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王孟英醫案》~ 卷二 (6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5)

1. 產後

繼又暑風外襲,壯熱如焚,渴飲不飢,視物盡赤,改授白虎加西洋參、竹葉、蓮杆,一啜而瘳。仍與鎮攝滋潛,善其後而愈。

顧氏婦半產後,因吃飯脘痛,人以為停食也。進以消導,痛甚發熱,臥則右脅筋掣難忍。孟英曰:此非發散攻消可療,予旋覆、絲瓜絡、冬瓜子、蓮杆、葦莖、竹茹、貝母、枇杷葉、蘭葉、通草為方,一劑知,二劑已。

趙子循室,娩後服生化湯二帖,更因驚嚇,三朝發熱,連投四物、六合等湯,病日以甚。半月後,始延孟英診之,脈象左弦急,右洪滑數,苔黃大渴,譫語嗽痰,惡露仍行,唇齒乾燥。是因陰虛之體,血去過多,木火上浮,酷暑外爍,津液大耗,兼有伏痰之候也。亟與營衛兩清,冀免他變。

而母家極畏石膏,堅不與服。越三日,勢益劇,計無所施。子循之叔笛樓,與其表兄許芷卿,徑以白虎加減投之,證有轉機。翌日再迓孟英,會同笛樓,暨其舅氏許吉齋山長,協商妥治,咸是王議。且以西瓜汁助其藥力,熱始日漸下行,二便如火。又數日,漸安粥食,神氣亦清,起坐梳頭,夜能靜寐。

然熱蘊太久,下焦患癰,膿雖即潰,陰液漏傷,脈復空數浮大,便泄善嗔,口乾多夢。皆木少水涵,爍津侮胃之見證也。孟英與笛樓商,以白頭翁湯,加龍骨、三甲、甘草、木瓜,以育陰潛陽;餘糧石脂丸中,加梅、連以息風鎮胃。果得瘡口膿干,餐加瀉止,脈柔熱淨,苔退神怡。

正須善後,甫授滋填。不期酷熱兼旬,甘霖忽降,窗開徹夜,復感風邪,身熱微寒,鼻流清涕。而陰液久奪,外患未痂,培養礙投,又難發汗,肝風內應,瘈噤旋形。九仞之功,遂成畫餅。門外漢未免以成敗論,然此案自堪傳也。仍是陰血大虛,故變證如此,非蓋由於風邪也。

產後諸證,首必通瘀,然亦不可以常理測者。表弟周鶴庭室,新產暈汗,目不能開,心若懸旌,毫無惡露,乃父何君新之,按其脈有虛弦豁大之形,亟拉孟英圖之。予以三甲、石英、丹參、琥珀、甘草、小麥、穭豆衣等藥,(滋陰鎮逆,仍兼行血之品,斯靈動而不滯。)覆杯即安,數服而愈。

或詰其何以知非瘀血為患?曰:此陰虛之體,既產而營液大脫,風陽上冒,雖無惡露,胸腹皆舒,豈可誤作瘀沖,而妄投破血之藥耶?

辛亥春,孟英治其令正,誕子三朝,忽渾身麻冷,尋即壯熱大渴,汗出不解,耳鳴眼淚,舌絳無津,苔色燥黃,腹痛拒按,不飢脘悶,惡露仍行,小溲極熱,脈則弦滑右甚。是胎前吸受風溫,兼挾痰食內滯。雖新產血去陰傷,見證較劇。然病不在營,亟宜撤熱以安營,不可破血以傷營,亦不可養陰而助病。

遂以元參、白薇、梔子、知母、竹茹、旋覆、菖蒲、枳實、栝蔞為方。服之熱雖退,而脈不減,仍用此方。越二日,復麻冷而後熱,惟舌稍潤,苔較薄耳。再飲之,熱亦即退,並吐膠痰數碗,略進稀糜。間一日,又發寒熱。或疑為瘧,或疑分娩不易,用力勞傷,恐是虛證。苟不及早溫補,蓐損堪虞。

白話文:

產後

一位產婦暑熱犯身,高燒不退,口渴卻不餓,視物模糊呈紅色,醫生給她服用白虎湯加西洋參、竹葉、蓮子心,喝下後病症立刻痊癒。之後再服用一些滋補藥物調養身體,最終完全康復。

另一位顧姓產婦生產後腹部脹痛,人們以為是食物積滯,便給她服用消導藥物。結果疼痛加劇,還發燒,平躺時右側肋下肌肉抽搐難忍。醫生孟英指出,這種情況不能用發散攻邪的方法治療,於是開了個包含旋覆花、絲瓜絡、冬瓜子、蓮子心、蘆葦莖、竹茹、貝母、枇杷葉、蘭葉、通草的處方。一劑藥見效,兩劑藥就痊癒了。

