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王孟英醫案》~ 卷一 (3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6)

1. 伏熱

熱囈皆減,脈亦較和,溲赤而疼,大解色醬,知其伏熱下行矣。又數劑,苔始退而知飢,參以養陰而愈。

蔡湘帆,年二十歲,體素豐。偶發寒熱,翼日尚吃飯出門,自不知為病也。第三日,寒熱大作,莖縮不能小溲,氣喘大汗,眩暈不支。乞孟英往診,舉家倉皇大哭。循其脈緩大而滑,苔色黃膩,脘下拒按,曰:無恐也。予菖、枳、旋、蔞、梔、豉、連、半、茹、䖳,以蘆菔湯煎服。

一劑,大吐痰涎而喘汗平;二劑,莖舒溲暢而大解行,越日寒熱即減;又兩劑,瘧罷知飢而愈。然李東垣諄諄以內傷類外感為言,而溫熱暑濕之病,初起極類內傷,往往身未發熱而手心先熱,或兼眩暈自汗。設泥古法而不辨證,禍可言哉。

徐仲榮四令弟德生,患感至旬余,忽然大戰大汗,而大便兼下瘀血。朱茂才視之,不知戰解之義,以為將脫也。率投大劑溫補藥一服,汗收壯熱,杳不知飢,渴飲無眠,舌赤溲少,遂束手。更醫謂汗下傷陰,滋填疊進,馴致身難轉側,懶語音低者,又旬余矣。所親吳愛棠囑延孟英圖之。

脈弦數而駛,按其胸下堅且痛,舌絳而根苔黃滯,曰:汗下傷陰固然,惟府猶實也,滋膩曷可投耶?然一病至此,又難攻奪,姑以善藥通之。因予小陷胸湯合雪羹,加茹、杏、紫菀、白前、冬瓜子、蘆菔,和梨汁。服二帖,堅黑之矢果下,仍夾瘀血,身熱遂緩,稍進稀糜,改用清養肺胃以充津液。

旬日後,熱淨溲澄,知飢安穀。惟舌不生苔。寐即汗出,授大劑滋陰而愈。德生有一婢,年十七矣,陡患腹痛,稍一言動,則痛不可支。舉家疑為急痧中惡,多方以圖,皆不應。飛速孟英往視,見其神色如常,並不吐瀉,脈則牢澀,苔則膩黃,曰:此多食酸甘,而汛阻也。詢之果然。

以桃仁、紅花、生蒲黃、靈脂、海䖳、香附、延胡、芍藥,蘆菔湯煎藥,吞當歸龍薈丸而愈。

陳載陶令郎,夏間患嗽瀉愈後,時發微熱,寢汗如蒸。醫治兩月,迄不能退,時猶作嗽,咸以為勞。其世父喆堂逆孟英視之,熱甚於頸面,形瘦口乾,脈則右大,曰:肺熱不清也。養陰之藥久服,勢必弄假成真,熱錮深入而為損怯之證。亟宜淡泊滋味,屏絕補物。以芩、梔、地骨、桑葉、苡仁、枇杷葉、冬瓜皮、梨皮、葦莖為劑,服後熱汗遞減。

至九帖,解醬矢赤溲,皆極熱而臭,自此熱盡退而汗不出矣。惟噫猶不暢,時欲太息,飽則胸下不舒,乃滋膩藥所釀之痰未去也。改用沙參、枳實、旋覆、冬瓜子、竹茹、白前、栝蔞、海䖳、橘皮。數帖而胸舒嗽斷,體健餐加。

張某患四肢發熱,久治不痊,食減便溏,汗多形瘦。張孝子謂此證非孟英不能愈,遂往就診。曰:熱厥也。前此必誤服補藥矣,故脈來甚澀。以芩、梔、連、柏、白薇、通草、地骨、青蒿、絲瓜絡為方,十餘劑而瘥。

白話文:

伏熱

熱症的症狀都減輕了,脈象也比較平和,小便赤色且疼痛,大便呈醬色,可知伏熱已經向下運行。再服用幾劑藥後,舌苔開始消退,並感到飢餓,輔以滋陰的藥物,病就痊癒了。

有一個名叫蔡湘帆的二十歲年輕人,體質原本豐滿。偶然發作寒熱,第二天還能吃飯出門,自己也不知道已經生病了。第三天,寒熱加劇,陰莖縮小無法排尿,氣喘、大汗、頭暈眼花,站立不住。家人急忙請孟英醫生診治,全家人都慌亂地哭泣。孟英醫生診脈發現脈象緩大而滑,舌苔黃膩,腹部拒按,說:沒有危險。於是開了菖蒲、枳實、旋覆花、蔞仁、梔子、豆豉、連翹、半夏、竹茹、貝母等藥,用蘆菔湯煎服。

服用一劑藥後,大量吐出痰涎,氣喘和汗也止住了;服用兩劑藥後,陰莖舒展,排尿通暢,大便也正常了,第二天寒熱就減輕了;再服用兩劑藥後,瘧疾痊癒,感到飢餓,病也就好了。然而,李東垣一再強調內傷型疾病類似外感疾病,而溫熱暑濕病的初期症狀極像內傷,往往還沒發熱,手心就先感到發熱,或者伴隨頭暈、自汗。如果死板地遵循古法而不辨證施治,後果不堪設想啊!

