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醫案》~ 卷一 (61)
卷一 (61)
1. 瘧
喬有南,年三十九歲。患牝瘧二旬,醫治罔效。所親徐和圃疑為伏暑,迓孟英往診。脈微無神,倦臥奄奄,便秘半月,溺赤不飢,痰多口甘,稍呷米飲,必揉胸捶背而始下,苔色黑膩而有蒙茸之象,乃曰:此精氣神三者交虛之證。不可與時行伏暑晚發同年而語也。幸前手之藥,法主運中,尚無大害、與參、朮、桂、附、沉香拌炒熟地、鹿角、石英、蓯、杞、歸、茯、杜仲、棗仁、菟絲、山茱、橘皮、霞天曲、胡桃肉等,出入為大劑。投十餘帖,寒後始有熱,而苔色乃退,口不作渴,甘痰亦日少,粥食漸加。
即裁桂、附、白朮,加石斛。又服七劑,解黑燥大便甚多。凡不更衣者,四旬二日矣。寒熱亦斷,安穀溲澄而竟愈。或謂先生嘗訾人溫補之非,何一旦放手而大用?孟英曰:溫補亦治病之一法,何可廢也,第用較少耳。世之醫者,眼不識病,僅知此法,可以媚富貴之人。動手輒用,殺人無算。
豈非將古人活世之方,翻為誤世之藥,可不痛恨耶!
陳媼患牝瘧月餘,腹脹便秘,噯多不飢,口淡脈滑,孟英主連、樸、橘、貝、杏、茹、旋、菀、杷、蒺為方,數劑即瘳。(此與前案虛實相反,正可對看。)
蔣北甌二尹,患瘧,醫與小柴胡、平胃散而漸甚,繼以大劑溫補,勢瀕於危,復用桂枝白虎,狂亂如故。所親董蘭初鹺尹,延孟英視之。曰:暑瘧也。桂枝白虎用於起病之時則妙矣。
今為溫散補燥諸藥,助邪爍液,脈數無倫,汗渴不已,雖宜白虎,(分別了亮)豈可監以桂枝,助熱耗津,而自掣其肘耶?因與大劑白虎,加花粉、竹葉、西洋參、元參、石斛,服之即安。至十餘帖,瘧始瘳,而舌尚無苔,渴猶不止,與甘涼濡潤,三十餘劑始告痊。
周同甫,患瘧多汗,醫恐其脫,與救逆湯而勢劇。孟英視之曰:濕瘧耳。濕家多汗無恐也。況口渴溺赤,溫補勿投,與清解藥漸安。繼而乃翁秋叔病,初服溫補病進。更醫知為伏暑,與藥數劑,熱果漸退。偶延孟英診之,尺中甚亂,因謂其侄赤霞曰:令叔之證,必不能起,吾不能藥也。已而果然。
廣孔愚司馬之大公子,仲秋間患瘧寒少熱多,面目甚黃,苔膩大渴,腹脹溺赤,仍能納穀,且素嗜肥甘,不能撙節。孟英按其脈,滑實而數,與承氣加知、芩、半、貝、翹、連、滑石、石膏、大腹、花粉之類。二十餘劑而始愈。是膏粱挾暑濕熱之治也。
許叔超令大母患瘧,延孟英治之。脈弦滑而數,脘悶便秘,合目汗出,口渴不飢。或慮高年欲脫,孟英曰:此溫邪挾素盛之痰所化,補藥斷不可投。與知、芩、蔞、杏、翹、貝、旋、茹、連、斛、雪羹為方,服果漸效。
許氏婦患間瘧,寒少熱多,不飢大渴,善嘔無汗,脈滑而弦。孟英投白虎湯,加花粉、柴胡而愈。
白話文:
[瘧]
喬有南,三十九歲,患瘧疾二十天,治療無效。朋友徐和圃懷疑是中暑後遺症,請孟英診治。孟英診脈發現脈象微弱無力,患者倦怠嗜睡,便秘半月,小便赤黃,不飢,痰多口甜,稍微喝點米湯,都要揉胸捶背才能順利排出,舌苔黑膩且有絨毛狀,於是判斷這是精氣神三者都虛弱的症狀,並非一般同年夏日中暑晚發的瘧疾。幸好之前的藥方著重於溫補脾胃,並無大礙。孟英遂處方參、朮、桂、附、沉香,與熟地、鹿角、石英、蓯蓉、枸杞、當歸、茯苓、杜仲、棗仁、菟絲子、山茱萸、橘皮、神曲、胡桃肉等藥材混合炒制,用量很大。服藥十餘劑後,寒顫後才開始發熱,舌苔轉淡,口不渴,甜膩痰液也逐漸減少,食慾也慢慢恢復。
接著,孟英減去桂枝、附子、白朮,加入石斛。又服七劑,排出很多黑色乾燥的糞便。患者連續四十多天不換衣服。寒熱症狀也消失了,飲食正常,小便清澈,最終痊癒。有人問孟英為何之前批評溫補療法不當,如今卻大劑量使用溫補藥物?孟英回答說:溫補也是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怎麼能廢棄呢?只是用量要少而已。世上的醫生,很多不識別疾病的本質,只知曉溫補這一法,以此討好富貴人家,動輒使用溫補,殺害了無數人。這不是把古人的治病良方,變成害人的毒藥嗎?怎能不痛恨呢!
