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王孟英醫案》~ 卷一 (7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7)

1.

然涼劑已畏其寒,若加盪滌之品,必不敢服此。治病之所以難也。)

王葦塘患滯下,醫投枳、樸、檳、楂之藥。數服後,肢冷自汗,杳不進谷,脘悶腹痛,小溲牽痛,舉家皇皇。孟英視脈細澀,舌絳無津,是高年陰虧,伏暑傷液。況平昔茹素,胃汁不充,加以燥熱之藥,津何以堪?因與沙參、銀花、蓯蓉、白芍、石斛、木瓜、甘草、楝實、扁豆花、鮮稻頭。(滋陰養液,兼調肝氣。

)數劑痛悶漸去,汗止肢溫,乃加生地、阿膠、麥冬、柿餅、蒲桃乾等以滋之,居然而痢止餐加。惟舌色至匝月始津潤復常,陰液之難充也如此。

沈綬齋令堂,患滯下色白,醫與溫運,病勢日劇,腹脹昏瞀,湯飲不下。孟英診為伏暑,用芩、連、滑、樸等藥。沈疑高年,且素患脘痛,豈可輒用苦寒?孟英再四剖陳。始服半劑,病果大減,不數帖即愈。按此等症甚多,奈執迷不悟者,雖剴切言之,不能解其惑,亦可衰也已。

一叟患滯下,色白不黏,不飢不渴,腹微痛而不脹。孟英切脈遲微,進大劑真武湯加參而愈。

程秋霞之子患腦漏,醫與辛夷、蒼耳之藥,漸有寒熱。(肺移熱於肝。方言所載不過如此。)改用柴、葛、羌、防數帖,遂致寒熱日發數次,神昏自汗,勢甚可危。孟英用竹葉石膏湯一劑,(肅清肺氣。)寒熱退而神清進粥。繼以甘涼清肅,復投滋潤填陰,旬日而愈。(上病取下。)

朱浚宣令堂患滯下,醫聞色白,而與升提溫補。旬日後,肢冷自汗,液脫肛墜,群醫束手。慮其虛脫,因浼濮樹堂乞診於孟英。曰:藥誤耳。與大劑行氣蠲痰清熱之藥,果漸吐痰而痢愈。又其令弟同時患此,五色並見,神昏肢搐,大渴莖腫,腹痛夜熱,危險異常。孟英察脈細數,與白頭翁湯,加犀角、生地、銀花、石斛、楝實、延胡、芩、連、滑石、丹皮、木通、甘草梢等藥。

三帖後,熱退神清,溺行搐止,乃去犀角、草梢、丹皮、滑石、木通,加砂仁拌炒熟地、山楂炭。服之漸安,半月而愈。

孫渭川,年逾七旬,脈象六陰,按之如無。偶患音嘶痰嗽,舌絳無津,孟英用甘涼清潤法,音開而嗽不已。仍與前藥,轉為滯下,色醬溺赤,臍旁堅硬,按之趯趯,舌猶枯絳,渴飲不飢,人皆危之。孟英曰:腸熱由府而出,(此語甚精。)痢不足慮。第高年陰液難充,不能捨涼潤為方。

苟犯溫燥,其敗可必。幸渠家平素恪信,竟服犀角、地黃、知母、銀花、蓯蓉、花粉、麥冬、白芍、石斛、楝實等藥。十餘劑,痢止,而臍旁柔軟,因去犀角,加西洋參。又服兩旬,始解燥矢而溲澈胃蘇。又服半月,復得暢解,舌亦潤澤而愈。

盛犀林廣文之僕,患血痢,自秋徂冬,半年罔效。孟英察脈細弱而口乾,腰膝痠疼,與鹿角霜、蓯蓉、枸杞、杜仲、菟絲、續斷、血餘、木瓜、石脂、砂仁末炒熟地黃,十餘劑而痊。

白話文:

痢疾治療案例集:

