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醫案》~ 卷二 (14)
卷二 (14)
1. 痰
朱恆山,久患胸痞多痰,諸藥罔瘳。孟英診曰:清陽之氣不司旋運也。與參、耆、苓、術之劑,豁然頓愈,因極欽服。後數年果以汗脫,聞其垂危之際,口不能言,猶以左手橫三指,右手伸一指加於上,作「王」字狀以示家人。有會其意者,急追孟英至,而他醫之中風藥早灌入矣,遂以長逝。
癸卯冬至前一日,管大中丞亦是氣從溺脫,當以參、附挽回者,及孟英至,而痰藥、痧藥、風藥,灌之遍矣,脈僅若蛛絲過指,孟英堅不與方,須臾而卒。
丁酉中秋夜,牙行張鑑錄,年逾花甲,卒僕於地,急延孟英脈之,弦滑而大,曰:痰、氣、食相併而逆於上也。先以烏梅擦開牙關,橫一竹箸於口,灌以淡鹽薑湯,隨入鵝翎探之,吐出痰食,太息一聲而蘇,次與調氣和中而愈。後數年以他疾終。此案雖無奇,而辨證之明,不可不錄。
張養之令侄女,患汛愆而飲食漸減。於某與通經藥,服之尤惡谷。請孟英診之,脈緩滑,曰:此痰氣凝滯,經隧不宣,病由安坐不勞,法以豁痰流氣,勿投血藥經自流通。於某聞而笑曰:其人從不吐痰,血有病而妄治其氣,脹病可立待也。及服孟英藥,果漸吐痰而病遂愈,養之大為折服。
予謂世人頭痛治頭,腳疼療腳,偶中而愈,貪為己功,誤藥而亡,冤將奚白?此《寓意草》之所以首列議病之訓也。孟英深得力於喻氏,故其議病,迥出凡流。要知識見之超,總由讀書而得。雖然,人存政舉,未易言也。
張養之所親李某,戊冬醉飲夜歸,為查段巡員所嚇,神志即以漸昏,治之罔效。至於不避親疏,裸衣笑罵,力大無制,糞穢不知,己夏延孟英視之。用石菖蒲、遠志、龍齒、龜板、犀角、羚羊角、元參、丹參、知、柏、梔子、龍膽草、枳實、黃連、竹黃、竹瀝、石膏、赭石、黑鉛、鐵落出入為方。十餘貼,吐瀉膠痰甚多,繼與磁朱丸,漸以向愈。
(祛痰清熱,滋陰鎮驚,力量甚大,此必本虛標實者,故其方如此。)
一祝叟,年近古稀,己亥春赴席,忽仆地痰湧,肢強眼斜,舌謇不語。外科王瑞芝薦孟英視之,投六君子加蠍梢、羚羊角、膽星、石菖蒲、竹瀝、薑汁而瘳。(扶脾、抑肝、驅痰,面面圓到)
孫午泉進士患哮,痰多氣逆,不能著枕,服溫散滋納藥皆不效。孟英與北沙參、桂枝、茯苓、貝母、花粉、杏仁、冬瓜仁、絲瓜絡、枇杷葉、旋覆、海石、蛤殼等藥,覆杯即臥,數目而痊。(此是熱痰伏於肺絡,故用藥如此。)
一嫗,患右腰痛脹欲捶,多藥不效。孟英視其形雖羸瘦,而脈滑痰多,苔黃舌絳,曰:體虛病實,溫補非宜。苟不攻去其疾,徒以疲藥因循,則病益實,體益虛,糜帑勞師,養成寇患,豈治病之道哉。先以雪羹加竹茹、楝實、綠萼梅、杏仁、花粉、橘紅、茯苓、旋覆花,送控涎丹。服後果下膠痰,三進而病若失,嗣與調補獲痊。
白話文:
[痰]
朱恆山久患胸悶痰多,各種藥物都無效。孟英診斷說:這是清陽之氣運行失常。於是給他服用人參、黃耆、茯苓、蒼術的藥方,病情立刻痊癒,朱恆山因此非常敬佩孟英。幾年後,朱恆山因出汗過多而病危,臨終時口不能言,卻用左手橫放三指,右手伸出一指放在上面,做出“王”字的手勢告知家人。有人明白他的意思,急忙去請孟英,但其他醫生已經灌下治療中風的藥物,朱恆山最終去世。
