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王孟英醫案》~ 卷一 (7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8)

1.

丙午春,高漢芳患滯下色醬,日數十行。年已七十七歲。自去秋以來,漸形疲憊,即服補藥,馴致見痢。黃某徑用溫補,勢乃劇。延孟英診之,右脈弦細芤遲,(脈虛證實。)口渴溲澀,時時面赤自汗。乃吸受暑邪,誤作虛治。幸其所稟極堅,尚能轉痢。一誤再誤,邪愈盛而正反虛矣。

以白頭翁湯,加參、朮、銀花、芩、芍、楝、斛、延胡,二劑即減。五劑而安。繼與調補,竟得霍然。後三載以他疾終。

葉晝三侄女適朱氏,上年四月分娩,七月患赤痢。其家謂產後之病,不敢服藥。延至今春,肌消膝軟。見食欲嘔。晝三迓孟英診之,左細軟,右滑數。伏暑為病,幸未誤藥。與沙參、陳倉米、歸、芍、續斷、木瓜、扁豆、連、斛、石蓮、荷蒂、柿蒂、枇杷葉、橘皮為方,送駐車丸而愈。

孫心言以七十之年患滯下,胡某知為暑熱,以青磷丸下之,治頗不謬。繼則連投朮、樸、夏、葛等藥,漸至咽疼口糜,呃忒噤口。諸醫進補,其勢孔亟。伊婿童秋門迓孟英診之,右脈滑數上溢,身熱面赤,溲澀無眠,體厚痰多,時欲出汗。在痢疾門中,固為危候,第以脈證參之,豈是陽虛欲脫?實由升散溫燥之劑,爍其陰液,肺胃之氣窒塞而不能下行也。與大劑肅清之藥,一劑知,二劑已。

隨以生津藥溉之,痢亦尋愈。按此等痢呃,古書未載,而治法懸殊。世人但守成法,不知變通,治而不愈,諉之證危。況屬年高,病家亦不之咎也。孰知有此隨時而中之妙法耶?

曹泳之二尹,將赴代理昌化任,而瘧痢並作,寒少熱多,滯下五色。迓孟英視之,面垢苔黃,乾嘔口渴,痛脹溺赤,汗出神疲,脈至洪數不清。與大劑芩、連、滑、樸、知母、花粉、銀花、石膏、連翹、竹茹等藥,投匕即減,三服而起。

吳爾純,八月下旬患滯下,腹痛異常。伊外祖許仲廉,延孟英往診。形瘦脈數而弦,口渴音微溺澀,乃陰分極虛,肝陽熾盛,伏暑為痢。治法不但與寒痢迥異,即與他人之伏暑成痢者亦當分別用藥也。與白頭翁湯,(亦通治伏暑成痢之方。)加知母、花粉、銀花、丹皮、金鈴、延胡、沙參、芩、連服之。

次日復視,痢減音開,而右腹疼脹拒按,為加冬瓜子、烏藥、鼠矢。三劑而消,滯下亦愈。惟薄暮火升,面赤自汗,重加介類潛陽而痊。(此方顧及陰虛)

謝再華請孟英治乍浦人滯下證,晝夜百餘行,不飢不渴,而欲嘔腹痛,上及於心胸,切其脈頗平和。是寒濕也,與時行暑濕痢大相徑庭。投薑、桂、萸、樸之劑,數服霍然。

王瘦石夫人患滯下,腹痛微嘔,不飢口苦,溲短耳鳴。孟英診曰:脈見細弱之形,肌無華澤之色,汛不行而早斷,舌紫黯以無津,是素質陰虧,情懷悒鬱,二陽默熾,五液潛消。雖吸暑邪,莫投套藥。予白頭翁湯,加雪羹、銀花、梔子、楝實,數劑而減。繼去雪羹,加生地、蓯蓉、柿餅、藕汁而安,改授甘麥大棗、加西洋參、生地、蓯蓉、竹茹、歸、芍、蒲桃干,而以藕湯煎服,調養體質以痊。

白話文:

[痢]

丙午年春天,高漢芳得了下痢,大便顏色像醬油,一天要拉好幾十次。他當時已經七十七歲了。從去年秋天開始,他就漸漸感到疲憊,自己服用補藥,結果反而導致痢疾發作。黃某醫生直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病情反而加重了。後來請孟英醫生診治,發現脈象弦細虛弱遲緩(脈象顯示身體虛弱),口渴、小便不利,時常面紅出汗。孟英診斷他是感受了暑邪,卻被誤認為是虛症治療。幸好他體質強健,痢疾才得以好轉。因為一而再、再而三的誤治,邪氣越來越盛,正氣卻越來越虛弱。

孟英醫生用白頭翁湯,再加入人參、白朮、金銀花、黃芩、白芍、苦楝皮、天花粉、延胡索,用了兩劑藥,病情就減輕了。五劑藥後,病情痊癒。接著再給他服用一些調理身體的藥物,最終完全康復。三年後,因其他疾病去世。

