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醫案》~ 卷一 (71)
卷一 (71)
1. 瘧
彼時若以蒼朮同用,則濕熱之邪一齊同解,奚至延鼓哉?賢昆仲之瘧熱亦自下而上,系挾肝陽上升,故熱升則必嘔嗽。而令兄更有伏痰,故余劑中多用連、夏、菖蒲、滑石之類以化之。今瘧罷熱去之後,痰濕未清,石膏已誤,再佐糖、米之甘緩,俾膩塞而不行。苟不急為宣導,則鼓脹之萌也。
遂以蔞、薤、菖、枳、連、夏、旋、橘、楝、實、延胡、雞金、雪羹之類,出入互用。至二十劑,痞始泯然,粥食遞加,苔亦退盡,而竟不更衣,改用參、歸、杞、芍、橘、半、蓯蓉、首烏、鱉甲等藥。十劑,大解始下,堅黑異常,連解數日始淨。隨予峻補善後而痊。秋粟之室,懷妊九月,加以憂勞,九月初七日患瘧間作。
寒熱之時,胎痛上竄,或下墜腰疼,更兼痰嗽帶下,口渴無苔,其勢甚危。孟英但於清解之中,加蔥白、蘇梗投之,連下赤矢,痛勢遞減。第瘧雖漸殺,至期必兩發,病者苦之。孟英曰:愈機也,毋憂焉。果浹旬而愈。復苦脘痛嘔吐,勺水不納,藥亦不受,授以藕汁、蘆根汁、梨汁,少加生薑汁,和入薔薇露、枇杷葉露、香櫞露,徐徐呷之漸瘥。嗣予滋養藥加黃柏,服之而愈。
迨冬至分娩甚快健。又秋粟令郎十歲,陶安令愛八歲,俱患間瘧,僉慮胎瘧難瘳。孟英曰:無是理也。小兒內無七情,苟能慎飲食,較大人易治焉。劑以清解,旬日胥痊。
施玉林之侄順老,患瘧失治,自頭至足,龐然浮腫,溲赤便溏,不飢痰嗽,孟英授杏、樸、橘、半、蘇、滑、桑皮、通草、銀花、冬瓜皮、蘆菔為方。服六劑,瘧愈腫消,便堅溲暢,而善飯也。
沙沛生鹺尹令堂,年五十七歲,體素弱而多怫鬱。秋間患瘧於諸暨,醫治未效。冬初來杭,謝某疊進溫補,其勢孔亟。寒微熱熾,昏譫瘈瘲,目不識人,舌絳無液,苔色黃燥,便秘不行。延孟英視之,脈洪滑右甚,左手兼弦,乃痰熱深蟠,內風煽動也。予知母、花粉、蔞仁、竹茹各三錢,佐以梔、薇、翹、貝、橘紅、蓮心。
一飲而更衣溲暢,胸次較寬,痰嗽口糜,且知頭暈,乃去知母、花粉、蔞、翹,加沙參、苡、斛、麥冬、野薔薇露。次日瘧來甚減,糜退口乾,神憊音低,津虛痰滯也。去苡仁、枇杷葉、薔薇露,加知母、花粉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和入藕汁一杯。服二帖,瘧至甚微,口乾倦臥,脈則右虛左數。
用養氣充津、蠲痰清熱法,西洋參、鹽橘紅、歸、甘、杞、斛、冬、茯、茹、蕤,和入藕汁。服兩帖,瘧休神爽,咽痛唇糜,飢不能餐,余焰內燃也。去杞、斛、甘草,加生地、牛膝。四劑後,咽唇皆愈。神憊懶言,仍加杞子、甘草。服二劑,胃氣漸蘇,口猶少液。因涉嗔怒,暮有微熱,膚腫欲嘔,口乾便秘,即去地、冬、杞、甘、膝,加連、楝、蒺藜、石英、絲瓜絡、冬瓜皮。
白話文:
[瘧]
當時如果用蒼朮一起服用,就能同時解除濕熱之邪,怎麼會拖延到脹滿呢?賢弟的瘧疾發熱也是從下往上,是因為肝陽上逆,所以發熱就會嘔吐咳嗽。而令兄還有伏痰,所以我的處方中多用連翹、夏枯草、菖蒲、滑石之類來化解。現在瘧疾停止發熱之後,痰濕還沒清除,卻誤用了石膏,又添加了糖、米之類甘緩的藥物,反而導致阻塞不通。如果不緊急疏導宣洩,就會導致脹滿的發生。
