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王孟英醫案》~ 卷一 (5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8)

1.

顧云垞,體豐年邁。患瘧於秋,脈芤而稍有歇止。孟英曰:芤者,暑也;歇止者,痰濕阻氣機之流行也。(卓識。)大忌溫補以助邪氣。及與清解蠲痰之法,病不少減,而大便帶血。(邪將去矣。)孟英曰:暑濕無形之氣,而平素多痰,邪反得以盤踞,頗似有形之病,清解不克勝其任。

氣血皆受其滋擾,必攻去其痰,使邪無依附,而病自去,切勿以高年而畏峻藥。伊侄桂生少府,亦精於醫者也,聞之極口稱是。遂以桃仁承氣湯,加西洋參、滑石、芩、連、橘紅、貝母、石斛為方,送礞石滾痰丸。乃郎石甫孝廉云:此藥在他人必畏而不敢服。我昔年曾患暑濕證,深悉溫補之不可輕試。

況高明所見相同,更何疑乎?經服二劑,下黏痰汙血甚多,瘧即不作。仍以清潤法善後而康。(此必別有外證可憑,故直斷為暑與痰濕。未有專視脈之芤與歇止而如是定斷者,讀者勿被瞞過。此方可謂峻極,良由識高,非徒膽大。)

九月間,張春橋患瘧,寒少熱多。間二日而作。甫兩發,形即清瘦。孟英診曰:脈弦而細,尺中甚數,疾作於子夜,口乾嗜飲,乃足少陰熱瘧也。兩發遽爾形消,胡可玩視!吾以妙藥奉贈,可期即已,但請即服,不可商於人而致生疑義也。方用元參、生地、知母、丹皮、地骨皮、天冬、龜板、茯苓、石斛、桑葉。

春橋以向所心折,遂服之。一劑瘧即止,再以滋陰善後而愈。予謂此證一帖而瘳,似乎輕易,但非真才實學,焉有此種妙治?設遇別手,非溫補即提表,其禍可勝道哉!然天下之病,無論輕重,總貴初治得法,何致輕者重而重者危耶?奈世俗之情,必須輕者重而後轉安,始知醫藥之功,殊可嘆也!按此證世人但知其為三陰瘧,籠統治以溫補之法,從未聞有分經用藥者。

今提出少陰二字,創立清涼之劑,用藥精當,取效敏捷,法似新奇,理自完足,所謂活人治活病,全以活潑運之也。可以啟人慧悟,垂作典型。

遂安余皆山貳尹,起復赴都,道出武林而患瘧。範某云:春寒所致,用辛溫散之。來某渭酒濕之疴,治以五苓,且雜參、歸、薑、棗之類,病乃日甚。旬日後,脘悶腹脹,便秘氣逆,躁渴自汗,昏瞀不瞑,亟迎孟英視之。曰:蘊濕固然,而溫風外襲,已從熱化,何必夏秋始有熱瘧耶?清解之法,十劑可安。服之果效,旬日徑瘥。

酷熱之際,瘧疾甚行。有儲麗波患此,陸某泥今歲寒水司天,濕土在泉,中運又從濕化,是以多瘧,率投平胃理中之法,漸至危殆。伊表兄徐和圃薦孟英視之,熱熾神昏,胸高氣逆,苔若薑黃,溺如赭赤,脈伏口渴,不食不便。曰:舍現病之暑熱,拘司氣而論治,謂之執死書以困活人。

幸其體豐陰足,尚可救藥。然非白虎湯十劑,不能愈也。和圃然之。遂以生石膏、知母、銀花、枳、貝、黃連、木通、花粉、茹、芩、杏、斛、海䖳、竹葉等,相迭為方。服旬日,瘧果斷。

白話文:

[瘧]

顧云垞,身體豐滿年事已高。秋天患瘧疾,脈象浮弱但略有間歇。孟英說:脈象浮弱是因為暑熱;間歇是因為痰濕阻礙了氣機的運行。(這觀察很精準。)最忌諱溫補的方法,以免助長邪氣。 使用清熱解毒、化痰的療法,病情並沒有減少,反而大便帶血。(邪氣快要消散了。)孟英說:暑濕是無形的邪氣,但病人平素痰多,邪氣反而像有形疾病般盤踞不去,單純清熱解毒無法奏效。

