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王孟英醫案》~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痞積

脈證雖覺漸和,惟病久元虛,屢生枝節,孟英堅持此法,不過隨機略為進退而已。而旁觀者議論紛紜,因囑邀王竾伯會診。竾伯亦主是法,浮言乃息。服至匝月,喉間漸生甘液而各恙遞平。又匝月,甘液布及舌尖而滿口皆潤,次年二月中旬,經至肌充而愈。適吳楚之警,遂輟藥,迨仲冬患瘡,誤用藥水洗之,致毒內陷而殞。

惜哉!(交泰丸系黃連、桂心,研末為丸)

吳曲城仲郎,偶患少腹堅脹,左脅聚氣。群醫見其面黃,作暑濕治,攻補雜施,兩月弗效。孟英視脈弦澀,溺赤便艱,口苦不飢,肢冷形瘦,曰:非外因也,肝鬱耳。予旋覆花湯合金鈴子散,加雪羹、竹茹、青皮、白芍煎,吞當歸龍薈丸,八劑而病如失矣。

沛生令寵,平素陰虛肝旺,而腹有聚瘕,時脹時疼。初冬患瘧,苔黑口乾。孟英脈左弦數而洪,右滑數而溢,初以梔豉合金鈴子散、雪羹,加元參、白薇、竹茹。服四貼,疼脹皆減,瘧緩汗多,溲澀口乾,飢不能食,氣時沖逆,予沙參、歸、斛、茹、橘、石英、絲瓜絡、蛤殼、藕。兩貼後,汛行腰痛,口渴少餐,氣鬱營虛,兼有痰滯也。

去蛤殼,加旋覆、冬瓜子、花粉。兩貼而更衣乃暢,然猶脘悶不飢,汛少且黑,口渴頭疼,瘧亦未罷,乃去石英、旋覆,加梔、滑、枳實。四劑,各恙皆安,瘧猶未斷,以歸、蓯、甘、杞、橘、半、蔞、芩、竹茹、花粉,少佐桂枝調其營衛。奈病者因口苦而惡粥食,嗜啖甘酸,病既曲折,邪益留戀,此方服至半月而瘧始休。

惟宿瘕時痛,肛痔便難,口苦吞酸,神疲寢汗,去芩、桂、甘草、花粉,加鱉甲、烏鰂骨、白芍、延胡、仙靈脾,出入調補而痊。

邱氏婦,年四十餘,患少腹瘕聚,時欲上衝,昏暈而厥。臥榻數月,足冷麵紅,夜不成寐,諸治不應。余按脈虛細而弦,口乾無液,與大劑一貫煎,覆杯即愈。人咸詫異稱神,余卻愧鈔來墨卷也。

崇明刑幕吳江史勵齋令正,久患少腹聚瘕,時欲攻痛,羞明心悸,汛速帶頻,向服補藥,交夏發之更劇。醫用膠艾湯加參、朮、耆、茸峻補,痛益難支,遂成暈厥,不眠不食。業已四朝,屈余視之。脈來弦滑,苔黃苦渴,溺熱便難,與沙參、石英、龜板、鱉甲、蒿、薇、苡、柏、鰂、䖳、茹、菖一飲,而病如失,眠食皆安,贈以清養柔潛而別。

硤石鎮蔣寅昉大理令正,久患少腹聚氣,時或上衝於胸,而為脘痛,時或下墜,而為腿腫,帶多汛速,腹脹胸悶,口膩不渴,便雖溏而欲解不行,心啖鹽而始暢。皆為脾虛,率進補劑,病日以甚。迎余診之,脈弦滑,以梔、芩、菖、枳、連、夏、茹、旋、雪羹,清肝熱以豁痰。滯氣果下行至足,而胸腹漸舒。

九月初旬,蔣君寅昉,招余治其令兄仲卿孝廉夫人之病。年五十九歲,平素操持,腹有聚氣,脘痛時作,大便易溏。半月以來,身熱耳聾,病瀉不食,胸中痞塞,痰韌如膠,口膩欲嘔,神情憊甚,脈來虛弦而軟,舌苔黃膩無津。乃營津久耗,氣鬱不舒,雖挾客邪,過投清散,以致本實欲撥也。

白話文:

痞積

孟英醫生治療痞積的案例,雖然病情一度好轉,但因病程長,患者體質虛弱,屢次出現新的症狀。孟英堅持原來的治療方法,只是根據病情略微調整藥量。旁觀者議論紛紛,於是孟英邀請王竾伯會診。王竾伯也贊同孟英的治療方法,流言才平息。患者服藥一個月後,喉嚨逐漸分泌津液,各種病症也逐漸減輕。又過一個月,津液遍及舌尖,滿口潤澤。第二年二月中旬,氣血充盈,痊癒。適逢吳楚戰爭,患者便停止服藥。到仲冬時,患者患了瘡瘍,誤用藥水清洗,導致毒素內陷而亡,令人惋惜!(交泰丸的成分是黃連、桂枝心,研磨成丸劑)