陳氏婦人患瘧疾一個多月,腹部脹滿便秘,呃逆頻繁且不飢,口淡無味,脈象滑利,孟英用連翹、樸硝、橘皮、貝母、杏仁、生地黃、旋覆花、蘆根、枇杷葉、蒺藜等藥材組方,幾劑藥就治癒了。(這個病例與上一個病例虛實相反,可以對照參考。)
蔣北甌二尹患瘧疾,醫生先用小柴胡湯、平胃散,病情卻越來越重,接著又用大劑量溫補藥物,病情危急,再次使用桂枝白虎湯,依然狂躁不安。他的朋友董蘭初請孟英診治。孟英診斷是暑熱引起的瘧疾。他說桂枝白虎湯用於疾病初期很有效,但現在用溫散補燥的藥物,反而助長邪氣,損耗津液,脈象紊亂,出汗口渴不止,雖然應該用白虎湯,但不能再加桂枝,以免助熱耗津,反而加重病情。於是孟英開具大劑量白虎湯,加入花粉、竹葉、西洋參、元參、石斛,服用後病情立即穩定。服用十多劑後,瘧疾好轉,但舌苔仍然沒有,口渴仍未消除,於是再用甘涼滋潤的藥物治療三十多劑才痊癒。
周同甫患瘧疾,出汗很多,醫生擔心他脫水,用救逆湯治療,病情卻加重。孟英診治後認為是濕邪引起的瘧疾。他認為濕邪引起的瘧疾多汗並不可怕,況且患者口渴小便赤黃,不應該使用溫補藥物,於是給予清熱解毒的藥物,病情逐漸好轉。接著,他的父親周秋叔也生病了,一開始服用溫補藥物病情加重。換了醫生,診斷為伏暑,服用幾劑藥後,發熱症狀減輕。偶然間孟英診治,發現脈象紊亂,於是告訴周同甫的侄子赤霞說:你叔父的病情,肯定好不了,我治不了了。結果果然如此。
廣孔愚司馬的長子,仲秋時患瘧疾,寒少熱多,面容發黃,舌苔膩厚,口渴,腹部脹滿,小便赤黃,但還能進食,平時嗜好肥甘厚味,不能節制。孟英診脈發現脈象滑數有力,處方承氣湯加黃連、黃芩、黃柏、貝母、翹搖、連翹、滑石、石膏、大腹皮、花粉等藥物。服用二十多劑後才痊癒。這是治療膏粱厚味飲食引起暑濕熱邪的方劑。
許叔超的母親患瘧疾,請孟英治療。脈象弦滑而數,脘腹悶脹便秘,閉目出汗,口渴不飢。有人擔心她年事已高,擔心脫水,孟英說這是溫邪夾雜素體盛痰所化,絕對不能用溫補藥物。孟英處方黃連、黃芩、蘆根、杏仁、翹搖、貝母、旋覆花、生地黃、連翹、石斛、雪羹等藥物,服用後病情果然好轉。
許氏婦女患間歇性瘧疾,寒少熱多,不飢渴,嘔吐不止,不出汗,脈象滑而弦。孟英使用白虎湯,加入花粉、柴胡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