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醫案》~ 卷一 (15)
卷一 (15)
1. 傷風
一何叟年近八旬,冬月傷風,有面赤氣逆,煩躁不安之象。孟英曰:此喻氏所謂傷風,亦有戴陽證也,不可藐視。以東洋人參、細辛、炙甘草、熟附片、白朮、白芍、茯苓、乾薑、五味、胡桃肉、細茶、蔥白,一劑而瘳。孟英曰:此真陽素擾,痰飲內動,衛陽不固,風邪外入,有根蒂欲拔之虞。
誤投表散,一汗亡陽。故以真武、四逆諸法,回陽鎮飲,(以此二語印證前方,可知用法之周到)攘外安內,以為劑也。不可輕試於人,致干操刃之辜,慎之!慎之!
馬某年三十餘,素用力,患發熱惡寒,肢振自汗,少腹氣上衝胸,頭疼口渴。孟英診曰:衛虛風襲,而絡脈久傷,肝風內動,與建中去飴,加龍、牡、石英、蓯蓉、楝實、桑枝,(建中之力在飴糖,今去飴,仍是桂枝法。)數帖而痊。(發熱惡寒,頭疼自汗,皆桂枝證。此人必津液素虧,因汗出而益耗其津,故肝失所養,而上衝肺胃,失所養而口渴也。)
《寓意草》謂傷風亦有戴陽證,此為高年而言,然有似是而非者。黃鼎如令堂,年登大耋。季冬感冒,痰嗽氣逆,額汗顴紅,胸痞不飢,神情躁擾。孟英診脈,左弦疾而促,右滑數而溢,苔色滿布。系冬溫挾痰阻肺,治節不伸,肝陽鼓舞直升。羅謙甫有治痰火類孤陽之案,頗相似也。
以小陷胸湯加薤白、旋覆、赭石、花粉、海䖳、鳧茈、竹瀝為大劑投之,痰活便通,數日而瘥。繼有陳舜廷之父,年逾花甲,患痰嗽氣逆,惟飲薑湯則胸次舒暢。醫者以為真屬虛寒矣,連投溫補之劑,馴致咽痛不食,苔色灰刺,便閉無溺,求孟英診之。脈至雙弦,按之索然,略無胃氣。
曰:渴喜薑湯者,不過為痰阻清陽之證據耳,豈可妄指為寒,迭投剛烈。胃陰已竭,藥不能為矣。
夏初,孟英挈眷送太夫人葬於皋亭山。越日歸,其令郎心官,患微熱音嗄,夜啼搐搦。幼科謂其生未三月,即感外邪,又兼客忤,復停乳食,證極重也,疏方甚龐雜。孟英不以為然,乃用蚱蟬三枚,煎湯飲之。蓋取其清熱熄風,開聲音而止夜啼。一物而擅此數長,與證適相對也。
果覆杯而愈。趙笛樓聞而嘆曰:用藥原不貴多而貴專,精思巧妙,抑何至於此極耶?然即古之奇方也,今人不能用,而孟英每以此法奏神效,錄此以見一斑。
傷風雖小恙,過表傷陰,與邪未淨而早投補劑,皆能延損。其高年下虛而誤服升提者,往往陽浮上戴,須以溫補救之。更有一種似傷風而實非傷風之證,乃根蒂空虛,腎水泛溢以成痰,浮陽沖逆而為嗽也。此自古未經道及者。今年四月十二日,孟英詣高石泉處謝吊。偶診其脈,左關尺忽見浮弦而空。
因私囑其次郎雋生曰:尊翁之脈,頗有可慮,子其慎之!繼無所苦,方疑其言之未當。雖有小恙,亦未邀診。迨雋生登賢書,計偕有日。石泉忽患痰嗽,酷似傷風,馮某視之,與解散藥一帖。次日便瀉數行,黃某進分清藥一劑,第三日痰升氣逆,自覺唇腫不能啜飲。雋生始憶及孟英之言,速其拯治。
白話文:
一位名為何叟的老人,年近八十,在冬天時不慎得了風寒,臉色泛紅,呼吸急促,感到煩躁不安。孟英醫生說:這就是所謂的風寒,也有出現像‘戴陽’這種症狀的情況,不能輕易忽視。他使用了東洋人參、細辛、炙甘草、熟附片、白朮、白芍、茯苓、乾薑、五味、胡桃肉、細茶和蔥白等藥材,病人服用一劑後病情就得到了改善。
孟英醫生解釋:這是因為病人原本就有陽氣擾亂,內有痰飲,體表的防禦力不足,風邪趁機入侵,就像樹根被拔起一樣,隨時可能危及生命。如果錯誤地使用解表散熱的藥物,會導致大量出汗,甚至可能導致陽氣流失。因此,他選擇了真武湯和四逆湯等方法,以回復陽氣,鎮定痰飲,同時對抗外邪,安穩內部,作為治療手段。這種治療方法不能隨意在他人身上試驗,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必須小心再小心。
另一位名叫馬某的人,年約三十多歲,平時工作辛苦,突然發燒畏寒,四肢震顫,自發汗,少腹部位的氣往上衝至胸部,頭痛口渴。孟英醫生診斷認為:這是因為防禦力虛弱,風邪侵襲,而且絡脈長期受損,肝風在體內活動,他開出了建中湯去掉麥芽糖,加上龍骨、牡蠣、石英、蓯蓉、楝實、桑枝等藥材。數帖後,病人病情得到了康復。