癸卯年冬至前一天,管大中丞也是因為氣虛導致脫力,應該用人參、附子挽回性命,但孟英到時,已經被灌下了治療痰、痧、風的藥物,脈搏微弱如蛛絲,孟英堅決不給他開方,不久管大中丞就去世了。
丁酉年中秋夜,牙行張鑑錄,年過六十,突然仆倒在地,急忙請孟英診脈,脈象弦滑有力,孟英說:這是痰、氣、食積聚在一起逆流上衝。先用烏梅擦開牙關,橫放一根竹筷於口中,灌入淡鹽薑湯,然後用鵝毛探入,吐出痰食,張鑑錄長嘆一聲就醒過來了,之後再服用調理氣血和中的藥物就痊癒了。幾年後因其他疾病去世。這個病例雖然不奇特,但孟英辨證的精明,不可不記載。
張養之的侄女,患月經不調,食慾逐漸減退。有人給她服用通經藥,服用後更加厭惡飲食。於是請孟英診治,脈象緩而滑,孟英說:這是痰氣凝滯,經絡不通,病因是安坐不勞動,治療方法應以豁痰利氣為主,不要服用活血藥,經絡自然會通暢。先前那位醫生聽到後大笑說:她從不吐痰,卻妄圖用治氣的藥物治療血症,脹病很快就會出現了。服用孟英的藥物後,侄女果然逐漸吐出痰液,病情痊癒,張養之非常佩服孟英。
我認為世人頭痛治頭,腳疼治腳,偶然治癒,就自以為是,誤用藥物而致死,冤枉又該向誰訴說呢?這就是《寓意草》為什麼要首先列出論病的教誨的原因。孟英深受喻氏的影響,所以他論病,遠勝於常人。重要的知識見解高超,都是通過讀書而獲得的。然而,人的生命和政治事業,也不是輕易就能說得準的。
張養之的親戚李某,戊冬夜裡醉酒回家,被查段巡員嚇到,神志逐漸昏迷,治療無效。甚至不避親疏,裸體大笑罵人,力氣很大無法控制,大小便失禁,直到夏天才請孟英診治。孟英使用石菖蒲、遠志、龍齒、龜板、犀角、羚羊角、玄參、丹參、梔子、柏子仁、梔子、龍膽草、枳實、黃連、竹黃、竹瀝、石膏、赭石、鉛丹、鐵落等藥物組方。服藥十幾劑後,吐瀉出很多膠狀痰液,之後再服用磁朱丸,逐漸痊癒。
(此方祛痰清熱,滋陰鎮驚,藥力很強,這一定是本虛標實的病症,所以用藥如此。)
一位老翁,年近七十,己亥年春天參加宴席,突然仆倒在地,痰涌,肢體僵硬,眼睛斜視,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外科醫生王瑞芝推薦孟英診治,孟英使用六君子湯加蠍子尾、羚羊角、膽星、石菖蒲、竹瀝、薑汁等藥物治癒。(此方扶脾、抑肝、驅痰,面面俱到。)
孫午泉進士患哮喘,痰多氣逆,不能枕臥,服用溫散滋補藥物都無效。孟英給他服用北沙參、桂枝、茯苓、貝母、花粉、杏仁、冬瓜仁、絲瓜絡、枇杷葉、旋覆花、海石、蛤殼等藥物,服藥後立刻就能睡覺,服藥數劑就痊癒了。(這是熱痰伏於肺絡,所以用藥如此。)
一位老婦人,患右腰痛脹,想捶打,服用很多藥物無效。孟英診察,她形體雖然消瘦,但脈象滑,痰多,苔黃舌紅,說:這是體虛而病情卻很嚴重,溫補藥物不適合。如果不攻除病邪,只用疲勞的藥物拖延,病情會更重,身體更虛弱,浪費錢財人力,養成病魔,怎麼能算是治療疾病呢?先用雪羹加竹茹、楝實、綠萼梅、杏仁、花粉、橘紅、茯苓、旋覆花,服用控涎丹。服藥後果然排出膠狀痰液,服藥三次病情就好轉了,之後再服用調理補益的藥物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