化,但補脾土,則金旺水生,木得平而自相生矣。

白話文:

病人服用人参、黄芪各五钱,当归、白术各三钱,远志、茯神、酸枣仁、炙草各一钱,服用后能熟睡很久,四剂后症状稍有好转。接着服用八珍汤调理,最终病愈。阴虚其实是脾虚,脾为至阴,因脾虚导致之前的症状,因为脾受胃气的影响,所以用甘温的药方来滋养胃中元气,去除燥热。为何反而用苦寒之物,进一步损伤脾血呢?如果之前的症状确实是肾经阴虚,也是因为肾经阳虚不能生阴。

古籍记载:“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又说:“虚则补其母”,应该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等补脾之药;也不宜用苦寒的药物。世人常将脾虚误认为肾虚,就用黄柏、知母之类的药物,反而损伤了胃中生气,害人很多。通常足三阴虚多是因为饮食劳累,导致肾不能生肝,肝不能生火,从而损伤脾土不能滋化,只要补脾土,金旺水生,木得平而自相生矣。

疏曰:此案驟遇之未始,非血虛火盛,濕熱下流之症,而宜乎四物知、柏為治法之正。而先生即主補中益氣者,豈以飲食失宜而晡熱體倦互見耶?抑別有色脈可見耶。至於屢服養血清火之劑,而病益增,欲清而反熱,欲寬而反塞,而後見先生之見明矣!及至變現諸症,不特脾氣虛,而脾陰亦虛,脾陰虛者,不可升提,故從歸脾湯而培補其氣之品稍安。之後復氣血兩補,總之皆歸重於脾,而不以陰虛責之肝腎者,此先生千古獨見也。

夫陰虛為脾虛,而脾復稟於胃,故當用甘溫之劑。此是創論,裨益無窮。要知陰虛不必皆屬色勞傷腎,其實因飲食勞倦所致者多,飲食勞役實傷脾胃。而脾胃為後天生化之源,人所藉以生者,蓋惟飲食日進,生此氣血。一日不食則飢,三日不食則餒,七日不食則死。非細故也。

白話文:

這病人突然發病,並不是血虛火盛、濕熱下流的症狀,應該用四物湯加知母、柏子仁來治療才是正確的。但醫生卻用補中益氣的藥物,難道是因為患者飲食不當導致午後發熱、身體疲倦嗎?還是有其他症狀可以觀察呢?多次服用養血清火的藥物,病情反而加重,想要清熱反而更熱,想要舒緩反而更塞,直到遇見這位醫生才看明白。病況變化後,不僅脾氣虛,而且脾陰也虛。脾陰虛就無法升提,所以服用歸脾湯來補充脾氣,才稍微緩解。之後再補氣血,總之都是以脾胃為重,並沒有因為陰虛就責怪肝腎,這是這位醫生獨到的見解。

陰虛是脾虛造成的,而脾又受胃的滋養,所以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治療。這是創新的論點,對後世影響深遠。要知道陰虛並不一定都是因為色慾勞傷腎,實際上很多都是因為飲食勞倦造成的,飲食勞役會損傷脾胃。而脾胃是後天生成氣血的根本,人靠它生存,所以必須每天飲食才能生成氣血。一天不吃就會餓,三天不吃就會虛弱,七天不吃就會死,這不是小事。

今之患陰虛者,每多食少倦怠,而醫者用藥不特寒涼,有損胃氣。即四物、六味亦泥滯,有礙於中宮,則食少而體更倦矣。食且不進,安望其病之愈乎?此歸脾湯補脾之法為治陰虛症之第一義也。脾稱太陰,又名至陰,豈非陰虛者之所當重哉?若果屬腎經陰虛,六味丸原不可廢然。