葉晝三的侄女嫁給朱家,去年四月分娩,七月患上赤痢。她家人認為這是產後疾病,不敢用藥,拖延到今年春天,身體消瘦,膝蓋無力,想吃東西卻又嘔吐。葉晝三請孟英醫生診治,發現左脈細弱柔軟,右脈滑數。診斷是伏暑導致的疾病,幸好沒有誤服藥物。孟英醫生開了沙參、陳倉米、當歸、白芍、續斷、木瓜、扁豆、連翹、天花粉、石蓮子、荷葉蒂、柿蒂、枇杷葉、橘皮的方劑,並輔以車前子丸,很快就治好了。

孫心言七十歲時患下痢,胡某醫生認為是暑熱引起,用青磷丸瀉下治療,方法不算錯。但接著又連續服用白朮、樸硝、夏枯草、葛根等藥物,結果導致咽喉疼痛、口腔潰爛、呃逆、張口困難。其他醫生又給他進補,病情迅速惡化。他的女婿童秋門請孟英醫生診治,發現右脈滑數而有力,身熱面紅,小便不利,睡不好覺,身體肥胖痰多,時常想出汗。在痢疾中,這屬於危重的徵兆,但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這並不是陽虛欲脫,而是因為服用升散溫燥的藥物,耗傷了陰液,導致肺胃之氣阻塞,不能向下運行。孟英醫生給他服用大劑量的清熱藥物,一劑藥見效,兩劑藥就痊癒了。

接著再給他服用一些滋陰的藥物,痢疾也很快痊癒。分析這種痢疾伴有呃逆的病症,古代醫書上沒有記載,治療方法也大相徑庭。世人只墨守成規,不懂得變通,治療不好就推卸責任,說是病情危重。更何況病人年事已高,病人家屬也不會責怪醫生。誰又能想到有這種隨時應變、妙手回春的治療方法呢?

曹泳之的兒子將赴昌化代理官職,卻同時患上了瘧疾和痢疾,寒少熱多,大便五色雜陳。他請孟英醫生診治,發現他面色灰暗,舌苔黃厚,乾嘔口渴,腹部疼痛脹滿,小便赤紅,出汗、神疲乏力,脈象洪數而亂。孟英醫生開了大劑量的黃芩、連翹、滑石、樸硝、知母、花粉、金銀花、石膏、連翹、竹茹等藥物,服用一劑藥病情就減輕了,三劑藥後痊癒。

吳爾純八月下旬患下痢,腹痛劇烈。他的外祖父許仲廉請孟英醫生診治,發現他形體消瘦,脈象數而弦,口渴,聲音微弱,小便不利,這是陰虛極度衰弱,肝陽亢盛,伏暑導致的痢疾。治療方法不僅與寒痢不同,即使是其他人因伏暑而引起的痢疾,也應該區別用藥。孟英醫生用白頭翁湯(也是治療伏暑導致痢疾的常用方劑),再加入知母、花粉、金銀花、丹皮、金鈴子、延胡索、沙參、黃芩、連翹服用。

第二天再次診察,痢疾減輕,聲音也洪亮了,但是右腹部疼痛脹滿,按壓疼痛,於是又加了冬瓜子、烏藥、鼠尾草。三劑藥後,腹部疼痛消退,痢疾也痊癒了。但是傍晚時分,又出現了發熱、面紅出汗的症狀,於是又加了一些潛陽的藥物,才最終痊癒。(這個方劑考慮到了陰虛的情況)

謝再華請孟英醫生治療乍浦的一個下痢病人,一天一夜要拉一百多次,不飢不渴,但想嘔吐,腹部疼痛,疼痛還向上蔓延到心胸部位。切脈時發現脈象比較平和。這是寒濕引起的痢疾,與當時流行的暑濕型痢疾大相徑庭。孟英醫生用生薑、桂枝、吳茱萸、樸硝的方劑治療,服藥幾次後就痊癒了。

王瘦石的夫人患下痢,腹部疼痛,輕微嘔吐,不飢餓,口苦,小便量少,耳鳴。孟英醫生診斷說:脈象細弱,皮膚沒有光澤,脈搏運行不暢,很快消失,舌頭顏色紫暗,沒有津液,這是素體陰虛,心情鬱悶,肝陽和胃火暗中熾盛,體液大量消耗。雖然是感受了暑邪,但不能用一般的藥物治療。孟英醫生用了白頭翁湯,加入雪羹、金銀花、梔子、苦楝實,幾劑藥後病情減輕。接著去掉了雪羹,加入生地、肉蓯蓉、柿餅、藕汁,病情痊癒。然後又給她服用甘麥大棗湯,再加入西洋參、生地、肉蓯蓉、竹茹、當歸、白芍、蒲桃幹,用藕湯煎服,調理身體,最終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