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五堂治驗錄》~ 卷十 (2)
卷十 (2)
1. 卷十
呃嘔雖止,仍當納氣歸元。
磁石(五錢),紫石英(五錢),沉香(五分),歸身(二錢),胡桃(五枚),東洋參(一錢半),龜甲(五錢),牛膝(一錢半),大熟地(三錢),柿蒂(五枚)
(案408)上海薛家浜一男子,孟秋血淋,痛苦難名,用土牛膝一兩、麝香一分。初進痛甚而溺閉,馬口拽去瘀血一條,溺亦隨下而愈。
(案409)沈全。脈左細右弦勁,舌絳苔白且干,四肢搖動,心悸咽疼,足冷暈煩,飲食倍常。病後傷陰,肝陽化風上冒,擬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祛熱。
炙甘草,麥門冬,柏子仁,西洋參,細生地,石決明,霍石斛,陳阿膠,穀芽,菊花,桑葉
細脈較旺,弦勁亦平,舌絳苔少,眩暈亦緩,二足漸溫,瘛止神安,納食不飽,怒不自持,喉癬干痛,得水痛減。陰虛肝陽上亢,胃乏中流砥柱,宜甘酸法滋陰潛陽。
甘草,霍斛,生地,菊花,石決明,白芍,牡蠣,蓯蓉,磁石,戎鹽,麥冬,阿膠,稻葉,元參
(案410)羅少耕室,庚午。血厥時發,醒不咳血,見在厥緩,咳血不止,脈右細,左寸動搏,舌邊微紅。懷麟五月,治當扶土生金。
北沙參,毛燕,川貝母,生竹茹,川石斛,紫菀,甜杏仁,絲瓜絡,生甘草,桑葉,側柏葉
血止咳減,去柏葉、紫菀,加枇杷葉。
又,用斂神散。
(案411)戚,右,七月,讀書港。午後寒熱,汗出而解,白疹不隱,咳嗽痰臭,屢進清化未效,良由經久正虛不能振邪外出故。白疹屢見不已,再擬扶正祛邪治。
西洋參(一錢),宋半夏(三錢),瓜蔞(四錢),杏仁(三錢),制首烏(五錢),生薑衣(六分),甘草(三分),海蜇(四錢),淨歸身(二錢),旋覆花(三錢),枇杷葉(五錢)
諸恙悉平,宗原善後,去旋覆,加麥門冬、茯神。
(案412)吳賜福,上海虹口。灼熱無汗,神識如狂,舌苔乾黑,齒齦亦焦,脈洪數。溫邪動爍津液,勉擬大劑涼泄救津。
犀角汁(七分),片(一錢半),薄荷(五分),鮮沙參(二兩),知母(五錢),鮮生地(四兩),元參(七錢),鮮石斛(三兩),翹心(三錢),淡豆豉(五錢),銀花(五錢),甘中黃(一錢半),竹芯(三十枚),水葦根(四兩)
昨進大劑泄邪涼解,神醒片時,已得微汗,熱如熾炭,赤斑密布,再用余氏清瘟敗毒飲。前方去翹、竹,加大青葉一錢半、玉泉散四兩。另以六一泥井水調澄,衝入雪水、梨汁、玉泉散,代茶恣飲。綠豆和蜜作粥飲食。共用大梨二百枚、雪水四大壇、玉泉散三斤,外用青布二尺,井水浸,暗胸前二日而熱淡斑化,黑苔漸退,語仍無次,改用景岳伏蠻煎加減,數帖而療。
(案413)郁硯香,年六旬外。甲申初秋患眩暈耳鳴,延醫調治,酸斂膩補,愈服愈劇。迨至秋末,食麵益甚,脘痞嘔惡,醫用芳香消導,病益不支,知飢思食,大便經旬不解,諸醫咸為不治。所親管敏之乞余往診,脈則弦大,舌色灰黃,曰:無恐也。不過陰液虧而燥屎不下,何至惶懼若此耶?蓋秋病眩暈耳鳴,症固屬虛,斂之補之並非背謬,而愈服愈劇,其故何也?《經》曰:治病必求其本。治是症之本宜滋水以生肝,所謂補虛益體須氣味相生,秋令之木宜水以生之。
白話文:
[卷十]
呃嘔雖然停止了,但仍需調理以恢復元氣。
處方一:磁石五錢、紫石英五錢、沉香五分、當歸二錢、胡桃五枚、西洋參一錢半、龜板五錢、牛膝一錢半、熟地黃三錢、柿蒂五枚。
