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王孟英醫案》~ 卷二 (4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9)

1.

金元章,年逾七旬,久患疝厥。每病於冬,以為寒也,服熱藥而暫愈,終不能霍然。孟英診曰:脾腎雖寒,肝陽內盛,徒服剛烈,焉能中肯?以參、朮、枸杞、蓯蓉、茴香、當歸、菟絲、鹿角霜、桂、茯苓、楝實、黃連、吳萸、橘核等藥為方服之。今數年無恙矣。

白話文:

金元章,已經超過七十歲,長期患有疝氣病。這種病常在冬天發作,他以為是因為寒冷,於是服用熱性藥物治療,病情會暫時好轉,但始終無法根治。孟英醫師診斷後說:雖然脾臟和腎臟有寒氣,但是肝臟的陽氣卻過旺,單純服用強烈的熱性藥物,如何能夠對症下藥呢?

因此,孟英醫師開立了一個包含人參、白朮、枸杞、肉蓯蓉、小茴香、當歸、莧菜子、鹿角霜、肉桂、茯苓、苦楝子、黃連、吳茱萸、橘核等藥材的處方讓金元章服用。自從服用這個處方後,到現在已經幾年了,他的疝氣病都沒有再發作了。

2. 便濁

呂慎庵云:余於去冬行路過勞,兩足劇痛,調治至今年春杪似覺小效,而陰頭覺冷,因食牛骨髓以冀收功,遂患便濁,莖中梗澀,時欲小溲,腰脊板痛,俯不能仰。清心益腎之品,備嘗無效。秋初舵舟直詣潛齋請診,孟英先生曰:膽經鬱火未清,所服牛髓,壅氣助火,是猶適燕而南其指矣。

爰定沙參(四錢),直生地(六錢),淡當歸(一錢),女貞(三錢),旱蓮(三錢),鹽川柏(一錢),酒龍膽(八分),生薏仁(四錢),川楝肉(錢半),絲瓜絡(錢半),生甘草梢(六分),砂仁(八分,研沖)。一方服十劑,溺澀巳減,腰足猶疼,請改方。

先生以沙參(四錢),生地(六錢),淡歸身(錢半),絡石(四錢),柏子霜(三錢),淡蓯蓉肉(一錢),酒川柏(一錢),川楝肉(錢半),鮮竹茹(三錢),藕汁(一杯,和服)為劑。亦服十數帖,證去八九,而小溲猶渾,有穢氣。先生令以虎潛丸料熬成膏,藕粉和杵為丸。

服至三料,小溲清暢,粗健如常。是證也,歷半載有餘,屢訪前輩證治,未有毅然直指病源如先生者,獲痊後銘感無既。隔垣之視,允宜垂世,敢贅數言,以備採輯。

白話文:

呂慎庵表示:去年冬天,我在路上走了很遠,雙腳劇烈疼痛,經過治療直到今年春天似乎有些效果,但我的下體開始感覺到冷。因此,我吃了牛骨髓希望能有所幫助,結果反而導致了排尿混濁,排尿時感到阻塞不順,頻繁想要小便,腰部僵硬疼痛,甚至無法彎腰。

我試過各種清心補腎的藥物,但都無效。到了初秋,我親自去找孟英先生診治。他說:這是因為膽經的鬱火未消,你吃的牛骨髓只會使氣滯火旺,這就像想去北方卻往南走一樣。

他開了一張處方,包括沙參、生地、當歸、女貞、旱蓮、鹽川柏、酒龍膽、生薏仁、川楝肉、絲瓜絡、生甘草梢和砂仁。我服用了十劑,排尿困難的問題已經減輕,但腰和腳仍然疼痛,因此請求更改處方。

先生又開了一張新的處方,包括沙參、生地、淡歸身、絡石、柏子霜、淡蓯蓉肉、酒川柏、川楝肉、鮮竹茹和藕汁。我也服用了十多帖,症狀已去了大半,但排尿仍混濁且有異味。先生讓我用虎潛丸的配方熬成膏,加入藕粉搓成丸。