吳曲城仲郎偶患少腹堅硬脹滿,左脅肋部氣滯。許多醫生見其面色發黃,診斷為暑濕之症,採用攻補兼施的方法治療,兩個月卻無效。孟英醫生診脈發現脈象弦澀,小便赤少,大便困難,口苦不想吃東西,四肢冰冷,形體消瘦,判斷病因並非外感,而是肝氣鬱結。於是孟英開具旋覆花湯加合金鈴子散,再加入雪羹、竹茹、青皮、白芍煎服,並服用當歸龍薈丸,八劑藥後病情大為好轉。

沛生令寵平素陰虛肝旺,腹部有腫塊,時而脹痛。初冬患瘧疾,舌苔黑,口乾。孟英醫生診脈發現左脈弦數而洪大,右脈滑數而溢位,初期用梔子豉湯加合金鈴子散、雪羹,再加入元參、白薇、竹茹。服用四劑後,疼痛腫脹減輕,瘧疾緩解,但汗多,小便不利,口乾,飢餓卻無法進食,氣體時常逆衝,於是孟英又開具沙參、當歸、麥冬、竹茹、橘皮、石英、絲瓜絡、蛤殼、藕粉的藥方。服用兩劑後,腰部疼痛,口渴,食慾減少,氣鬱營虛,兼有痰濁。

於是孟英去除了蛤殼,加入旋覆花、冬瓜子、花粉。服用兩劑後,身體舒服多了,但仍脘腹悶脹,不想吃東西,小便量少且色黑,口渴頭痛,瘧疾也未痊癒,於是孟英去除了石英、旋覆花,加入梔子、滑石、枳實。服用四劑後,各種症狀都減輕了,但瘧疾仍未痊癒,於是孟英又開具當歸、肉蓯蓉、甘草、枸杞子、橘皮、半夏、陳皮、黃芩、竹茹、花粉,少許桂枝,調和營衛。但患者因口苦而厭惡粥食,喜好食用甘酸之物,病情反复,邪氣也更加纏綿,此方服用了半個月後瘧疾才停止。

但是宿積的腫塊時常疼痛,肛門腫痛,大便困難,口苦吞酸,神疲乏力,盜汗,於是孟英去除了黃芩、桂枝、甘草、花粉,加入鱉甲、烏賊骨、白芍、延胡索、仙靈脾,調整補益,最終痊癒。

邱氏婦女,四十多歲,患少腹腫塊,時常向上衝擊,昏厥。臥床數月,足冷面紅,夜不能寐,各種治療方法均無效。孟英醫生診脈發現脈象虛細而弦,口乾無津液,於是開具大劑量的「一貫煎」,服藥後立即痊癒。人們都感到驚奇,稱讚孟英醫術高明,但孟英卻謙虛地說只是參考了前人的醫案。

崇明刑幕吳江史勵齋令正,長期患少腹腫塊,時常疼痛,羞明,心悸,小便頻數。之前服用補藥,到夏季病情加重。醫生使用膠艾湯加人參、白朮、黃耆、鹿茸等大補之藥,但疼痛更加難忍,以致昏厥,不眠不食。已經四天了,他請孟英醫生診治。孟英醫生診脈發現脈象弦滑,舌苔黃厚,口渴,小便熱,大便困難,於是開具沙參、石英、龜板、鱉甲、艾蒿、白薇、苡米仁、柏子仁、烏賊骨、萆薢、竹茹、菖蒲的藥方,一次服用,病情大為好轉,睡眠和食慾都恢復了,孟英醫生囑咐他清淡飲食,保養身體。

硤石鎮蔣寅昉大理令正,長期患少腹氣滯,時而上衝至胸部,引起脘腹疼痛,時而下墜至腿部,引起腿腫,小便頻數,腹部脹滿,胸悶,口膩不渴,大便稀溏,但想解便卻解不出來,吃鹽後才感覺舒服。這是脾虛的症狀,之前一直服用補藥,病情日益加重。他請孟英醫生診治,孟英醫生診脈發現脈象弦滑,於是開具梔子、黃芩、菖蒲、枳實、黃連、夏天無、竹茹、旋覆花、雪羹的藥方,清瀉肝熱,豁痰開結。滯氣果然下行至足部,胸腹部逐漸舒暢。

九月初旬,蔣君寅昉請孟英醫生治療其兄長仲卿孝廉夫人的疾病。這位婦女五十九歲,平素操勞,腹部有氣滯,脘腹疼痛時發作,大便稀溏。半個月以來,身體發熱,耳聾,病瀉,不想吃東西,胸中痞塞,痰液粘稠如膠,口膩想吐,精神萎靡,脈象虛弦而軟,舌苔黃膩,無津液。這是因為營陰津液長期耗損,氣機鬱滯不通,雖然夾雜外邪,但過度使用清泄之藥,導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