案例一:上海薛家浜一位男子,孟秋時節患血淋,疼痛難忍,服用土牛膝一兩、麝香一分。初服時疼痛加劇,小便閉塞,後排出大量瘀血,小便也隨之通暢而痊癒。
案例二:沈全,脈象左邊細弱,右邊弦急有力,舌頭紅絳,苔白而乾燥,四肢顫抖,心悸咽喉疼痛,腳冷、頭暈煩躁,食慾倍增。病情發展後傷及陰液,肝陽化風上犯,擬用緩解肝火之急,熄滅風邪,滋養腎陰以消除虛熱。
處方二:炙甘草、麥門冬、柏子仁、西洋參、生地黃、石決明、石斛、阿膠、穀芽、菊花、桑葉。
服藥後,脈象較之前有力,弦急之象也減輕,舌頭紅絳,苔少,眩暈也減緩,雙腳漸暖,抽搐停止,精神安靜,但食慾不振,易怒,咽喉乾燥疼痛,飲水後疼痛減輕。此為陰虛肝陽上亢,胃氣不足,宜用甘酸之法滋陰潛陽。
處方三:甘草、石斛、生地黃、菊花、石決明、白芍、牡蠣、肉蓯蓉、磁石、戎鹽、麥門冬、阿膠、稻葉、元參。
案例三:羅少耕,庚午年。血厥時發,清醒時不咳嗽吐血,發作時則咳血不止,脈象右邊細弱,左寸脈搏動有力,舌邊微紅。懷孕五個月,治療應當扶助脾土以滋生金氣。
處方四:北沙參、白茅根、川貝母、生竹茹、石斛、紫菀、甜杏仁、絲瓜絡、生甘草、桑葉、側柏葉。
血止咳減後,去掉了側柏葉、紫菀,加了枇杷葉。又用了斂神散。
案例四:戚某,右側,七月,讀書港。午後寒熱,出汗後症狀減輕,白疹未消退,咳嗽痰臭,多次服用清熱化濕藥物無效,原因是久病正虛,不能驅除邪氣。白疹反覆出現,再次考慮扶正祛邪的治療方法。
處方五:西洋參一錢、半夏三錢、瓜蔞四錢、杏仁三錢、制首烏五錢、生薑皮六分、甘草三分、海蜇四錢、當歸二錢、旋覆花三錢、枇杷葉五錢。
諸症狀都平復後,為鞏固療效,去掉了旋覆花,加了麥門冬、茯神。
案例五:吳賜福,上海虹口。灼熱無汗,神志不清,舌苔乾燥發黑,牙齦也焦黑,脈象洪數有力。溫邪傷及津液,擬用大劑量的清熱瀉火藥物以救治津液。
處方六:犀角汁七分、犀角片一錢半、薄荷五分、鮮沙參二兩、知母五錢、鮮生地四兩、元參七錢、鮮石斛三兩、翹搖三錢、淡豆豉五錢、金銀花五錢、甘草一錢半、竹葉三十枚、蘆根四兩。
服用大劑量瀉邪清熱藥物後,神志清醒一會兒,略微出汗,但熱度如火炭,遍身紅斑,再次使用余氏清瘟敗毒飲。之前的藥方去掉了翹搖、竹葉,加了大青葉一錢半、玉泉散四兩。另用井水調和的六一散,加入雪水、梨汁、玉泉散,當茶飲用。綠豆加蜂蜜煮粥食用。共用大梨二百枚、雪水四大壇、玉泉散三斤,外用青布二尺,用井水浸濕,敷貼胸前兩日,熱度減輕,紅斑消退,黑苔也漸漸減少,但言語仍無條理,改用景岳伏蠻煎加減方,服藥幾劑後痊癒。
案例六:郁硯香,六十多歲。甲申年初秋患眩暈耳鳴,曾延請醫生治療,服用酸斂滋補藥物,病情反而加重。到了秋末,吃麵食後症狀加重,脘腹痞悶,嘔吐,醫生使用芳香化滯藥物,病情更加虛弱,雖然想吃東西,但十天沒有大便,多位醫生都認為無法治癒。其親屬管敏之請求我去診治,脈象弦大,舌苔灰黃,我說:不要害怕。只是陰液虧損,燥熱導致大便不通,何至於如此害怕呢?秋季患眩暈耳鳴,症狀確實屬於虛證,斂之補之並非錯誤,但病情愈發嚴重,這是為什麼呢?《內經》說:治病必須尋找病根。治療此症的根本方法是滋養水液以滋生肝氣,所謂補虛益體必須藥物氣味相生,秋季屬木,宜用水來滋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