氣血都受到影響,必須攻破痰邪,讓邪氣無處依附,疾病自然會好轉,切勿因為年事已高就害怕峻猛的藥物。他的侄子桂生,也是精通醫術的人,聽了之後極力稱讚孟英的見解正確。於是孟英用桃仁承氣湯,再加入西洋參、滑石、黃芩、黃連、橘紅、貝母、石斛,並配合礞石滾痰丸服用。郎石甫孝廉說:這個藥方別人一定不敢服用。我以前也患過暑濕症,深知溫補的療法不能輕易嘗試。

況且高明的醫生也這樣認為,还有什么好懷疑的呢?服藥兩劑之後,排出很多黏稠的痰和污血,瘧疾就不再發作了。之後再用滋陰潤燥的方法調理身體,病人就痊癒了。(這必然有其他可以依據的症狀,所以直接判斷是暑熱和痰濕引起的。沒有人單純根據脈象浮弱和間歇就這樣判斷,讀者不要被誤導。這個藥方非常峻猛,是因為醫生的見識高超,不只是膽子大。)

九月間,張春橋患瘧疾,寒少熱多,每隔兩天發作一次。才發作兩次,身體就消瘦了。孟英診斷說:脈象弦細,寸關尺三部脈象中尺部特別快,疾病在半夜發作,口乾渴想喝水,這是足少陰經熱證引起的瘧疾。才發作兩次就如此消瘦,怎能掉以輕心!我用妙藥送給你,很快就能痊癒,請立即服用,不要猶豫而產生疑慮。藥方用玄參、生地、知母、丹皮、地骨皮、天冬、龜板、茯苓、石斛、桑葉。

張春橋一向很敬佩孟英,於是服用了藥物。一劑藥瘧疾就停止了,再用滋陰的藥物調理,就痊癒了。我認為這個病例一劑藥就痊癒,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不是真正的醫術精湛,怎麼會有這種神奇的療效?如果遇到其他醫生,不是用溫補就是發汗解表,後果不堪設想!然而,天下所有的疾病,不論輕重,都貴在初期治療方法得當,為何輕者會變重,重者會危及生命呢?可惜世俗的想法,一定要輕症加重後才安心,才知道藥物的功效,實在令人惋惜!這個病例,世人只知道是三陰瘧,一概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從未聽說有人根據經絡用藥。

現在提出「足少陰」二字,創立清涼的藥方,用藥精準,療效迅速,方法看似新奇,道理卻很完善,所謂「活人治活病」,完全是活潑運用的方法。可以啟發人們的智慧,成為典範。

遂安余皆山,擔任縣令,復職後前往京城,途經武林時患了瘧疾。範某說:這是春寒引起的,應該用辛溫散寒的藥物。來某認為是酒濕之症,用五苓散治療,還加了人參、當歸、生薑、大棗等藥物,病情卻日益嚴重。十天後,腹部脹滿,便秘,氣逆,煩躁口渴,自汗,神志不清,眼睛睜不開,急忙請孟英診治。孟英說:雖然有濕邪蘊積,但溫熱之邪外襲,已經從濕邪轉化為熱邪,為何一定要到夏秋季節才會有熱邪引起的瘧疾呢?用清熱解毒的方法,十劑藥就能痊癒。服藥後果然見效,十天就痊癒了。

酷暑季節,瘧疾盛行。儲麗波患了瘧疾,陸某認為今年是寒水司天,濕土在泉,中運又從濕化,所以瘧疾盛行,便用平胃散和理中湯的藥方治療,病情越來越危險。他的表兄徐和圃推薦孟英診治,儲麗波熱邪熾盛,神志不清,胸部憋悶,氣逆,舌苔像薑黃,小便像赭石色,脈象沉細,口渴,不願意吃東西,大便不通。孟英說:如果只考慮現有的暑熱之症,拘泥於經絡氣機來治療,那就等於用死板的書本知識來困擾活生生的人。

幸好她身體豐滿,陰氣充足,還能用藥物治療。但是不用白虎湯十劑,就不能痊癒。徐和圃同意了。於是孟英用生石膏、知母、金銀花、枳實、貝母、黃連、木通、花粉、生地黃、黃芩、杏仁、石斛、海螵蛸、竹葉等藥物,交替使用。服藥十天,瘧疾果然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