於是就用蔞仁、薤白、菖蒲、枳實、連翹、夏枯草、旋覆花、橘皮、楝實、延胡索、雞血藤、雪羹等藥物,互相搭配使用。到二十劑時,痞塊才消失,粥食逐漸增加,舌苔也退盡了,於是就停止服用原方,改用人參、當歸、枸杞、芍藥、橘皮、半夏、蓯蓉、何首烏、鱉甲等藥物。十劑後,大便開始通暢,顏色堅黑異常,連續通便數日才乾淨。接著給予峻補的藥物以善後調理,病就好了。秋粟的妻子,懷孕九個月,再加上憂慮勞累,九月初七日患上間歇性瘧疾。
寒熱發作時,胎兒疼痛上竄,或下墜腰痛,還兼有痰嗽帶下,口渴無苔,病情非常危急。孟英只在清熱解毒的基礎上,加入蔥白、蘇梗,連續排出黑便,疼痛逐漸減輕。雖然瘧疾逐漸減輕,但到發作時間還是會發兩次,病人很痛苦。孟英說:這是痊癒的徵兆,不用擔心。果然十天就痊癒了。又因為胃脘疼痛嘔吐,一勺水都喝不下,藥也吃不下,就給她藕汁、蘆根汁、梨汁,少加些生薑汁,再加入薔薇露、枇杷葉露、香櫞露,慢慢地喝,逐漸好轉。之後給予滋養的藥物,加些黃柏,服用後痊癒了。
到了冬至順利分娩,母子平安。秋粟的兒子十歲,陶安的兒子八歲,都患間歇性瘧疾,大家都擔心胎瘧難治。孟英說:沒有這個道理。小孩內心沒有七情六慾的困擾,只要能注意飲食,比大人更容易治療。處方以清熱解毒為主,十天都痊癒了。
施玉林的侄子順老,患瘧疾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從頭到腳都腫脹得厲害,小便赤色,大便溏洩,不飢餓,咳嗽有痰,孟英給他用杏仁、樸硝、橘皮、半夏、蘇梗、滑石、桑白皮、通草、銀花、冬瓜皮、蘆菔子組成的方劑。服用了六劑,瘧疾痊癒,腫脹消退,大便成形,小便通暢,而且能吃飯了。
沙沛生鹺尹的母親,五十七歲,體質素來虛弱,而且經常鬱悶。秋天在諸暨患上瘧疾,治療無效。冬天來到杭州,謝某多次服用溫補藥物,病情更加嚴重。時而寒微時而熱盛,神志不清,抽搐,認不出人,舌頭絳紅乾燥,沒有津液,舌苔黃燥,大便秘結。請孟英診治,脈象洪滑,右脈更甚,左脈兼見弦脈,這是痰熱深在內部,內風引起的。孟英用知母、花粉、蔞仁、竹茹各三錢,再配合梔子、紫薇、翹搖、貝母、橘紅、蓮子心。
喝了一劑藥就換衣服,小便通暢,胸部感覺寬鬆,痰嗽和口糜減少,頭暈也好了,於是就去掉知母、花粉、蔞仁、翹搖,加入沙參、薏苡仁、麥冬、野薔薇露。第二天瘧疾發作減輕很多,口糜退去,口乾,精神疲憊,聲音低微,這是津液不足,痰液停滯。於是去掉薏苡仁、枇杷葉、薔薇露,加入知母、花粉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再加入一杯藕汁。服用了兩劑,瘧疾發作很輕微了,口乾,倦臥,脈象右脈虛弱,左脈脈數。
於是採用益氣養陰、化痰清熱的方法,用西洋參、鹽橘紅、當歸、甘草、枸杞、麥冬、生地、茯苓、竹茹、蕤仁,再加入藕汁。服用兩劑,瘧疾停止,精神爽快,但是咽喉疼痛,嘴唇糜爛,飢餓卻吃不下東西,這是餘熱未盡。於是去掉枸杞、麥冬、甘草,加入生地、牛膝。四劑後,咽喉和嘴唇都好了。精神疲憊,不愛說話,又加入枸杞、甘草。服用了兩劑,胃氣逐漸恢復,但口中還是津液不足。因為發脾氣,晚上又出現輕微發熱,皮膚腫脹,想嘔吐,口乾,大便秘結,於是去掉生地、麥冬、枸杞、甘草、牛膝,加入連翹、楝實、蒺藜、石英、絲瓜絡、冬瓜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