且曰亦因腎經陽虛,不能生陰,當與補中益氣湯同進,是固陽生陰化之妙旨也。

一男子每遇勞役,食少,胸痞發熱,頭痛吐痰作渴,脈浮大。余曰:此脾胃血虛病也。脾屬土為至陰而生血,故曰陰虛。彼不信,服二陳、黃連、枳實、厚朴之類,諸症益甚,又服四物、黃柏、知母、麥冬,更腹痛作嘔,脈洪數而無倫。余先用六君加炮姜,痛嘔漸愈,又用補中益氣全痊。

白話文:

現在很多人患有陰虛,常常食慾不振、倦怠乏力,醫生卻只用寒涼藥物,傷了脾胃。即使是四物湯、六味地黃丸,也容易停滯在中焦,影響脾胃功能,導致食慾更差,身體更疲倦。既然食慾都不好了,怎麼能指望病好呢?所以,歸脾湯補脾的療法,是治療陰虛的第一要義。脾臟是太陰之臟,又稱至陰之臟,對於陰虛患者來說,脾臟的調理尤為重要。當然,如果確實是腎經陰虛,六味地黃丸也不能廢棄。

另外,如果同時伴隨腎經陽虛,導致不能生陰,可以同時服用補中益氣湯,這就是固陽生陰的妙法。

有一位男子,每次勞動之後,就會食慾不振、胸悶發熱、頭痛、吐痰、口渴,脈象浮大。我診斷他這是脾胃血虛的病症,脾臟屬土,是至陰之臟,主生血,所以說陰虛。他不相信,就服用二陳湯、黃連、枳實、厚朴等藥物,症狀反而更加嚴重,後來又服用四物湯、黃柏、知母、麥冬,結果腹痛作嘔,脈象洪數而無規律。我首先用六君子湯加炮姜,腹痛嘔吐逐漸好轉,然後再用補中益氣湯,便痊癒了。

疏曰:此案以脾胃血虛而論,亦當用歸脾治之。然因用寒涼損胃,而致腹痛作嘔,脈雖洪數無倫,實為寒涼所鼓激,與前高光祿誤服大黃以致吐瀉頻頻,脈大無倫,同是寒涼損胃,寒涼鼓激,故同用六君加炮姜治之也。蓋斯時以救胃為主,胃為生氣之源,為寒涼所困,非半夏不能醒之;為寒涼所凝,非炮姜不能溫之;此原救急之方,非常服之藥也。故即繼以補中益氣以升補脾胃之元氣,而血自生矣。

常見元氣虛極而脈反見洪數,一投補劑,其脈頓斂如絲,此火與元氣不兩立之脈,投補之後,而脈斂如絲者,正元氣已復之驗,非脫脈也。蓋未有投補而脈反脫之理。若誤投攻伐而變為如絲者,是脫脈也。更有氣虛之症,脈見洪數,投以補劑而洪數更甚者,此為旺火食氣,是元氣本虛而邪火正盛之時,故可權以滋陰之品,清補之。故《秘法》云:極大之脈,醫能使之小;極小之脈,醫能使之大。

白話文:

這個病症是脾胃血虛,應該用歸脾湯治療。但因為用寒涼藥傷了胃,導致腹痛嘔吐,雖然脈搏洪數無倫,實際上是寒涼藥刺激造成的。這和之前高光祿誤服大黃,導致頻繁腹瀉嘔吐,脈搏洪大無倫的情況相同,都是寒涼損傷胃,寒涼刺激,所以同樣用六君湯加炮薑來治療。因為此時以救胃為主,胃是生氣的來源,被寒涼困住,非半夏不能醒它;被寒涼凝結,非炮薑不能溫它。這個方子是救急的方子,不能經常服用。所以之後就用補中益氣湯來升補脾胃的元氣,血氣自然就會生出來了。

