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王孟英醫案》~ 卷二 (2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3)

1. 陰虛

稍能出語,尚未有聲,舌色淡紅,苔猶灰膩,毫不作渴,非熱可知,脈軟以遲,不食不便,宜參溫煦,以豁凝痰。(二十八日四診。),前方去雪羹,加酒炒黃連、肉桂心各五分。

苔漸化而舌漸出,語稍吐而尚無音,頭痛未蠲,略思粥食,胃氣漸動,肝火未平,久不更衣,脈仍弦軟。徐為疏瀹,法主溫通。(二十九日五診。)前方去麥冬,加麻仁四錢,野薔薇露二兩和服。

連投溫養,神氣漸清,語亦有聲,頭猶左痛,苔退未淨,大解不行,左脈微遲,法當補血。血充風息,腑氣自行。(十一月初一日六診。)前方去遠志、菖蒲、老蟬,加天麻一錢,白芍二錢,桑椹三錢。

脈已漸起,尚未更衣,濁未下行,語猶錯亂,時或頭痛。寐則夢多。濡導下行,且為先授。(初二日七診。)前方去天麻、桑椹,加牛膝三錢,生首烏四錢,柏子仁二錢。

雖已知飢,未得大解,肝無宣泄,時欲上衝。陰分久虧,豈容妄下。素傷思慮,肝鬱神虛,脈軟而遲,語言錯亂。法當養正,通鎮相參。(初三日八診。)前方去白芍、首烏,加紫石英四錢,砂仁末炒熟地六錢,遠志七分,菖蒲五分。

大解已行,並不黑燥。肝猶未戢,乘胃脘疼,幸已加餐,可從鎮息。(初四日九診。)參鬚、仙半夏(各一錢),砂仁末炒熟地(八錢),牡蠣(六錢),紫石英(四錢),歸身(三錢),枸杞(二錢),淡蓯蓉(一錢五分),川楝肉(一錢),酒炒黃連(三分),桂心(五分,研調三貼)。復得大解,苔退餐加。

肝血久虧,筋無所養,頭疼脘痛,掣悸不安。柔養滋潛,內風自息。(初七日十診。)前方去半夏、連、楝,加炙草、橘餅各一錢,烏梅肉八分,四貼。

神氣漸振,安穀耳鳴,脈弱口乾,面無華色,積虛未復,平補是投。(十一日十一診。)前方去桂心、橘餅、烏梅,加龜板六錢,麥冬,蒲桃干各三錢。十貼後,汛至體康而愈矣。

胡某素患耳鳴,且吸鴉片,時服補藥,漸至食減痰多,舌上起灰黃厚膩之苔者三年矣,多醫莫愈。孟英脈之弦細軟滑,曰:陰虧真於下,痰熱阻於上耳。以西洋參、菖蒲、遠志、麥冬、竹茹、蓯蓉、歸身、石英、牡蠣、冬蟲夏草,少加黃連服之。不半月,痰少餐加,舌苔盡退,三年之病,遂以霍然。

王炳華之媳屢次墮胎,人漸尪羸,月事亂行,其色甚淡。醫謂虛也,大投補劑。其瘦日甚,食少帶多,遂加桂、附。五心如烙,面浮咳逆,痰壅礙眠,大渴喜嗔。醫皆束手,始請孟英脈之,兩尺虛軟,左寸關弦數,右兼浮滑,乃陰虛火炎也。然下焦之陰雖虛,而痰火實於上焦。

古人治內傷,於虛處求實;治外感,於實處求虛,乃用藥之矩矱也。爰以沙參、竹茹、冬瓜子、蘆筍、枇杷葉、冬蟲夏草、石英、紫菀、蓯蓉、旋覆為方,兩劑即能寐。五六劑嗽止餐加,乃去紫菀、旋覆、沙參,加西洋參、歸身、黃柏。服五劑,熱減帶稀,口和能食,再去蘆筍、冬瓜子、枇杷葉,加熟地、枸杞、烏鰂骨服之而愈。又吳氏婦陡患咳嗽,痰不甚多,不能著枕者旬日也,神極萎頓。

白話文:

陰虛

病人最初只能發出些微聲音,還無法清楚說話,舌頭顏色淡紅,舌苔呈灰膩狀,卻沒有口渴的感覺,可知並非熱症。脈象軟弱而遲緩,食慾不振,身體不適。宜用溫補的藥物,以化解痰濕。 (第28天四診) 之前的處方去除雪羹,加入酒炒黃連、肉桂心各五分。