我服用了三份材料的藥丸,排尿變得清澈順暢,身體恢復正常。這個病症持續了半年多,我多次尋求前輩的診治,從未有人像先生這樣直指病因。康復後,我對先生的感謝之情難以言表。他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應該被世人所知,我在此多言幾句,希望能夠被收集整理。

3. 遺精

一少年,驟患遺精,數日後形肉大脫,連服滋陰澀精之藥,如水投石。孟英與桂枝湯,加參、耆、龍,牡,服下即效,匝月而瘳。(此陽浮於上,陰孤於下,故非滋陰澀精所能治。仲景桂枝龍骨牡蠣湯,能調和陰陽,收攝精氣;又復參、耆、以健其中,故取效甚速。)

屠某患夢遺,久治不愈。耳出膿水,目淚難開,肩脅胸背痠疼,微有寒熱,食減神疲。孟英察脈左弦數,右虛軟,以三才封髓加龍、牡、黃耆、桑、丹、梔、菊,旬日而瘳。

殳某,久患寒熱,精遺自汗,能食神疲,肌肉漸瘦,詣孟英診之,脈大微弦,予黃耆建中加參、歸、龍、牡而瘥。

白話文:

[遺精]

有一個年輕人,突然患上了遺精,幾天後,身體迅速消瘦。他連續服用了一些滋補陰虛、固精的藥物,但效果卻如同水滴入石,毫無作用。孟英醫生給他開了桂枝湯,並加入人參、黃耆、龍骨和牡蠣,他服下後馬上見效,一個月後病癥就痊癒了。(這是因為他的陽氣飄浮在上,陰氣孤立在下,所以單純滋補陰虛和固精的藥物無法治療。張仲景的桂枝龍骨牡蠣湯能調和陰陽,收攝精氣;加上人參、黃耆來強壯中氣,因此療效非常迅速。)

姓屠的一位病人患有夢遺,長期以來治療都未見好轉。他耳朵流膿,眼睛常含淚水難以睜開,肩膀、側腹、胸部和背部經常痠痛,偶爾會感到微寒發燒,食慾減退,精神疲憊。孟英醫生為他把脈,發現左手脈象弦數,右手脈象虛軟,於是開了三才封髓丹,並加入龍骨、牡蠣、黃耆、桑葉、丹皮、梔子、菊花,十天後,病癥得到了控制。

姓殳的一位病人,長期患有寒熱交錯的病癥,有遺精和自汗的情況,雖然食慾正常但精神疲憊,肌肉逐漸消瘦。孟英醫生為他診脈,發現脈象大且微弦,於是開了黃耆建中湯,並加入人參、當歸、龍骨、牡蠣,病癥很快得到改善。

4. 便秘

沈東屏,年愈八秩,患腹脹便秘。孟英診曰:耄年脈實,天異獨厚,證屬陽結,法宜清火。與四洋參、石膏、白芍、知母、花粉、桑皮、杏仁、橘皮、枳殼、甘草,送更衣丸。四劑而愈。設投別藥,勢必遷延而敗。人亦謂其天年之得盡,斷不料其藥治之誤也。後四年始歿。

夏間汪湘筠明府,因食肉病脹,醫謂老年氣弱火衰,輒投溫補,直至腹如抱甕,始延孟英視之。彌留已極,不可救藥矣。

張孟皋少府令堂,年逾古稀,患氣逆殿屎,躁煩不寐。孟英切脈滑實,且便秘面赤,舌絳痰多,以承氣湯下之霍然。逾年以他疾終。

黃履吉患痛吐,孟英已為治愈。仲冬復發,他醫藥之,已七日不進谷矣,二便秘澀,形肉遽消。再托孟英診之,與旋、赭、茹、苓、萸、連、柿蒂、楝實、延胡等藥,一劑知,三劑愈。