經常看到元氣極度虛弱,但脈搏卻反常地洪數,一服用補藥,脈搏就立刻變得細弱如絲,這是火氣和元氣不能兩立的脈象,服用補藥後,脈搏變細如絲,正是元氣恢復的表現,不是脫脈。因為沒有服用補藥而脈搏反而變弱的道理。如果誤用攻伐藥物而導致脈搏變細如絲,才是脫脈。還有氣虛的症狀,脈搏洪數,服用補藥後,洪數反而更加嚴重,這是旺火食氣,是元氣本就虛弱,而邪火正盛的時候,所以可以用滋陰的藥物清補。所以《秘法》說:極大的脈搏,醫生可以讓它變小;極小的脈搏,醫生可以讓它變大。

此為退病徵驗也。

秀才劉貫卿,勞役失宜,飲食失節,肢體倦怠,發熱作渴,頭痛惡寒,誤用人參敗毒散,痰喘昏憒,揚手擲足,胸間發斑如蚊所吶。余用補中益氣加薑、桂、麥冬、五味而愈。

疏曰:此案因誤服發散之藥。以致痰喘昏憒,揚手擲足,其精神氣血渙散無餘,斯時宜大補氣血加以收斂精神為是,奈何用升、柴升散之劑?大都斯症初起,發熱頭痛惡寒,原有外感,但內傷重而外感輕耳,及至服敗毒散之後,不言汗出亡陽,則其外感之微邪尚未清也,所以不忌升、柴而復用薑、桂以溫之,麥冬、五味以斂之,雖升散亦不害矣,獨見痰喘昏憒時,其虛氣虛火已冒昧於上,復加薑、桂之熱於升補之中,未免難用,雖然胸前發斑如蚊所吶,已驗其胃氣之寒,不得不用。且加麥冬、五味以清斂之,兼收其渙散,此駕御之法也。

白話文:

這是一個病人痊癒的診斷案例。秀才劉貫卿因勞累过度,饮食不节,导致身体疲乏,发热口渴,头痛怕冷。他误服了人參敗毒散,结果痰喘昏迷,手舞足蹈,胸口还出现像蚊子叮咬一样的斑点。我用補中益氣汤加了生姜、桂枝、麦冬、五味子后,他病就好了。

分析:这个病症是因为误服了发散的药物造成的,导致病人痰喘昏迷,手舞足蹈,精神气血涣散。此时应该大补气血,收敛精神,但患者却使用了升散类的药物。事实上,这个病症初期发热头痛怕冷,是因为外感,但内伤较重,外感较轻。服用败毒散后,并没有出汗,说明外感风邪还没有完全清除,所以可以适当使用升散类的药物,并配合生姜、桂枝温阳,麦冬、五味子收敛。虽然使用了升散类的药物,但由于病人已经出现痰喘昏迷,说明虚气虚火上浮,再加生姜、桂枝的热性升补,就显得不太合适了。尽管如此,胸口出现像蚊子叮咬一样的斑点,也说明病人胃气虚寒,所以不得不使用。同时加麦冬、五味子清热收敛,兼顾气血涣散,这就是运用药方的精髓所在。

據痰喘昏憒,理宜八味,然揚手擲足,則神氣已散,非參、耆不可,若復進八味,則元氣更陷脫矣。

黃武選飲食勞倦,發熱惡寒,或用解表之藥益甚。再劑昏憒,胸發黑斑,脈洪數而無力,余欲用補中益氣之劑,不從而歿。

疏曰:此案與前案相同,但斑色則彼紅此黑耳,若以黑斑為積熱,則紅斑未可言寒,蓋紅則熱之極致耳。若以紅斑為虛寒,則黑斑未可言熱。蓋黑則寒之劇甚耳。況脈之洪數無力,可知其內之虛寒而無積熱矣,欲治之法,即前方加附子何如?