案例一:王葦塘因滯下(腹瀉)服用枳實、樸硝、檳榔、山楂等藥物後,出現肢體冰冷、自汗、食慾不振、脘腹悶痛、小便疼痛等症狀。孟英診斷為高齡陰虛、伏暑傷陰,認為燥熱藥物加重病情,遂處方沙參、銀花、肉蓯蓉、白芍、石斛、木瓜、甘草、楝實、扁豆花、鮮稻米等滋陰養液、調和肝氣的藥物。症狀緩解後,再加生地、阿膠、麥冬、柿餅、蒲桃乾等滋陰藥物,痢疾痊癒。病人舌苔潤澤恢復正常則花費了近一個月時間,可見陰液的恢復不易。

案例二:沈綬齋母親患滯下(腹瀉),症狀為大便色白,醫生採用溫熱療法,病情加重,出現腹脹、神志昏迷、不能進食飲水等症狀。孟英診斷為伏暑,使用黃芩、黃連、滑石、樸硝等藥物,因考慮患者高齡及原有胃痛病史,經過反覆解釋後才開始服用藥物。半劑藥後病情大為減輕,幾劑藥就痊癒了。孟英感慨許多類似病人因固執己見,不聽勸告而延誤病情。

案例三:一位老人患滯下(腹瀉),大便色白不黏,無飢渴感,腹部輕微疼痛不脹。孟英診斷脈象遲弱,處方大劑量的真武湯加人參,藥到病除。

案例四:程秋霞之子患腦漏(腦部疾病),醫生使用辛夷、蒼耳等藥物,出現寒熱交替症狀。孟英判斷為肺熱移肝,改用柴胡、葛根、羌活、防風等藥物,病情加重,出現寒熱頻繁、神志昏迷、自汗等危重症狀。孟英使用竹葉石膏湯清肅肺氣,寒熱退卻,神志清醒,之後再用甘涼清肅、滋潤填陰的藥物,十天痊癒。

案例五:朱浚宣母親患滯下(腹瀉),醫生見大便色白,使用溫補藥物,十天後出現肢體冰冷、自汗、脫肛、下墜等症狀,多位醫生束手無策。孟英診斷為藥物誤治,使用大劑量行氣、祛痰、清熱藥物,患者吐出痰液,痢疾痊癒。其弟弟同時患病,症狀為大便五色俱全、神志昏迷、肢體抽搐、口渴、陰莖腫脹、腹痛、夜熱等危重症狀。孟英診斷脈象細數,使用白頭翁湯加犀角、生地、銀花、石斛、楝實、延胡索、黃芩、黃連、滑石、丹皮、木通、炙甘草等藥物。三劑藥後,熱退神清,小便通暢,抽搐停止,之後調整藥物,半月痊癒。

案例六:孫渭川,七十多歲,脈象虛弱,偶患聲音嘶啞、痰嗽,舌紅無津,孟英使用甘涼清潤法,聲音恢復,咳嗽未愈,繼續用藥,轉為滯下(腹瀉),大便色醬紅,小便赤色,臍旁有堅硬腫塊,舌苔乾燥,口渴不飢,眾人認為病情危急。孟英認為腸熱由內而外,痢疾並非主要問題,但高齡陰液難以補充,不可使用溫燥藥物。患者平素相信中醫,服用犀角、生地黃、知母、銀花、肉蓯蓉、花粉、麥冬、白芍、石斛、楝實等藥物,十幾劑後,痢疾痊癒,臍旁腫塊柔軟,停用犀角,加西洋參。之後又服用一個月,大便通暢,小便清澈,胃口恢復,舌苔潤澤,痊癒。

案例七:盛犀林的僕人患血痢,從秋天到冬天,半年未愈。孟英診斷脈象細弱,口乾,腰膝痠痛,使用鹿角霜、肉蓯蓉、枸杞子、杜仲、菟絲子、續斷、血餘炭、木瓜、石脂、砂仁末炒熟地黃等藥物,十幾劑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