畢方來室,患痰嗽礙眠。醫與補攝,而至涕淚全無,耳閉不飢,二便澀滯,干嗽無痰,氣逆自汗。孟英切脈,右寸沉滑,左手細數而弦。乃高年陰虧,溫邪在肺,未經清化,率為補藥所錮。宜開其痹而通其胃。與蔞、薤、紫菀、兜鈴、杏、貝、冬瓜子、甘、桔、旋、茹之劑而安。逾二年,以他疾終。(亦少善後之法。)

運糧千總馬香谷,患溺秘欲死。所親趙春山司馬,延孟英視之,脈堅體厚,口渴苔黃。投知、柏、梔、楝、犀、菀、蔞、茹之藥,送當歸龍薈丸而瘳,竟不復發。

阮範書明府令正,患腹痛欲厥。醫見其體甚弱也,與鎮逆通補之法,而勢日甚。孟英察脈弦數左溢,是因忿怒而肝陽勃升也。便秘不飢,口苦而渴,與雪羹、梔、楝、旋、絳、元胡、丹皮、茹、貝,下左金丸而愈。逾年以他疾歿於任所。

吳薇容太史令堂,患痰嗽喘逆,便秘不眠,微熱不飢,口乾畏熱。年逾六旬,多藥勿痊。孟英切其脈,右寸關弦滑而浮,左關尺細軟無神。是陰虛於下,痰實於上,微兼客熱也。攻補皆難偏任,與茹、貝、旋、斛、浮石、蘆根、冬瓜子、枇杷葉、杏仁、花粉為劑,而以熟地泡湯煎服。則濁藥輕投,清上滋下,是一舉兩全之策也。

投匕果應。再服而大便行,漸次調養獲瘳。戌春患感證,比孟英自江西歸,已不能治矣。

海鹽任斐庭,館於關琴楚家。季夏患感,黃某聞其身熱而時有微寒也,進以薑、萸、柴、棗等藥。數帖熱愈壯,而二便不行。更醫連用滲利之劑,初服溲略通,既而益秘。居停以為憂,始延孟英視焉。證交十四日,骨瘦如柴,脈弦細而澀,舌色光紫,滿布白糜,夜不成眠,渴不多飲,粒米不進,少腹拒按,勢將喘逆。雖屬下證,而形脈如斯,法難直授。

先令取大田螺一枚,(外治法甚妥。)鮮車前草一握,大蒜六瓣,共搗爛,加麝香少許,罨臍下水分穴。方以元參、紫菀、梔子、知母、花粉、海䖳、鳧茈,蓯蓉、牛膝、天冬為劑,加鮮地黃汁服之。其夜小溲即行,氣平略寐。又兩劑,大解始下,退熱而漸進稀糜,乃去雪羹、梔、菀、蓯蓉、膝、地黃汁,加西洋參、麥冬、石斛、乾生地、竹茹、銀花等藥。又服十餘劑,凡三解黑矢,而舌色復於紅潤,眠食漸安而起矣。

白話文:

[便秘]

沈東屏,八十多歲,患有腹脹便秘。孟英診斷說:高齡脈象實證,體質特殊,症狀屬陽氣結聚,應當清熱瀉火。於是給他服用四洋參、石膏、白芍、知母、花粉、桑皮、杏仁、橘皮、枳殼、甘草,並配以更衣丸。服藥四劑後痊癒。如果使用其他藥物,病情勢必會拖延惡化。人們都說他享盡天年,沒想到卻誤於藥物治療。四年後才去世。

夏天,汪湘筠因食用肉類導致腹脹,醫生認為老年人氣虛火衰,便給他服用溫補藥物,直到腹部像抱著大瓮一樣腫脹,才請孟英診治。當時已病入膏肓,無法挽救了。

張孟皋的母親,七十多歲,患有氣逆便秘、煩躁失眠。孟英診脈發現脈象滑實,而且便秘、面紅、舌紅苔黃、痰多,於是使用承氣湯瀉下,病情立刻好轉。一年後因其他疾病去世。

黃履吉患有疼痛嘔吐,孟英已經治癒他。仲冬時節病情復發,其他醫生治療,七天沒有進食,大便秘結,形體消瘦。再次請孟英診治,他給予旋覆花、赭石、車前子、白朮、吳茱萸、連翹、柿蒂、苦楝子、延胡索等藥物,一劑見效,三劑痊癒。