一儒者,素勤苦,因飲食失節,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半載之後,非便血則盜汗,非惡寒則發熱,血汗二藥用之無效,六脈浮大,心脾則澀,此思傷心脾不能攝血歸源。然血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盜汗皆火之升降微甚耳。惡寒發熱,血氣俱虛也,乃午前用補中益氣以補脾肺之源,舉下陷之氣;午後用歸脾加麥冬、五味以補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不兩月而諸症悉愈。

白話文:

患者痰喘昏迷,本該使用八味藥方,但病人已手腳無力,神氣散失,必須用人參和黃耆來補氣,若再用八味藥方,會讓元氣更虛弱。

黃武因飲食勞累,發熱惡寒,當時使用了解表藥方,效果卻更嚴重。之後病人昏迷,胸前出現黑斑,脈搏洪大而無力,我想要用補中益氣的藥方,但病人沒有接受而過世了。

這兩個案例很相似,只是黑斑與紅斑的顏色不同。如果黑斑代表積熱,紅斑就不能說它是寒症,因為紅色代表熱氣的極致。如果紅斑代表虛寒,黑斑就不能說是熱症,因為黑色代表寒氣的嚴重程度。而且病人脈搏洪大無力,可以看出他體內虛寒而沒有積熱。治療方法應該是在之前的藥方中加入附子。

一位儒者平時勤勞辛苦,因為飲食不節,大便帶血,顏色或紅或黑。半年後,不是便血就是盜汗,不是惡寒就是發熱,用止血和止汗藥都沒有效,六脈浮大,心脾脈澀。這是思慮過度傷了心脾,導致血液無法歸於本源。然而血液和汗液相通,血液和汗液的顏色都是紅色或黑色,便血和盜汗都是火氣升降不調的表現。惡寒發熱則代表血氣虛弱。因此,上午服用補中益氣湯來補脾肺之源,提升下陷的氣;下午服用歸脾湯加麥冬、五味子,來補心脾之血,收斂耗散的津液。不到兩個月,各種症狀都消失了。

疏曰:此案既曰儒者,且曰素勤苦,又曰因飲食失節,則其心脾之虛可知,心主血,脾統血,虛則血不能固,因而大便下血,此宜直補心脾兼提下陷無疑也。而況脈之心脾則澀者乎?其中變現諸症,皆屬於虛。故凡病症之變現進出者皆虛,無主持之故,一從於補而已,無論其似寒似熱似實似虛也。

癸卯春人日,余在下堡顧氏會間有儒者許梅村云,令袒馬生者,發熱煩渴,時或頭痛,服發散藥反加喘急,腹痛,其汗如水,晝夜譫語。余意此勞傷元氣,誤汗所致,其腹必喜手按。許往詢之果然。遂即與十全大補加附子一錢服之,熟睡喚而不醒,舉家驚惶,及覺諸症頓退,再劑而痊。

白話文:

這位患者既然是儒者,而且平常勤奮刻苦,又因為飲食不節,可見他的心脾已經虛弱了。心主血,脾統血,虛弱就會導致血氣不能固守,因此大便帶血。這種情況就應該直接補益心脾,同時兼顧提振下陷的氣血,這是無疑的。況且脈象顯示心脾已經虛弱,這就更明顯了。患者表現出的各種病症,都屬於虛證。所以,凡是病症反覆出現、進退無常的,都是由於虛弱,沒有正氣主持,就應該以補益為主要治療原則,無論是看起來像寒像熱,像實像虛,都應該以補益為主。

癸卯春人日,余在下堡顧氏會間有儒者許梅村云,令袒馬生者,發熱煩渴,時或頭痛,服發散藥反加喘急,腹痛,其汗如水,晝夜譫語。余意此勞傷元氣,誤汗所致,其腹必喜手按。許往詢之果然。遂即與十全大補加附子一錢服之,熟睡喚而不醒,舉家驚惶,及覺諸症頓退,再劑而痊。

癸卯年春天人日那天,我在下堡顧氏會館裡遇到一位儒者,名叫許梅村,他的兒子袒馬生,出現了發熱、口渴、偶爾頭痛的症狀。服用了發散的藥物後,反而加重了喘息和腹痛,汗水像水一樣流個不停,而且晝夜不停地說胡話。我認為這是勞損元氣,誤出汗造成的,他的肚子一定喜歡按壓。於是,許梅村去詢問,果然如此。我便馬上給他開了十全大補湯,加附子一錢,讓他服用。服用後,他沉沉睡去,叫也叫不醒,全家人都十分驚慌。等到他醒來,各種症狀都消失了,再服用一劑就痊癒了。

