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王孟英醫案》~ 卷一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5)

1. 濕溫

病者停藥旬日,計起病已交一月矣。粥嫌不飽,意欲食飯,復請孟英商之,孟英曰:可食也。藥則不當停,亟宜培養涵濡,俾其轉運也。授參、朮、歸、蓯、杞、麻、半、芍,少佐枳殼為方。服十二劑,始得暢解堅矢。嗣與峻補善後,尋即復元。續有宣氏婦脈體極虛,患溫而胸次痞悶,苔黃垢膩,醫皆畏難而退。

孟英以輕清肅化之藥數劑,苔退胸舒,即能進粥。隨予生津養血,又旬日更衣而愈。觀此則黃苔宜下之說,須合脈體以為可否也。

白話文:

病人停藥十天,算起來生病已經一個月了。他覺得稀飯吃不飽,想吃米飯,又去請教孟英醫生。孟英醫生說可以吃米飯。但是藥不能停,應該趕緊調養滋補,讓病情好轉。於是開了人參、蒼朮、當歸、肉蓯蓉、枸杞、麻黃、半夏、白芍藥,再加少量枳殼的藥方。服藥十二劑後,才終於通暢排便。接著給予溫補的藥物調理身體,不久就痊癒了。

後來又有一個宣氏婦女,脈象極虛弱,患溫病,胸部悶脹,舌苔黃厚膩滑,其他醫生都認為棘手而拒絕治療。

孟英醫生用幾劑輕清疏泄的藥物治療,舌苔消退,胸悶也舒緩了,病人就能吃稀飯了。接著孟英醫生給她服用滋養津液、補血的藥物,十天後就能穿衣服了,病也就好了。從這些病例來看,「黃苔就要下瀉」的說法,必須結合脈象和病人體質才能決定是否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