畢方來室,患有痰嗽導致失眠。醫生給他服用補藥,結果導致涕淚全無,耳聾不飢,大小便不通,干咳無痰,氣逆自汗。孟英診脈發現,右手寸脈沉滑,左手脈細數而弦。這是老年人陰虛,溫邪犯肺,沒有得到清化,反而被補藥所阻礙。應該疏通經絡,調理脾胃。於是給他服用蔞蒿、薤白、紫菀、兜鈴、杏仁、牡蛎、冬瓜子、甘草、橘皮、旋覆花、車前子等藥物,病情得以好轉。兩年後因其他疾病去世。(也略微欠缺善後調理。)

運糧千總馬香谷,患有尿閉便秘,病情危急。他的親戚趙春山請孟英診治,脈象堅實,身體肥胖,口渴,舌苔黃。孟英給他服用知母、側柏葉、梔子、苦楝子、犀角、紫菀、蔞蒿、車前子等藥物,並配以當歸龍薈丸,病情痊癒,此後再未復發。

阮範書的父親,患有腹痛欲絕。醫生見他體質虛弱,便使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結果病情日益嚴重。孟英診脈發現脈象弦數,左脈洪大,這是由於憤怒導致肝陽上亢。便秘、不飢、口苦口渴,於是給他服用雪羹、梔子、苦楝子、旋覆花、赤芍、延胡索、丹皮、車前子、牡蛎,並服用左金丸,病情痊癒。一年後因其他疾病在任所去世。

吳薇容的母親,患有痰嗽喘逆、便秘失眠、微熱不飢、口乾畏熱。六十多歲,服用很多藥物都沒治好。孟英診脈發現,右手寸關脈弦滑而浮,左關尺脈細弱無力。這是下焦陰虛,上焦痰實,略帶外感風熱。攻邪補虛都不能偏廢,於是給她服用車前子、牡蛎、旋覆花、石斛、浮萍、蘆根、冬瓜子、枇杷葉、杏仁、花粉等藥物,並用熟地黃泡湯煎服。這樣既能清上焦之熱,又能滋補下焦之陰,是一舉兩全之策。

藥效很快顯現。服藥兩劑後大便通暢,經過逐步調養痊癒。戌春時節患上感冒,孟英從江西回來時,她已經病重不治了。

海鹽任斐庭,寄居在關琴楚家。夏季患上感冒,黃某見他身體發熱,間或有微寒,便給他服用生薑、吳茱萸、柴胡、大棗等藥物。服藥幾劑後,發熱痊癒,身體也強壯起來,但大小便不通。換了醫生,繼續使用滲利之劑,初服時小便略通,後來便秘更加嚴重。家人十分憂慮,便請孟英診治。病情持續十四天,形體消瘦如柴,脈象弦細而澀,舌色紫紅,佈滿白苔,夜不能寐,口渴不欲飲水,粒米不進,少腹拒按,病情將要喘逆。雖然屬於下焦虛寒的症狀,但形脈如此,治療方法不能直接使用。

孟英先讓他取一個大田螺(外治法很妥當),鮮車前草一把,大蒜六瓣,一起搗爛,加入少許麝香,敷在臍下水分穴。再用元參、紫菀、梔子、知母、花粉、海藻、澤瀉、肉蓯蓉、牛膝、天冬為藥,加入鮮地黃汁服用。當天晚上小便就通了,氣息平順,略微能睡。又服用了兩劑,大便開始通暢,發熱退去,飲食也逐漸恢復正常,於是去掉雪羹、梔子、紫菀、肉蓯蓉、牛膝、地黃汁,加入西洋參、麥冬、石斛、乾地黃、竹茹、金銀花等藥物。又服用了十多劑,三次排出黑色大便,舌色恢復紅潤,睡眠和飲食也逐漸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