趙子循的妻子生產後服用兩帖生化湯,之後受驚嚇,三天後發熱,連續服用四物湯、六合湯等,病情卻越來越嚴重。半個月後,才請孟英診治。孟英診脈發現,左側脈象弦急,右側脈象洪滑數,舌苔黃厚,口渴,神志不清,咳嗽痰多,惡露仍在排出,嘴唇乾燥。診斷為產婦本身陰虛體質,生產後失血過多,肝火上炎,加上酷暑天氣,津液大量損耗,並且還有伏痰。醫生立即採用疏通營衛之氣的方法治療,以防病情變化。

但產婦娘家非常害怕服用石膏,堅決不肯使用。三天後,病情加重,醫生束手無策。趙子循的叔父笛樓和表兄許芷卿直接使用加減白虎湯,病情才有了轉機。第二天又請孟英診治,並與笛樓、許芷卿的舅舅許吉齋共同商討治療方案,最後一致同意用白虎湯加減法。同時用西瓜汁輔助藥力,產婦的熱症開始下降,大小便也順暢。幾天後,產婦能吃點稀粥,精神也好了許多,可以起床梳頭,晚上也能安睡。

然而,由於熱邪蘊積時間過長,下焦部位生了癰腫,膿液雖已排出,但陰液大量流失,脈象再次出現空虛、數、浮、大的情況,大便溏瀉,容易發怒,口乾舌燥,多夢。這都是陰液不足,陽氣過盛,灼傷津液,損傷胃氣的表現。孟英和笛樓商議後,用白頭翁湯加龍骨、牡蛎、龜板、甘草、木瓜來滋陰潛陽;另外在石脂丸中加入烏梅、蓮子以息風鎮胃。治療效果很好,瘡口膿液乾燥,飲食正常,大便也正常,脈象柔和,熱退,舌苔消退,精神愉快。

正準備調理後續,沒想到持續酷暑十多天后,突然下起大雨,產婦開窗通風一夜,又再次感受風寒,出現身熱微寒、流清涕等症狀。由於陰液損失嚴重,瘡口尚未癒合,此時不宜服用滋補藥物,也不能發汗治療,肝風內動,於是出現了抽搐。之前的努力都付諸東流。雖然外行人可能會以成敗論英雄,但這個病例還是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之所以出現這些變化,根本原因還是因為陰血大虛,並非單純風邪所致。

產後各種症狀,首先要解決瘀血問題,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周鶴庭的妻子生產後暈厥出汗,眼睛睜不開,心慌氣短,沒有惡露。其父何君新診脈發現脈象虛弦豁大,於是立刻請孟英診治。孟英給她開了個包含牡蠣、石英、丹參、琥珀、甘草、小麥、黑豆衣的處方(滋陰鎮逆,同時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既能靈活運用又不至於停滯)。服藥後立刻好轉,服用幾劑藥就痊癒了。

有人問孟英為何判斷不是瘀血所致,孟英說:這是陰虛體質,生產後營氣和津液大量流失,陽氣上浮,雖然沒有惡露,但胸腹舒暢,怎麼能誤認為是瘀血阻滯,而使用破血的藥物呢?

辛亥年春天,孟英治療一位產婦,產後三天,突然全身麻木冰冷,隨後出現高燒、口渴、汗出不止、耳鳴、流淚、舌紅無津、舌苔乾燥發黃、腹痛拒按、不餓、脘悶、惡露仍在排出,小便灼熱,脈象弦滑,右側更甚。診斷為孕期感受風熱,兼夾痰食內停。雖然是新產,失血傷陰,症狀較為嚴重。但病情不在營氣,應該儘快清熱安營,不能破血傷營,也不能滋陰助邪。

於是孟英開了個包含玄參、白薇、梔子、知母、竹茹、旋覆花、菖蒲、枳實、栝樓的處方。服藥後,熱退了,但脈象沒有改善,於是繼續服用此方。兩天后,再次出現麻木冰冷然後發熱,只是舌頭稍潤,舌苔較薄。再次服藥後,熱退,並吐出幾碗膠樣痰液,可以少量進食稀粥。一天後,又再次出現寒熱。有人懷疑是瘧疾,也有人懷疑是分娩用力過度,傷及身體,可能是虛證。如果不及時溫補,可能會有產後血暈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