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醫案》~ 卷一 (5)
卷一 (5)
1. 外感
舉家聞之搖惑,暮夜復懇再診。孟英辨論洋洋,堅主前議。服後果下黑矢,次日大熱大汗,大渴引飲。孟英曰:此府垢行而經熱始顯,與竹葉石膏湯,二劑而安。繼以育陰充液,調理而康。
孫某患感,醫投溫散,竟無汗泄。延至十一日,始請孟英視之。業已神昏囊縮,面赤舌絳,目不識人,口不出聲,胸膈微斑,便瀉而小溲不行者已三日。醫皆束手,或議大投溫補以冀轉機。(溫病已至神昏,尚議溫補,真盲論也。
)孟英急止之曰:陰分素虧,而溫散劫津,邪熱愈熾,則營衛不行,豈可妄云漏底,欲以溫燥竭其欲絕之陰乎?曩浦上林先生治予先君之病云:泄瀉為熱邪之出路,求之不可得者,胡可止也。以西洋參、生地、麥冬、丹皮、連翹、生芍、石菖蒲、鹽水炒黃連、甘草梢、百合、茯苓、貝母、銀花、紫菀為方。
一劑即周身微汗而斑退,三劑始得小溲一杯而識人,四劑乃得大汗,而身熱退,面赤去,莖亦舒,復解小溲二杯。次日於方中減連翹、菖蒲、丹皮、黃連,加知母、葳蕤、竹葉投之。舌始潤,神始清,知渴索水。孟英令將蔗,梨等榨汁,頻灌不歇。其汗如雨下者,三晝夜始休。
於是粥漸進,瀉漸止,溲漸長。前方又去貝母、銀花、紫菀,加石斛、龍眼肉,服之全愈。
周子朝患惡寒,頭痛發熱。酷似傷寒,而兼心下疼脹。孟英脈之,右部沉滑,苔黃不渴,溲如蘇木汁。先以蔥豉湯,(先解表。)加梔、連、杏、貝、蔞、橘為方。服後微汗,而不惡寒反惡熱。雖湯飲略溫,即氣逆欲死。孟英曰:客邪解矣,清其痰熱可也。與知母、花粉、杏、貝、旋、滑、斛、橘、杷、茹、茅根、蘆根、地慄、海䖳等藥。
(後清裡。)果吐膠痰甚多,而納食漸復。惟動則欲喘,於肅上之中佐以滋下,為善其後而瘥。
顧竹如孝廉令嬡,患感十餘日,耳聾不語,昏不識人,而客未入室,彼反先知。(熱極而神外越。〕醫以為祟,凡犀角地黃、牛黃清心、復脈等湯,遍服無效,(藥不誤,特病重藥輕耳。)已摒擋後事矣。所親濮根厓囑其延診於孟英,脈至滑數,舌不能伸,苔色黃膩,遺溺便秘,目不交睫者已四晝夜,(下證已悉備。)胸腹按之不柔。
與白虎湯去米、草,加石菖蒲、元參、犀角、鱉甲、花粉、杏仁、竹葉、竹黃、竹瀝。投一劑即譫語滔滔,渠父母疑藥不對病,孟英曰:不語者欲其語,是轉機也。再投之,大渴而喜極熱之飲。又疑涼藥非宜,孟英姑應之曰:再服一劑,更方可也。三投之,痰果漸吐。四劑後,舌伸便下,神識漸清。
乃去菖蒲、石膏、犀角、鱉甲,加生地、石斛、麥冬、貝母。數帖,(溫病後陰必耗竭,宜急救其陰,轉方甚合法。)熱盡退而痰味甚咸。又去杏、貝、竹黃,加西洋參、牡蠣、龜板、蓯蓉,服之全愈。逾年失怙,繼遭祝融,郁損情懷,誤投溫補,至戊申年殞。(葉氏云:溫邪中人,首先犯肺,其次則入心,正此病也。
白話文:
[外感]
一家人見狀都十分擔心,深夜又懇求孟英再次診治。孟英詳細分析病情,堅守之前的治療方案。服藥後果然排出黑色大便,第二天發高燒、大量出汗,非常口渴,不斷喝水。孟英說:這是體內積垢排出,經絡熱象才明顯起來,於是給他用竹葉石膏湯,兩劑藥後就好了。接著再用滋陰養液的藥方調理,使其完全康復。
孫某患感冒,醫生用溫熱散寒的藥物治療,卻沒有汗出或洩瀉。到第十一天才請孟英診治。此時病人已經神志不清,身體蜷縮,面紅舌絳,認不出人,不能說話,胸膈有少量紅疹,大便稀溏,小便不通已三日。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有的建議大量服用溫補藥物,希望能轉危為安。(溫病已經到了神志不清的地步,還考慮溫補,真是盲目論斷!)
