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醫案》~ 卷一 (86)
卷一 (86)
1. 瘄疹
溽暑之令,瘄疹盛行。幼科僅知套藥,升、柴、防、葛亂施,殆亦疫癘之病,造化默行其殺運歟?陳仰山家患此者十餘人,其長郎書芾孝廉之女勢最劇。以瘄甫出,而汛至也。醫者卻走,始延孟英視之。脈滑而數,舌絳大渴,面赤失音,不食便瀉,曰:此由發散太過,火盛風熾,氣血兩燔。
氣分之邪,由瀉而略泄其焰,營分之熱由汛而稍解其焚,豈可畏其脫陷,妄投止澀耶?與西洋參、石膏、知母、麥冬、犀角、生地、連翹、甘草、石斛、丹皮、桑葉、竹葉大劑投之,三日而愈。養陰善後,遂以漸安。其餘或輕或重,孟英一以清解而痊。
濮東明令孫女,素稟陰虛,時發夜熱,少餐不寐。仲夏患感發疹,(肺熱。)汛不當期而至。(血熱。)孟英用犀、羚、知、貝、石膏、生地、梔、翹、花粉、甘草、竹葉、蘆根等藥,疹透神清。唯鼻燥異常,(肺中餘熱。)吸氣入喉,辣痛難忍,甚至肢冷,復於方中加元參、竹茹、菊葉、荷杆。
各患始減,而心忡吐沫,(血因熱而虛。)徹夜不瞑,渴汗便瀉,改投西洋參、生地、麥冬、小麥、竹葉、黃連、真珠、百合、貝母、石斛、牡蠣、龜板、蔗汁諸藥而愈。季秋適姚益齋為室。病不甚重,治亦合法,而難收捷效者,以陰虛之體,不勝溫熱之氣也。此即四損不可正治之例,設治不如法,則危矣。
胡季權子珍官,甫六歲。目患內障,繼則夜熱痰嗽,小溲過多。醫作童損治,服滋補數月,病日以甚。孟英持脈右大,口渴苔黃,曰:伏熱在肺,法當清解。及詳詰其因,始言病起瘄後。蓋餘熱未淨,而投補太早,與滑石、知母、花粉、桑葉、茅根、枇杷葉、蘆根、冬瓜子、杏仁。服二劑,遍身發出斑塊。
又二劑,斑退苔化,乃去滑石,加沙參餌之。其熱頭面先退,次退四肢,以及胸背,又數日甫退於腹。人皆詫其熱退之異,孟英謂熱伏既久,復為半年之補藥,膩滯於其間,焉能一旦盡滌?其勢必漸清而漸去也。熱退既淨,溺亦有節,痰嗽遞蠲,餐加飢潤,而內障亦漸除矣。
德清蔡初泉,陡發寒熱,咽痛大渴,脘悶舌絳。孟英診脈甚數,徑投大劑犀、羚、元參、丹皮、桑、梔、銀花、花粉、翹、蒡之藥,服後遍身發赤疹,而熱退知飢矣。
仲夏瘄疹流行,幼科執用套藥,夭札實多。有王子能參軍所親楚人劉某,僅一子甫五齡。陸某見其瘄點不綻,連進檉柳等藥,壯熱無汗,面赤靜臥,二便不行。參軍聞其殆,延孟英視之,投犀、羚、白虎湯而轉機。陸某力阻石膏不可再餌,仍進溫散,以至氣喘痰升,復加麻黃八分,欲圖定喘,而喘汗瀕危,二便復秘。
(麻黃定喘,乃方脈中感受風寒之症施之,麻疹何其不通?)再懇孟英救之,投白虎,加西洋參、竹葉而愈。繼有房氏子,亦為陸某誤用溫散致劇。痰喘便秘,口渴神昏,溲碧肢瘈,孟英與大劑白虎湯,加犀角、元參、竹葉、木通,調紫雪,四帖而始安。(疹為陽邪,乃肺胃濕熱所致,初宜辛涼發散,令其盡出。
白話文:
瘄疹盛行於暑熱季節,許多小兒科醫生只知套用固定藥方,胡亂使用升麻、柴胡、防風、葛根等藥物,幾乎是把瘄疹當成瘟疫來治,任憑病情發展,難道是上天注定要讓這些孩子夭折嗎?陳仰山家裡十幾個人都得了這種病,他長子書芾孝廉的女兒病情最嚴重。疹子剛長出來,就下大雨了。醫生都躲起來了,直到請孟英醫生來診治。病人脈象滑數,舌頭紅絳口渴,臉紅不能說話,不吃東西又腹瀉。孟英醫生診斷為發散藥物用過度,導致火盛風熾,氣血都受損。