凡人飲食勞役,起居失宜,見一切火症,悉屬內真寒而外假熱。故肚腹喜暖,口畏冷物,此乃形氣病氣俱屬不足,法當純補元氣為善。

疏曰:此案與前劉秀才黃武選同病發熱之症,誤服發散之藥,而前用補中益氣,此用十全大補何也?蓋前案無汗,此案有汗故也。又與前余大尹同。其汗出如水,言語譫妄之症,而前歸脾去木香、龍眼,此用十全大補加附子者何也?益前是內虛而熱,此是內虛而寒故也。何以知之?前則曰小便赤澀,大便熱痛,目赤唇燥,此曰腹痛喜手按知之。

或曰先生明言,凡人飲食勞役,起居失宜,見一切火症,悉屬內真寒而外假熱。則前症之諸熱似亦內真寒也,何忌乎附子耶?曰:子獨不見下文即接云,肚腹喜暖,口畏冷物二句,要知外現諸熱症而必內現喜暖畏冷症。然後斷其內真寒也。不然虛則同為虛矣,而內之寒熱不可不辨。

白話文:

一般人如果飲食不節、勞動過度,生活起居不規律,出現各種發熱症狀,其實都是內在虛寒,外在假熱。因此,患者肚子喜歡暖和,嘴巴害怕冰冷的食物,這說明身體和氣血都虛弱,應該專心補益元氣才是最好的方法。

特寒者,固當溫熱;而熱者,亦不可用寒也。客云此案之發熱頭痛,煩渴喘急,腹痛譫語等,似乎傷寒門汗下之症,何以用大補而獨效乎?曰:以發熱頭痛為汗症,而既汗出如水,抑可汗乎?以腹痛譫語為下症,而既然喜按畏冷,抑可下乎?雖變現是實,悉屬於虛,非先生之明眼,孰能辨虛實於似是之微乎?

一儒者,日晡兩目緊澀,不能瞻視,此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參、耆數劑全愈。

疏曰:日晡緊澀不能瞻視,未嘗非腎水虛症,當用明目地黃丸,而況在日晡陰分乎?先生獨斷以元氣下陷,而用補中益氣倍加參、耆者,豈以九竅不利為腸胃所生之病。而日晡為元氣下陷於陰分之故而然乎?抑別有脈色可據而然乎?其必有左手空洪或虛弱之脈,面色皎白或萎黃之色,以及食少體倦之症故耳。不然是其飲食勞倦與素勤苦,脾腎素虛者也。

白話文:

特別寒冷的病症,當然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而發熱的病症,也絕對不能用寒涼的方法治療。有人問到這個病人的發熱頭痛、煩渴喘急、腹痛譫語等症狀,似乎像是傷寒門汗下症,為什麼要用大補的藥物反而有效呢?我回答說:以發熱頭痛為汗症,而他已經汗出如水,還能再出汗嗎?以腹痛譫語為下症,而他已經喜按畏冷,還能再下瀉嗎?雖然表現出來的症狀是這些,但實際上都是屬於虛症,如果不是先生您明察秋毫,誰能辨別出這些看似真實的症狀背後的虛實呢?

一位儒者,每天傍晚眼睛緊澀,無法看東西,這是元氣下陷的表現,用補中益氣湯,加倍參、耆,服用幾劑就完全治好了。

有人評論說:每天傍晚眼睛緊澀無法看東西,不正是腎水虛的症狀嗎?應該用明目地黃丸治療,何況是在傍晚陰氣盛的時候?先生您獨斷地認為是元氣下陷,而用補中益氣湯加倍參、耆來治療,難道是認為九竅不利是腸胃所生的病嗎?而傍晚是元氣下陷於陰分造成的嗎?還是您根據其他脈色來判斷的呢?一定是有左手空虛無力的脈象,或者面色蒼白或萎黃,以及食少體倦的症狀才對。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他飲食勞倦,或者平時辛苦勞累,脾腎本來就虛弱的緣故。

