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醫案》~ 卷一 (33)
卷一 (33)
1. 伏熱
至第七日,大便瀉出紅水,溺則管痛,嘔惡煩躁,徹夜不瞑,人更危之。孟英曰:熱邪既已下行,可望轉機。以白頭翁湯,加銀花、通草、芩、芍、茹、滑、知、斛、梔、楝、羚角之類。投三日,紅水始止,四肢漸和,頗有昏瞀譫語。用王氏犀角地黃湯一劑,四肢熱而脈顯滑數,苔轉灰黃,大渴遺溺,病人自述如臥烘箱上。
於昨方加入元參、銀花、竹葉、生石膏、知、貝、梔、斛。服一劑,夜間即安寐,而苔轉黑燥,於昨方復加花粉。服一劑,熱退而頭面汗多,(陽越於上。)懶言倦寐,小溲欲解不通。(陰虛於下。)諸戚友咸以為危,各舉所知,(病已將愈,何危之有。)而群醫僉云挽救不及,病家皇皇。
孟英曰:此證幸初起即予診視,得盡力以為死裡求生之舉。非比他人之病,皆因誤治致危。然不明言其險者,恐病家惶惑,而築室於道旁也。今生機已得,不過邪去真陰未復。但當恪守予法,自然水到渠成,切勿二三其德,以致為山虧簣。賴有一二知音,竟從孟英議。服西洋參、生地、蓯蓉、麥冬、楝、芍、知、斛藥,一劑溺行索粥,再服而黑苔退,三服而神清音朗,舌潤津回。唯有韌痰不能吐,左偏頭微痛,於原方加二至、桑、菊、貝母、牡蠣。
又復五劑,得解硬矢一次,各患始安,眠食漸適而瘳。(凡厥逆脈伏之證,其熱深藏,多不易解,非卓識定力,不惑於證,亦必搖於眾議矣。)
陳足甫溲後見血,管痛異常,減餐氣短,孟英以元參、生地、知母、楝實、銀花、側柏葉、梔子、桑葉、丹皮、綠豆為方,藕湯煎服。二劑病大減,乃去丹皮、柏葉,加西洋參、熟地,服之而瘥。
王開榮偶患腹中絞痛,(伏暑在內。)自服治痧諸藥,(香燥可以益熱。)而大便瀉血如注。孟英診之,左頗和,右關尺弦大而滑,(弦滑者痰也,大者熱也。)面色油紅,喘逆不寐,與葦莖湯合金鈴子散,加銀花、側柏葉、梔、斛、芩、連。二帖後,面紅退,血亦止,乃裁柏葉、銀花,加雪羹、枯荷杆。
又二帖,始發熱,一夜得大汗周時,而腹之痛脹爽然若失,即能安寐進粥。改投沙參、知母、花粉、桑葉、杷葉、石斛、白芍、橘絡、杏仁、冬瓜子、茅根、荷杆,三帖,大解行,而脈柔安穀。
陳叟久患痰嗽氣逆。(肺氣不清。)夏初因惡寒,(熱結在肺。)自服理中湯,遂痰中帶血,氣喘而厥,二便不通,冷汗腹脹。孟英察脈洪大,按腹如烙,與葦莖湯,加梔、楝、旋、貝、花粉、海䖳。外以田螺、大蒜、車前草,搗貼臍下,即溺行而平。
高某,患兩膝後筋絡痠痛,(血不養筋。)略不紅腫,臥則痛不可當,徹夜危坐。孟英切脈虛細,苔色黃膩,咽燥溺赤,與知、斛、梔、楝、牛膝、豆卷、桂枝、竹瀝為方,送虎潛丸,(陰虛於下,火炎於上。煎劑以治其上,丸藥以培其下,井井有法。)旬日而瘳。
白話文:
伏熱
第七天,病人大便排出紅色水樣便,小便時尿道疼痛,嘔吐噁心煩躁,整夜睡不著,病情十分危急。孟英說:熱邪已經向下運行,病情有望好轉。於是用白頭翁湯,加入金銀花、通草、黃芩、白芍、生地黃、滑石、知母、石斛、梔子、苦楝皮、羚羊角等藥物。服用三天後,紅色水樣便停止,四肢漸漸溫暖,但病人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情況。於是使用王氏犀角地黃湯一劑。服用後,四肢發熱,脈搏有力而滑數,舌苔轉為灰黃色,病人極度口渴,頻頻小便,自述感覺像躺在火爐上一樣。