《寓意草》提到風寒也可能有戴陽的症狀,這是針對老年人來說的,但也有看似相同卻不是的情況。黃鼎如的母親,年齡很大。冬季時感冒,咳嗽氣喘,額頭冒汗,臉頰泛紅,胸口憋悶,不覺得餓,精神狀態煩躁不安。孟英醫生診脈發現,左手脈搏強烈快速,右手脈搏滑數而有力,舌苔顏色全面覆蓋。這是因為冬天的溫暖天氣夾雜著痰阻塞肺部,治節功能受到影響,肝臟的陽氣鼓勵直線上升。
他使用了小陷胸湯加上薤白、旋覆、赭石、花粉、海藻、鳧茈、竹瀝等藥材,大劑量投藥,痰液得以排出,排便也順利,數日後病情得到改善。接著,陳舜廷的父親,年過六十,患有咳嗽氣喘,只有喝薑湯才會覺得胸部舒暢。醫生認為這是屬於虛寒的症狀,連續給予溫補藥物,結果導致咽喉疼痛,無法進食,舌苔顏色呈灰色,排便困難,沒有尿意,於是向孟英醫生求診。脈搏雙弦,按下去毫無胃氣。
孟英醫生說:渴愛喝薑湯,只是痰阻塞清陽的證據,怎能胡亂指為寒症,多次使用強烈藥物。胃陰已經枯竭,藥物已經無法起到作用。
初夏時,孟英帶家人前往皋亭山安葬母親。隔天回家,他的兒子心官,患有輕微發燒,聲音嘶啞,夜晚哭鬧抽搐。兒科醫生認為他出生不到三個月,就感染了外來病毒,再加上受到外界幹擾,奶水消化不良,症狀非常嚴重,開出的處方非常複雜。孟英醫生不同意,他使用了三隻蚱蟬,煎成湯汁讓孩子喝。這是因為蚱蟬具有清熱熄風,開音止夜啼的效果。一種藥物卻有多種功效,正好對應孩子的症狀。
果然,孩子一喝完就康復了。趙笛樓聽了之後讚嘆道:用藥不一定需要很多,關鍵在於專一,精思巧妙,真是到了極致啊!然而,這就是古代的奇方,現在的人無法使用,而孟英醫生經常使用這種方法取得神奇效果,這裡記錄下來,可以一窺其中的奧妙。
風寒雖然只是一種小病,但如果過度使用解表藥物傷害陰氣,或者在邪氣未完全清除時就過早使用補藥,都可能導致病情拖延,造成損害。對於年老體弱的病人,如果誤服提升陽氣的藥物,往往會導致陽氣浮動,必須使用溫補的方法來救治。還有一種看似風寒但實際上並非風寒的症狀,這是因為根本的身體機能虛弱,腎臟水分泛濫成為痰,浮動的陽氣衝擊引發咳嗽。這是一種從古至今未曾提及的現象。
今年四月十二日,孟英醫生去高石泉家裡慰問。偶然診脈,發現高石泉左手關尺脈突然呈現浮弦而空的狀況。於是私下囑咐他的次子雋生:你父親的脈象有些令人擔憂,你一定要小心!之後高石泉沒有任何不適,雋生開始懷疑孟英醫生的話是否適當。即使有小病,也沒有請孟英醫生診斷。等到雋生考上功名,準備離家的日子逼近,高石泉突然患上咳嗽,很像風寒,馮醫生看診後,給了一帖解表藥。第二天,高石泉便開始拉肚子,黃醫生又給了一劑分清藥,第三天,痰液增多,氣喘加重,高石泉自己感覺到嘴脣腫脹,無法喝水。雋生這纔想起孟英醫生的話,立刻請他來救治。
脈象如同蜘蛛絲掠過手指,舌頭顏色暗淡無光澤,嘴脣並無明顯腫脹。他之所以無法吸飲,是因為氣息只有出沒有入。陰氣已經從下方脫離,陽氣將要從上方脫離,無法治療。第二天,高石泉就去世了。這是在去年十二月春天之前的事情。聽說霜降後,許吉齋的學長輕微感染風寒,幾天後就去世了。立春後,許硯鄰也是這樣。他們都有看似風寒的症狀。據孟英醫生說:我的兒子阿心,成長得太快,心性太靈敏,我知道他不會長壽。
秋分後,他輕微感染風寒,當時我應酬繁忙,無暇顧及,而且聽說他並無大礙,也沒有請兒科醫生診斷,沒想到三天後他就突然去世了。有人說,可惜沒有早點治療,我認為,如果嬰兒時期就有根本的疾病,即使治好也沒有意義。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只有老年人需要擔心這種症狀,即使是小孩,偶爾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醫生不能因為是風寒,就一律視為小病。《不居集》專門討論風寒誤補導致勞累,這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