一男子,患症同前,服黃柏、知母之類,目疾益甚,更加便血,此脾氣虛不能統血,肝氣虛不能藏血,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以補脾肝,生腎水,諸症漸愈。

疏曰:患症同前,屬於陰虛則有之矣。非腎經實火也。而何以服知、柏乎?寒涼進治時,目疾益甚,更加便血者,以傷肝脾之氣,氣虛而血流於下,故用補中益氣升補其元氣,而血自止,更用六味丸滋補其元陰,而血自生。元氣升,而元陰旺,則目疾自愈。又何論於眼科諸法乎?

一男子,飲食勞倦而發寒熱,右手麻木,或誤以為疔毒,敷服皆寒涼敗毒,腫脹重墜,面色萎黃,肢體倦怠,六脈浮大,按之如無,此脾胃之虛氣也。詢之果是銷銀匠。因熱手入水,黴銀寒凝隧道,前藥益傷元氣故耳。遂用補中益氣及溫和之藥煎服,湯漬手而愈。

白話文:

一位男子,患病症狀與之前相同,服用黃柏、知母等藥物後,眼疾更加嚴重,還出現便血,這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統攝血液,肝氣虛弱無法藏納血液。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來補益脾肝,滋生腎水,各種症狀逐漸痊癒。

患病症狀與之前相同,屬於陰虛所致,而非腎經實火。為何要服用知母、黃柏呢?因為寒涼藥物不適合治療此病,眼疾更加嚴重,又出現便血,都是因為損傷了肝脾之氣,氣虛導致血液流向下焦。所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元氣,使血液自然止住,再用六味丸滋養元陰,使血液自然生成。元氣上升,元陰旺盛,眼疾自然痊癒。又何必再談論眼科其他治療方法呢?

一位男子,因為飲食勞累而發寒熱,右手麻木,誤以為是疔毒,便敷藥服用寒涼解毒的藥物,結果腫脹加重,面色萎黃,肢體倦怠,六脈浮大,按之如無,這是脾胃虛弱的表現。詢問得知他是銷銀匠,因熱手入水,接觸了寒性的黴銀,寒氣凝滯經脈,之前服用寒涼藥物又傷了元氣,才會如此。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以及溫和的藥物煎服,用藥湯浸泡手,病症痊癒。

疏曰:飲食勞倦而發寒熱,是不宜寒涼。右手麻木而無腫痛處,是不宜敗毒,此或者亦何所見,而以之敷服乎?至於六脈浮大,按之如無,左右手皆然矣。右手得此脈,脾胃之氣虛固然,而左手得此脈,則肝腎之陰亦虛然。當氣血兩補,先生獨補脾胃之氣,豈以現症皆在脾胃,而無肝腎故耶?

一儒者,修左足,傷其大指甲少許,不見血,不作痛,形體如故。後因飲食勞倦,足重墜微腫痛,或晝睡或夜寐,其足如故,誤服敗毒之劑,寒熱腫痛。蓋脾起於足大指,此是脾氣虛弱下陷,用十全大補湯而愈。

疏曰:此症論脾氣下陷,允宜用補中益氣以升提之。今用十全大補者,一則因敗毒之劑,氣血兩傷,必有寒涼之品,故以十全兩補之。而肉桂可敵寒涼,一則雖有足重墜微腫之症,究竟晝眠夜寐,其足如故,即誤服敗毒之後,亦惟見寒熱痛而已。別無他種下陷之症,則下陷之勢,原不甚劇,故只溫補其氣血,不必升提也。

白話文:

書中說:飲食勞累而發冷發熱,就不適合服用寒涼的藥物。右手麻木而沒有腫痛,就不適合服用敗毒的藥物,這些症狀應該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就用這些藥物來治療呢?至於六脈浮大,按下去好像沒有脈搏,左右手都是這樣。右手出現這種脈象,脾胃之氣虛弱是肯定的,而左手出現這種脈象,則肝腎的陰氣也虛弱。應該同時補氣血,為什麼醫生只補脾胃之氣呢?難道是因為所有症狀都出現在脾胃,而沒有肝腎的問題嗎?