氣分的邪氣,靠瀉藥稍微消退了一些,營分的熱毒,因為下雨而略微減輕,怎麼可以害怕脫水而亂投用收斂止瀉的藥物呢?孟英醫生開了大劑量的西洋參、石膏、知母、麥冬、犀角、生地黃、連翹、甘草、石斛、丹皮、桑葉、竹葉,服藥三天就好了。然後再用滋陰的藥物調理,慢慢恢復健康。其他病人病情輕重不一,孟英醫生都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癒了。
濮東明令的孫女,體質陰虛,經常夜間發熱,吃得少睡不好。仲夏時節得了發疹的病(肺熱),雨卻不合時節地下起來了(血熱)。孟英醫生用犀角、羚羊角、知母、貝母、石膏、生地黃、梔子、連翹、花粉、甘草、竹葉、蘆根等藥,疹子很快就消退,神志也清醒了。只是鼻子乾燥異常(肺部還有餘熱),吸氣時喉嚨辣痛難忍,甚至四肢冰冷,於是孟英醫生又加了元參、竹茹、菊花葉、荷梗。
病情好轉後,病人又出現心悸、吐沫(因熱而導致血虛),整夜睡不好,口渴、出汗、腹瀉,孟英醫生改用西洋參、生地黃、麥冬、小麥、竹葉、黃連、珍珠、百合、貝母、石斛、牡蠣、龜板、蔗汁等藥物才痊癒。季秋時,姚益齋的妻子也得了這種病,病情不算嚴重,治療方法也對,卻很難迅速見效,這是因為她的體質陰虛,承受不了溫熱之氣,這就是所謂的“四損”之症,無法用正常方法治療,如果治療方法不對,就會很危險。
胡季權的兒子珍官,才六歲。眼睛患了內障,接著又夜間發熱、咳嗽、痰多、小便過多。醫生誤以為是兒童體虛,用了幾個月的滋補藥物,病情卻越來越重。孟英醫生診脈發現脈象右大,口渴舌苔黃,診斷為肺部伏熱,應該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治療。詳細詢問病史後,才知道孩子的病是疹子病後的後遺症。原來是餘熱未清,就過早使用了滋補藥物,於是孟英醫生開了滑石、知母、花粉、桑葉、茅根、枇杷葉、蘆根、冬瓜子、杏仁等藥物。服藥兩劑後,全身長出斑塊。
再服兩劑,斑塊退去,舌苔也轉化了,於是孟英醫生去掉了滑石,加了沙參。孩子的熱首先從頭面部退去,然後是四肢,再到胸背,又過了幾天,才退到腹部。大家都驚訝於他退熱的順序,孟英醫生解釋說,熱邪潛伏已久,再加上半年來服用的滋補藥物,在體內積滯,怎麼可能一下子就清除乾淨呢?必須是逐漸消退的。熱退淨後,小便也正常了,咳嗽痰多也漸漸好了,食慾也好了,內障也逐漸痊癒了。
德清的蔡初泉,突然發燒、咽痛、口渴、胃脘脹滿、舌頭紅絳。孟英醫生診脈發現脈象很快,直接開了大劑量的犀角、羚羊角、元參、丹皮、桑葉、梔子、金銀花、花粉、連翹、蒼耳子等藥物。服藥後全身長出紅疹,熱退了,也有食慾了。
仲夏瘄疹流行,許多小兒科醫生都用固定的藥方,導致許多孩子夭折。王子能參軍的一個朋友,楚人劉某,只有一個五歲的孩子。陸某看到孩子疹子不出來,連續給孩子服用檉柳等藥物,孩子高燒不退、沒有汗、臉紅靜臥、大小便不通。參軍聽到病情危急,請孟英醫生來診治,孟英醫生用犀角、羚羊角、白虎湯,病情開始好轉。陸某力勸不要再用石膏,仍然使用溫散藥物,結果孩子氣喘、痰多,又加了八分麻黃,想止喘,結果喘得更厲害,出汗,病情危急,大小便又不通了。(麻黃止喘是治療風寒感冒的藥物,用在麻疹上真是不通!)再次懇求孟英醫生救治,孟英醫生用白虎湯加西洋參、竹葉才治癒。之後房氏的孩子,也被陸某誤用溫散藥物導致病情危重。痰喘、便秘、口渴、神志不清、小便黃色、四肢抽搐,孟英醫生給他用了大劑量的白虎湯,加犀角、元參、竹葉、木通,再加紫雪丹,四劑藥才好轉。(疹子是陽邪,是肺胃濕熱引起的,一開始應該用辛涼發散的藥物,讓疹子全部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