隔天,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玄參、金銀花、竹葉、生石膏、知母、貝母、梔子、石斛。服用一劑後,當晚得以安眠,但舌苔轉為黑色乾燥。於是又在原方基礎上加花粉。服用一劑後,發熱退去,頭面部出汗較多(陽氣上亢),病人不想說話,嗜睡,想小便卻排不出(陰虛)。親友都認為病情危急,紛紛提出自己的建議(但病情已經好轉,哪裡危急呢),而其他醫生則一致認為無法挽回,病人家屬非常焦慮。
孟英說:幸好此病初期就得到診治,得以竭盡全力搶救病人。不像其他人,都是因為治療錯誤而導致病情危急。然而,我沒有明言病情險峻,是擔心病人家屬過於惶恐,徒增煩惱。現在生機已得,只是邪氣已去,真陰尚未恢復。只要繼續遵循我的療法,自然會痊癒,千萬不要半途而廢,功虧一簣。多虧有一些明理的朋友,都遵從我的意見。於是服用西洋參、生地黃、肉蓯蓉、麥冬、苦楝皮、白芍、知母、石斛等藥物。服用一劑後,小便通暢,想吃粥;再服用一劑,黑色舌苔消退;服用三劑後,神清氣爽,舌苔潤澤,唾液分泌恢復正常。只是仍然有黏痰咳不出,左側頭部略微疼痛,於是又在原方中加入二至丸、桑葉、菊花、貝母、牡蠣。
又服用五劑後,一次排出堅硬的糞便,各種症狀開始好轉,睡眠飲食也逐漸恢復正常而痊癒。(凡是厥逆脈伏的證候,其熱邪深藏,多不容易消除,沒有卓越的見識和堅定的毅力,不被表象迷惑,也必然會被眾說紛紜所動搖。)
陳足甫小便後見血,尿道疼痛異常,飯量減少,氣短,孟英用玄參、生地黃、知母、苦楝實、金銀花、側柏葉、梔子、桑葉、丹皮、綠豆組成藥方,用藕湯煎服。服用兩劑後,病情大大減輕,於是去除了丹皮、側柏葉,加入西洋參、熟地黃,服用後痊癒。
王開榮偶然患上腹部絞痛(伏暑內蘊),自己服用治療痧症的藥物(辛燥之品會加重病情),結果大便排出大量鮮血。孟英診脈,左關脈平和,右關、尺脈弦大而滑(弦滑屬痰,脈大屬熱),面色紅潤,呼吸急促,不能入睡,於是用葦莖湯合金鈴子散,加入金銀花、側柏葉、梔子、石斛、黃芩、黃連。服用兩劑後,面色紅潤消退,出血也停止了,於是減少側柏葉、金銀花用量,加入雪羹、枯荷杆。
又服用兩劑後,開始發熱,一夜之間大量出汗,腹部疼痛和脹滿感消失,得以安睡並進食稀粥。於是改用沙參、知母、花粉、桑葉、枇杷葉、石斛、白芍、橘絡、杏仁、冬瓜子、茅根、荷杆等藥物,服用三劑後,大便通暢,脈象柔和有力。
陳叟久患痰嗽氣逆(肺氣不宣),夏初因受寒(熱邪鬱結於肺),自己服用理中湯,結果痰中帶血,氣喘,厥逆,大小便不通,出冷汗,腹部脹滿。孟英診脈洪大,按壓腹部感覺像烙鐵一樣,於是使用葦莖湯,加入梔子、苦楝皮、旋覆花、貝母、花粉、海藻。另外用田螺、大蒜、車前草搗碎後貼在肚臍下,很快小便通暢,病情平穩。
高某患兩膝後筋絡痠痛(血虛不能濡養筋脈),沒有明顯紅腫,臥床時疼痛難忍,整夜只能危坐。孟英診脈虛細,舌苔黃膩,咽喉乾燥,小便發黃,於是使用知母、石斛、梔子、苦楝皮、牛膝、黑豆、桂枝、竹瀝組成藥方,並服用虎潛丸(陰虛於下,火炎於上,湯劑治療上焦,丸藥滋補下焦,有條不紊)。十天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