徐仲榮的四弟德生,患病十多天,突然發作,大汗淋漓,大便中還排出瘀血。朱茂才醫生診治,不明白這是疾病好轉的徵象,以為病人快要死了,便匆忙地給病人服用大量溫補藥物一劑,汗止了,高燒不退,一點都不覺得飢餓,口渴難耐,睡不著覺,舌頭紅腫,小便量少,於是束手無策。換了個醫生,說汗出傷陰,又繼續服用滋補藥物,結果導致病人身體難以翻身,懶得說話,聲音低沉,這樣又過了十多天。德生的親戚吳愛棠請求孟英醫生診治。

孟英醫生診脈發現脈象弦數而快,按壓胸下堅硬且疼痛,舌頭紅絳,舌根部舌苔黃厚滯澀,說:汗出傷陰固然是事實,但是體內還有實邪,怎麼能服用滋膩的藥物呢?然而病人病到這個地步,又難以攻伐,姑且用好的藥物通利一下。於是給他服用小陷胸湯合雪羹,加入竹茹、杏仁、紫菀、白前、冬瓜子、蘆菔,再加梨汁。服用了兩劑藥後,堅硬黑色的糞便排出來了,裡面還夾雜著瘀血,身體發熱的情況也緩解了,病人可以慢慢地吃些稀粥,然後改用清養肺胃的藥物來補充津液。

十多天後,發熱停止,小便清澈,感到飢餓,能正常進食。只是舌苔不長,一睡覺就出汗,於是孟英醫生給他服用大量滋陰藥物,病就痊癒了。德生家裡有一個十七歲的丫鬟,突然肚子痛,稍微說句話或動一下,就痛得受不了。全家人都懷疑她是急性痧症或中惡,用了許多方法治療,都沒有效果。他們立刻請孟英醫生診治,孟英醫生看到丫鬟面色如常,沒有嘔吐腹瀉,脈象卻是牢澀,舌苔黃膩,說:這是因為吃了過多的酸甘之物,導致氣機阻滯。詢問後果然如此。

於是開了桃仁、紅花、生蒲黃、靈脂、海螵蛸、香附、延胡索、白芍藥等藥,用蘆菔湯煎服,再服用當歸龍薈丸,病就痊癒了。

陳載陶的兒子,夏天患咳嗽腹瀉痊癒後,經常發低燒,睡覺時汗出如蒸。治療了兩個月,病情仍然沒有好轉,偶爾還會咳嗽,大家都以為是勞累所致。陳載陶的父親請孟英醫生診治,發現兒子的頸面發熱很嚴重,身體消瘦,口乾舌燥,脈象是右脈大,說:這是肺熱不清。長期服用滋陰藥物,必然會弄巧成拙,導致熱邪錮閉深入,轉而變成虛弱的症狀。必須立即清淡飲食,停止服用補藥。於是開了黃芩、梔子、地骨皮、桑葉、薏苡仁、枇杷葉、冬瓜皮、梨皮、蘆葦莖等藥,服用後發熱和汗出逐漸減少。

服用到第九劑藥時,大便呈醬色,小便赤色,而且都非常熱臭,從此發熱完全消退,汗也不出了。只是呃逆還沒有停止,經常想嘆氣,吃飽後胸部不舒服,這是因為服用滋膩藥物導致的痰液還沒有化掉。於是改用沙參、枳實、旋覆花、冬瓜子、竹茹、白前、栝蔞仁、海螵蛸、橘皮等藥。服用幾劑藥後,胸悶舒暢,咳嗽停止,身體強健,食慾也增加了。

張某患四肢發熱,長期治療不好,食慾減退,大便稀溏,汗多形瘦。張某的兒子認為只有孟英醫生才能治好他的病,於是帶他去看診。孟英醫生說:這是熱厥。之前一定服用過錯誤的補藥,所以脈象非常澀滯。於是開了黃芩、梔子、連翹、側柏葉、白薇、通草、地骨皮、青蒿、絲瓜絡等藥,服用了十多劑藥後,病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