孟英急忙阻止,說:病人陰液本來就虧虛,溫散藥物又耗傷津液,邪熱更加旺盛,導致營衛運行受阻,怎麼能胡亂說漏底,想用溫熱燥烈的藥物來耗盡他快要枯竭的陰液呢?從前浦上林先生治療我的先父時說:洩瀉是熱邪排出體外的通道,如果這種通道好不容易出現了,怎麼能阻止它呢?於是,他用西洋參、生地、麥冬、丹皮、連翹、生芍藥、石菖蒲、鹽水炒黃連、炙甘草、百合、茯苓、貝母、金銀花、紫菀組成藥方。
一劑藥後,全身微微出汗,疹子消退;三劑藥後,小便解出約一杯,開始認人;四劑藥後,大量出汗,發熱退去,面紅消失,陰莖恢復正常,小便也解出兩杯。第二天,在藥方中減少連翹、菖蒲、丹皮、黃連的用量,增加知母、葳蕤、竹葉。舌頭開始濕潤,神志開始清醒,感到口渴想喝水。孟英讓榨取甘蔗、梨等果汁,不斷地灌服。病人汗如雨下,持續了三天兩夜才停止。
於是開始慢慢進食稀粥,腹瀉逐漸停止,小便量也逐漸增多。再次調整藥方,去除貝母、金銀花、紫菀,加入石斛、龍眼肉,服用後完全康復。
周子朝患病,有惡寒、頭痛、發熱的症狀。酷似傷寒,但同時伴有心下疼痛脹滿。孟英診脈,右脈沉而滑,舌苔黃厚,不口渴,小便色如蘇木汁。先用蔥豉湯(先解表),再加入梔子、連翹、杏仁、貝母、蔞仁、橘皮組成藥方。服藥後微微出汗,但惡寒症狀消失,反而惡熱。雖然湯藥溫度略微溫熱,卻感到氣逆欲死。孟英說:外邪已經解除,現在要清熱化痰了。於是處方知母、花粉、杏仁、貝母、旋覆花、滑石、石斛、橘皮、枇杷葉、蘆根、茅根、地栗、海藻等藥物。
(然後再清理內熱。)果然吐出很多膠狀痰液,食慾也逐漸恢復。只是活動時會喘,所以在肅清上焦的同時,也滋養下焦,最終痊癒。
顧竹如孝廉的妻子患病十餘日,耳聾不能說話,神志不清,認不出人,但客人還沒進門,她卻能事先知道。(熱極則神志外越。)醫生認為是邪祟作怪,使用了犀角地黃湯、牛黃清心湯、補脈湯等,都無效。(藥物沒錯,只是病情嚴重,藥力不足罷了。)家人已經準備後事了。親戚濮根厓懇求孟英診治,孟英診脈,脈象滑數,舌頭伸不出來,舌苔黃膩,大小便不通,眼睛不能閉合已四晝夜,(下焦症狀已完全具備),胸腹部按壓不柔軟。
孟英用白虎湯去米仁、甘草,加入石菖蒲、玄參、犀角、鱉甲、花粉、杏仁、竹葉、竹黃、竹瀝。服藥一劑後,病人開始胡言亂語,其父母懷疑藥物不对症,孟英說:不能說話的人現在開始說話了,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再次服用,病人感到非常口渴,喜歡喝很熱的飲料。又懷疑涼藥不適合,孟英暫時順應病人意願,說:再服一劑,再換方吧。三劑藥後,痰液逐漸吐出。四劑藥後,舌頭可以伸出來,大便通暢,神志逐漸清醒。
於是去除菖蒲、石膏、犀角、鱉甲,加入生地、石斛、麥冬、貝母。服用幾劑藥後, (溫病之後,陰液必然耗竭,應該及時救治陰液,改方非常合適。)熱退盡了,痰液味道很鹹。又去除杏仁、貝母、竹黃,加入西洋參、牡蠣、龜板、肉蓯蓉,服用後完全康復。過了幾年後,她失去了父親,又遭遇火災,心情鬱悶,錯誤地服用溫補藥物,直到戊申年去世。(葉氏說:溫邪入侵人體,首先犯肺,其次入心,正是這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