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王孟英醫案》~ 卷一 (3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0)

1. 冬溫

為去後四味,加竹茹、半夏、鹽橘紅、薑汁炒梔子。二帖,痰果吐,胸漸舒,仍不知飢,神疲不語,脈甚細軟。乃去芩、連、梔、半,加石斛、麥冬、冬瓜子、藕,而易沙參以西洋參,用陳倉米湯煎藥,和入野薔薇露。服五帖,脈漸起,神亦振。七帖後,知飢,而苔花少液。

去竹茹、冬瓜子、薔薇露,加甘草、生地、白蒲桃干。服二帖,粥食雖增,耳鳴神憊。復加枸杞,而地黃用熟者,易洋參以高麗參。服後苔淨加餐,再加黃耆、杜仲而愈。惟素患帶多,仿虎潛法善其後,汛至而康。

蔣君寅昉太夫人患恙,適余在武林,專丁招往。病已七日,齦糜頤腫,寒熱時形,脘悶頭疼,不眠不食,苔黃便秘,脈數而弦。是冬令伏邪發為溫病,血虛肝旺,稟賦使然。以枳、桔、羚、翹、梔、菖、蔥頭、兜鈴、射干為前茅,三劑而腫消熱退。以小陷胸合梔豉,加菖、苓、竹茹、雪羹開中堅,亦三劑而便暢胸舒,漸啜糜粥。

以西洋參、肉蓯蓉、麥冬、石斛、川貝母、竹茹、歸身、知母、黃連為後勁,漸安眠食而痊。其庶祖母年八十六歲,患胸悶便秘,少腹瘕痛,夜分凜寒,兩目更冷,不飲不食,口苦息粗,咸以高年為慮。按脈弦數而澀,此肝氣素滯,食阻上焦,升降並愆,故脈澀而息不調也,豈可誤以為正氣之衰乎。進枳、桔、蔞、薤、菖、菀、蘇、連、橘核、旋覆之方,投匕而瘥。

次年春病復如是而較甚,余亦以此法瘳之。寅昉曾於去冬患血溢,與清舒肝膽而安。惟久患不眠,臂冷食少,自云服補心丹及知柏八味丸甚合。余曰:脈至弦細而緩,因賦質陰虧,心多思慮,五火內熾,爍液成痰,阻礙氣機,故脈證如是。滋膩之藥,不可再投。用沙參、丹參、絲瓜絡、茅根、旋覆、橘、半、菖、苓,服十餘劑而愈。

白話文:

冬溫

蔣君寅昉太夫人的母親患病,病程七天,牙齦糜爛,腮腫,寒熱交替,胸悶頭痛,睡不著覺,不吃不喝,舌苔黃厚,大便秘結,脈搏數而弦急。這是冬天伏藏的邪氣在冬天發作引起的溫病,屬於血虛肝旺,是體質因素造成的。先用枳實、桔梗、羚羊角、翹搖、梔子、菖蒲、蔥白、白豆蔻、射干等藥物,用了三劑後腫消熱退。再用小陷胸湯合梔子豉湯,加入菖蒲、茯苓、竹茹、冰糖,以通利大便,疏通胸膈,也用了三劑後大便通暢,胸部舒暢,開始喝稀粥。

接著用西洋參、肉蓯蓉、麥冬、石斛、川貝母、竹茹、當歸、知母、黃連等藥物調理,漸漸可以安睡進食,病就好了。

她的曾祖母,八十六歲,患有胸悶便秘,下腹部脹痛,夜間畏寒,眼睛冰冷,不吃不喝,口苦呼吸粗重,家人擔心年事已高難以應付。脈搏弦數而澀,這是肝氣長期鬱滯,飲食停滯於上焦,升降失調所致,脈澀呼吸不調,不能誤認為是正氣衰敗。於是用了枳實、桔梗、蓽澄茄、薤白、菖蒲、紫菀、蘇葉、黃連、橘核、旋覆花等藥物,一劑藥就痊癒了。

第二年春天,病情再次發作,而且比上次更嚴重,用同樣的方法治療也好了。

寅昉先生去年冬天患過出血症,用清熱疏肝理氣的方法治好了。但是他長期失眠,手臂冰冷,食慾不振,他自己說服用補心丹和知柏八味丸效果很好。我診脈發現,脈搏弦細而緩,這是由於體質陰虛,思慮過多,內火旺盛,灼傷津液化為痰濁,阻礙氣機運行的緣故,所以出現這樣的脈象和症狀。滋膩的藥物不能再用了。於是用了沙參、丹參、絲瓜絡、茅根、旋覆花、橘皮、半夏、菖蒲、茯苓等藥物,服用了十多劑藥就好了。

至於另一個患者,一開始用四味藥,之後加入竹茹、半夏、鹽橘紅、薑汁炒梔子。服用兩劑後,痰吐出來了,胸部漸漸舒暢,但還是沒有食慾,精神疲倦,不說話,脈搏非常細弱。於是去掉了黃芩、黃連、梔子、半夏,加了石斛、麥冬、冬瓜子、藕,並將沙參換成西洋參,用陳倉米湯煎藥,加入野薔薇露。服用了五劑後,脈搏漸漸有力,精神也好了起來。七劑後,有了食慾,舌苔上也有一些津液。

然後去掉了竹茹、冬瓜子、野薔薇露,加了甘草、生地、白蒲桃幹。服用兩劑後,雖然粥食增加,但出現耳鳴和精神疲憊。於是又加了枸杞,地黃改用熟地黃,西洋參改用高麗參。服用後舌苔乾淨,可以進食,又加了黃芪、杜仲,病就好了。因為她素來月經量多,所以根據虎潛法進行調理,直到月經正常才算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