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王孟英醫案》~ 卷一 (5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3)

1.

繼以涼潤,旬日而痊。此濕勝於熱之暑證也。以其濕勝,故不甚現熱證,最足眩人。斷為暑濕,足徵卓識。

何搢階令正,素患肝厥。仲夏患感,沈越亭按溫證法治之,內風不至陡動,而大便泄瀉,脈細而弦,(泄瀉乃濕溫應有之證,不足為異。)渴飲痰多,不飢不寐。因邀孟英商之,投白頭翁湯,加三甲、石斛、茯苓、竹茹而安。隨以峻補善後而痊。

趙菊齋仲媳,素患陰虛內熱,時或咯血,去年孟英已為治愈。既而汛事偶愆,孟英診曰:病去而孕矣。今春娩後患瀉,適孟英赴豫章之診,專科進以溫熱之方,而咳嗽乃作。更醫改授養營之劑,則滑泄必加,簽藥記方,備嘗莫效。比孟英歸,投以甘麥大棗配梅、連之法,證漸輕減。

繼為其姻黨尼之,多方蠻補,遂至腹痛減餐,日下數十行,皆瑩白堅圓,如白蒲桃之形,上縈血絲。菊齋悔悶,仍乞援於孟英,予仲景當歸生薑羊肉湯,每劑吞鴉膽仁二十一粒,以龍眼肉為衣。果兩服而便轉為溏,痛即遞減。再與溫養奇經之龜板、鹿霜、歸、苓、杞、菟、甘、芍、烏鰂、蓯蓉、蒲桃、藕等藥,調理而痊。

家慈年七十四歲,陡患泄瀉,腹微痛,身發熱,神思不清,自汗嘔惡,不進飲食。亟延醫視,云慮其脫,擬進參藥。迨孟英來診,曰:暑脈微弱,不可謂之虛也。且兼數象,參不可投。高年固屬陰虧,然去其所本無,即所以全其所本有也。爰定芩、連、滑、斛、茹、柏、竹葉、銀花、橘皮、枇杷葉之方,冬瓜湯煎藥。

一劑而熱退神清,二劑霍然矣。既而五弟婦偶患微寒發熱,醫與柴、芎等藥一劑,遂昏狂悲哭,見人輒怒詈欲搏。屈孟英過診,脈弦滑而數,面赤不瞑,苔色黃膩,胸下拒按。曰:痰熱肝火為患耳。以菖蒲、膽星、旋、赭、連、蔞、枳、半,合雪羹投之。一劑而安,翼日寒熱復作。

孟英曰:幸其體實,藥不可緩,庶免化瘧也。照方服五劑,果寒熱三作而遂痊。

蔡湘帆之女,甫周歲,斷乳後患腹膨泄瀉,兒科以為疳也。遍治不愈,謂其將成慢驚,丐孟英視之。苔甚白滑,曰:瓜果傷也。以生厚朴、生蒼朮、丁香柄、雞䏶胵、五穀蟲、陳皮、苡仁、木香、黃連、防風投之,服後連下十餘次而腹即消,次日竟不瀉而能安穀矣。聞者僉以為異,或云尤有異者。

許子雙大令令愛宜姑,幼時患發熱神昏,幼科皆束手矣。孟英偶一望見,曰犀角證也。與以方,果投匕而瘳。此案輯《仁術志》者失採,今子雙宦粵東,不能詢其詳矣。姑附其略於此,以識望而知之之神。

沈嫗素患肝氣,初冬便瀉,醫藥勿瘥。所親吳馥齋迓孟英診之,脈至弦硬,舌赤無津,杳不知飢,脅腹時脹。乃風陽內熾,津液耗傷,香燥忌投,法宜濡潤,否將陰涸,毋畏甘涼。予甘草、地黃、麥冬、阿膠、枸杞、薏苡、楝實、葳蕤、烏梅為劑,牡蠣一斤,甘瀾水煮濃湯煎藥,和入蔗漿服之。數日而瘳,已能安穀,忽然舌不能伸,心搖語蹇,不眠頭暈,面赤火升。

白話文:

一位病人因為暑濕導致腹瀉,服用清涼潤燥的藥物後,十天痊癒。這是一種濕氣重於熱氣的暑症,因為濕氣較盛,所以熱症不顯著,容易讓人誤判。醫生能準確判斷為暑濕,足見其醫術高明。