一位讀書人,修剪左腳,傷了大腳趾甲一點點,沒有流血,也不痛,形體跟以前一樣。後來因為飲食勞累,腳沉重下墜,稍微腫痛,白天或者晚上睡覺,腳還是跟以前一樣,錯誤地服用敗毒藥物,就出現了寒熱腫痛。因為脾氣起於足大趾,這是脾氣虛弱下陷,用十全大補湯治療就痊癒了。

書中說:這個病症論斷為脾氣下陷,確實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它。現在用十全大補湯的原因,一是因為敗毒藥物會傷氣血,肯定有寒涼的藥物在裡面,所以用十全大補湯來雙向補益。肉桂可以抵禦寒涼,二是雖然有腳沉重下墜、微腫的症狀,但最終白天晚上睡覺,腳還是跟以前一樣,也就是說,即使是錯誤服用敗毒藥物之後,也只出現了寒熱疼痛而已。沒有其他下陷的症狀,那麼下陷的狀況原本就不嚴重,所以只要溫補氣血,不需要升提它。

況足屬至陰之分,自宜與陰藥並用,而肉桂、川芎仍能領氣血升騰,湧而上周遍身耳。

余素性愛坐觀書,久則倦怠,必服補中益氣加麥冬、五味,酒炒黑黃柏少許,方覺精神清妥。否則夜間少寐,足內酸熱,若再良久不寐,腿內亦然,且兼腿內筋似有抽縮意,致兩腿左右頻移,輾轉不安,必至倦極方寐。此勞傷元氣,陰火乘虛下注。丁酉五十一歲,齒縫中有如物塞,作脹不安,甚則口苦如有瘡。

然日晡益甚,若睡良久,或服前藥始安。至辛丑時五十有五,晝間齒縫中作脹,服補中益氣一劑,夜間得寐。至壬寅,有內艱之變,日間雖服,午後仍脹,觀此可知血氣日衰,治法不同。

白話文:

我丁酉年(即西元1977年)五十一歲時,牙縫中感覺好像有東西堵住一樣,脹痛難受,嚴重時還會口苦,像是長了瘡。這種情況在下午時會更加嚴重,只有睡了很久,或者服用了之前的藥物才舒服一些。到了辛丑年(即西元1981年)我五十五歲,白天牙縫中依然脹痛,服了一劑補中益氣湯,晚上才睡得著。到了壬寅年(即西元1982年),出現了內艱的狀況,白天雖然服用藥物,但下午還是會脹痛。由此可見,我的氣血逐漸衰弱,治療方法也要相應調整。

疏曰:此案似屬脾腎兩虛症,理應補中與六味,朝晚各進。先生獨用補中不用六味,則陽旺而陰日虧,故後有齒縫作脹,口舌如瘡症。此皆腎水虛而陰火上炎之象,況午前稍健,午後仍脹者,非屬於陰分乎?先生已精此理,故曰血氣日衰,治法不同。云非與六味同進之法,無化法也。

白話文:

疏說:這個病症看起來像是脾腎兩虛,應該要同時服用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丸,早晚各服一次。先生只用了補中益氣湯,而沒有用六味地黃丸,這樣就會導致陽氣過盛而陰氣日益虧損,所以才會出現齒縫作脹、口舌如瘡的症狀。這些都是腎水不足、陰火上炎的表現。況且病人上午稍稍好轉,下午又脹痛,這也屬於陰虛的症狀吧?先生已經精通這個道理,所以才說血氣日益衰退,治療方法也就不同。他說不能和六味地黃丸一起服用,沒有化解的方法,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