舌苔漸漸變薄,舌頭能伸出更多,說話雖仍不清楚但已能發出聲音,頭痛未減,稍微想吃點粥,胃氣漸漸恢復,肝火尚未平息,很久沒換衣服了,脈象仍然弦細而軟弱。緩慢地疏通調和,治療方法以溫通為主。(第29天五診) 前方去除麥冬,加入麻仁四錢,野薔薇露二兩,混合服用。

持續溫補治療,精神漸漸好轉,也能說話了,但頭仍然左側疼痛,舌苔尚未完全退去,大便不通暢,左側脈象略微遲緩,應當補血。血氣充盈,風邪就會消退,腑氣自然會恢復正常。(11月初一日六診) 前方去除遠志、菖蒲、蟬蛻,加入天麻一錢,白芍二錢,桑椹三錢。

脈象已漸漸有力,但仍然沒有換衣服,濁氣尚未下降,說話仍然含糊不清,偶爾頭痛。睡眠時多夢。引導濁氣下降,並先行調理。(初二日七診) 前方去除天麻、桑椹,加入牛膝三錢,生首烏四錢,柏子仁二錢。

雖然已經感到飢餓,但大便仍未通暢,肝氣鬱滯不能疏泄,時常有氣往上衝的感覺。陰虛已久,不宜妄用瀉下之法。素來思慮過度,導致肝鬱神虛,脈象軟弱而遲緩,言語錯亂。治療方法應當養護正氣,兼顧通利與鎮靜。(初三日八診) 前方去除白芍、首烏,加入紫石英四錢,砂仁末炒熟地六錢,遠志七分,菖蒲五分。

大便已經通暢,且不乾燥。肝氣尚未平息,胃脘部疼痛,幸好已經開始進食,可以服用鎮靜的藥物。(初四日九診) 參鬚、仙半夏(各一錢),砂仁末炒熟地(八錢),牡蠣(六錢),紫石英(四錢),當歸身(三錢),枸杞(二錢),淡蓯蓉(一錢五分),川楝子肉(一錢),酒炒黃連(三分),桂心(五分,研磨後調製三貼)。再次大便通暢,舌苔消退,飲食增加。

肝血長期虧虛,筋骨得不到滋養,頭痛、胃脘部疼痛,心悸不安。溫和地滋養潛藏的陰精,內風自然會平息。(初七日十診) 前方去除半夏、黃連、川楝子,加入炙甘草、橘餅各一錢,烏梅肉八分,共四貼。

精神漸漸振奮,飲食正常,但仍有耳鳴,脈象弱,口乾舌燥,面色無華,體虛尚未完全恢復,宜用平和的補益藥物。(十一日十一診) 前方去除桂心、橘餅、烏梅,加入龜板六錢,麥冬、蒲桃干各三錢。十貼之後,病情痊癒。

胡某素來患有耳鳴,並且吸食鴉片,經常服用補藥,漸漸導致食慾減退、痰多,舌苔灰黃厚膩,已經持續三年,多位醫生都未能治癒。孟英醫生診其脈象弦細軟滑,認為是陰精虧虛於下,痰熱阻滯於上。於是用西洋參、菖蒲、遠志、麥冬、竹茹、蓯蓉、當歸身、紫石英、牡蠣、冬蟲夏草,少量加入黃連服用。不到半個月,痰少,食慾增加,舌苔完全退去,三年之病,於是痊癒。

王炳華的媳婦多次流產,身體日漸衰弱,月經紊亂,經血顏色很淡。醫生認為是虛症,大量服用補藥。但其消瘦日益嚴重,食慾減退,大便溏稀,於是又加入桂枝、附子。出現五心煩熱,面浮腫,咳嗽氣逆,痰多阻塞呼吸,口渴,易怒。多位醫生都束手無策,於是請孟英醫生診脈,發現兩尺脈虛弱,左寸關脈弦數,右寸脈兼見浮滑,這是陰虛火旺的表現。但下焦的陰氣雖然虛弱,而痰火卻實滯於上焦。

古人治療內傷,在虛弱的地方尋找實證;治療外感,在實證的地方尋找虛證,這是用藥的法則。於是用沙參、竹茹、冬瓜子、蘆筍、枇杷葉、冬蟲夏草、紫石英、紫菀、蓯蓉、旋覆花組成處方,兩劑就能入睡。五六劑後咳嗽停止,飲食增加,於是去除紫菀、旋覆花、沙參,加入西洋參、當歸身、黃柏。服用五劑後,發熱減輕,大便稀溏的情況改善,口渴減輕,能進食,於是再去除蘆筍、冬瓜子、枇杷葉,加入熟地黃、枸杞子、烏龜骨服用而痊癒。還有吳氏婦女突然患咳嗽,痰不多,十多天不能枕臥,精神極度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