何搢階的夫人平素患有肝厥,仲夏時感冒,沈越亭用溫證的方法治療,內風沒有突然發作,但卻出現腹瀉,脈象細而弦。(腹瀉是濕溫病常見症狀,不足為奇。)病人還口渴、痰多、不飢不眠。於是孟英醫生被請來會診,使用了白頭翁湯,並加入三甲、石斛、茯苓、竹茹,病情才好轉。之後再用峻補的方法調理,最終痊癒。

趙菊齋的兒媳婦平素陰虛內熱,偶爾會咯血,去年孟英已治癒。後來因為汛期勞累,孟英診斷為病情痊癒並懷孕。今年春天生產後,她腹瀉,正巧孟英去豫章看診,當地醫生用溫熱的方劑治療,結果反而咳嗽加劇。其他醫生改用滋養的藥方,腹瀉卻更加嚴重,各種藥方都無效。孟英回來後,用甘麥大棗湯加梅子、蓮子,病情逐漸減輕。

之後,她的姻親尼姑,使用了許多補藥,導致腹痛難忍,每天腹瀉幾十次,大便潔白堅硬圓潤,像白色的蒲桃,上面還帶有血絲。趙菊齋很後悔,再次求助孟英,孟英用張仲景的當歸生姜羊肉湯,每劑加服二十一粒鴉膽子(用龍眼肉包裹),兩劑後大便轉為稀溏,疼痛也減輕。之後再用溫養奇經的龜板、鹿茸、當歸、茯苓、枸杞、菟絲子、甘草、芍藥、烏賊骨、肉蓯蓉、蒲桃、蓮藕等藥物調理,最終痊癒。

我的母親七十四歲,突然腹瀉,腹部輕微疼痛,發熱,神志不清,自汗嘔吐,不吃不喝。緊急請醫生診治,醫生擔心她虛脫,想用補氣藥。孟英來診後說:脈象雖弱,但不能說是虛證,而且兼有幾種症狀,不能用補氣藥。高齡的人確實陰虛,但去除病根才是保全根本之法。於是開了黃芩、黃連、滑石、石斛、竹茹、柏子仁、竹葉、金銀花、橘皮、枇杷葉的方劑,用冬瓜湯煎藥。

一劑藥後,發熱退去,神志清醒;兩劑藥後,病就好了。後來,我的五弟媳婦偶爾發熱,醫生用柴胡、芎藭等藥一劑,結果她神志昏迷,哭鬧不止,見人就怒罵想打人。孟英診治後,發現脈象弦滑而數,面紅不寐,舌苔黃膩,胸下拒按。診斷為痰熱肝火。於是用菖蒲、膽星、旋覆花、赭石、黃連、茺蔚子、枳實、半夏,加上雪羹一起服用。一劑藥後病情好轉,第二天寒熱又發作。

孟英說:幸好她體質強壯,藥物不能停,以免轉成瘧疾。按原方服用了五劑藥,寒熱發作三次後痊癒。

蔡湘帆的女兒,剛滿一歲,斷奶後腹脹腹瀉,兒科醫生認為是疳積,治療很久都沒好,說她將會變成慢驚風,於是向孟英求醫。舌苔很白很滑,孟英診斷為瓜果損傷。於是用生厚朴、生蒼朮、丁香梗、雞內金、五穀蟲、陳皮、薏苡仁、木香、黃連、防風,服藥後連續瀉了十幾次,腹脹消退,第二天不再腹瀉,能吃東西了。聽到的人都覺得很神奇,有人說還有更神奇的案例。

許子雙大令的岳母,小時候發熱神昏,兒科醫生都束手無策。孟英偶然見到,診斷為犀角證。用藥後,很快就好了。這個案例《仁術志》沒有收錄,現在許子雙在廣東做官,無法詳細詢問,在此略述一二,以展示其望聞問切的精湛醫術。

沈老太太平素患有肝氣,初冬腹瀉,服用很多藥物都不見好轉。她的親戚吳馥齋請孟英診治,脈象弦硬,舌紅無津,完全不餓,脅肋腹部時常脹滿。這是風陽內盛,津液受損,辛燥的藥物不能使用,應該用滋潤的藥物,否則會陰液枯竭,不用怕甘涼的藥物。孟英用甘草、生地黃、麥冬、阿膠、枸杞子、薏苡仁、苦楝皮、葳蕤、烏梅,加一斤牡蠣,用甘蔗汁煮濃湯煎藥,再加入甘蔗汁服用。幾天後就好了,能吃東西了,但突然舌頭不能伸直,說話不利索,失眠頭暈,面紅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