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九 (3)

1. 卷九

遍身紅腫略減,耳鳴眩暈不止,心悸咳嗽,脈舌如前,邪勢猖獗,仍宜扶正祛邪。

木防己(二錢),桂枝(四分),黃耆(二錢),炙甘草(四分),羚羊角(二錢),蛤殼(五錢),遠志(七分),旋覆花(一錢半),絡石藤(三錢),蔞皮(五錢),新絳(七分),朱茯神(三錢)

各症皆減,大便不爽,左脈仍弦,營虛邪痹,治以治風先治血之意。

木防己(一錢半),秦艽(一錢半),酒炒生地黃(三錢),生黃耆(二錢),獨活(八分),鹹肉蓯蓉(三錢,略漂淡),油當歸(三錢),蠶砂(三錢),硃砂拌茯神(三錢),絡石藤(三錢),桑枝(一兩)

(案359)薛正甫內。寒熱有汗,左偏頭痛,小腹痛引腰膂,右臂及足酸楚,脈左弦大且數,右寸浮,舌苔黃厚。外風引內風,營衛皆病,法當兼顧治之。

桑葉(三錢),甘草(五分),石決明(五錢),茯苓(二錢),菊花(三錢),桂枝(二分),黑豆皮(一錢半),薄荷(三分),殭蠶(三錢),赤芍(一錢半),生香附(三錢)

(案360)張惠洲,徽州人也,善醫。見某姓一人周身皆腫,何鴻舫用五味、乾薑、二朮、桂、附之類,連進七十餘帖,致腫勢益甚,腹右堅突,苔白足冷,診脈細微。張云是濕寒內盛而陽不外行也,用五苓合五皮、雪羹,加蘇葉、椒目、赤豆,五帖腫退其半,十五帖而痊愈矣。

光緒元年,自患傷風數日,後右肢麻軟,不能舉動,余診右脈洪弦,舌苔干黃,乃體豐氣餒,風痰由肺入絡,類中症也。治以清泄滌痰,如桑、菊、羚、薄、竹、蠶、耆、防之類,二劑已能坐立,遂加甘草、蓯蓉,囑其多服幾劑,數日後出外行走而望者紛紛而至,咸云:人參再造丸,此症之第一妙方也。言者既多,病者惑之,竟服再造丸而不復審其風之熱與寒矣。

半月餘,忽起舌強不語,中症已成,服藥不及,為山九仞,功少一簣,豈其命耶,人力不足以挽回歟。

(案361)顧蘇洲子,九月七日,張涇。病後脾不制水,一身皆腫,二便不調,擬分消法。

豆卷(五錢),桂枝(三分),防己(一錢半),帶皮茯苓(三錢),五加皮(一錢半),杏仁(三錢),苡仁(三錢),厚朴(四分),葶藶子(五分),姜皮(五分),大腹皮(一錢半)

外用鯽魚、雄黃、麝香,研爛敷臍。

又,加椒目、絲瓜絡、冬瓜皮。

一身腫亮稍退,小溲長而色黃,舌苔白厚,脾虛濕積,治以分利。

熟附子(三分),冬朮皮(一錢半),茯苓(三錢),燈心(三分),薏苡仁(四錢),桂枝木(三分),澤瀉(一錢半),豆卷(五錢),冬瓜皮(三錢),絲瓜絡(三錢),防己(一錢)

(案362)吳廷彩室,東張河涇。單腹脹已過心下,按之則痛,微寒微熱,喘咳納少,面黃便溏,述月事來而忽止,漸漸腹大高凸,此瘀血內蓄也,消之下之則愈。奈症累一月有餘,病痼而元氣已虛,峻藥難投矣。擬方宗李士材消補互施意應之。

白話文:

[卷九]

全身紅腫略微減輕,但耳鳴、眩暈持續不斷,伴隨心悸、咳嗽,脈象和舌苔與之前相同,邪氣猖獗,仍需扶正祛邪。

處方一:木防己二錢、桂枝四分、黃耆二錢、炙甘草四分、羚羊角二錢、蛤殼五錢、遠志七分、旋覆花一錢半、絡石藤三錢、萆薢皮五錢、新絳七分、朱茯神三錢。

各種症狀都減輕了,但大便不暢,左脈仍然弦數,屬於營氣虛弱、邪氣阻滯,治療應以治風先治血為原則。

處方二:木防己一錢半、秦艽一錢半、酒炒生地黃三錢、生黃耆二錢、獨活八分、鹹肉蓯蓉三錢(略漂洗)、油當歸三錢、蠶砂三錢、硃砂拌茯神三錢、絡石藤三錢、桑枝一兩。

(病例359)薛正甫內科病例:寒熱交替伴有汗出,左側偏頭痛,小腹疼痛牽連腰部,右臂和腳酸痛,左脈弦大而數,右寸脈浮,舌苔黃厚。這是外風引起內風,營衛兩氣都受病邪侵襲,治療應同時兼顧。

處方三:桑葉三錢、甘草五分、石決明五錢、茯苓二錢、菊花三錢、桂枝二分、黑豆皮一錢半、薄荷三分、殭蠶三錢、赤芍一錢半、生香附三錢。

(病例360)張惠洲,徽州人,醫術精湛。他見過一位某姓病人全身腫脹,何鴻舫用五味子、乾薑、白朮、蒼朮、桂枝、附子等藥物連續服用七十多劑,結果腫脹更加嚴重,腹部右側堅硬突出,舌苔白厚,腳冷,脈象細弱。張惠洲認為這是體內濕寒內盛,陽氣不能外達,於是使用五苓散合五皮散、雪羹湯,並加入蘇葉、椒目、赤豆,五劑藥後腫脹減退一半,十五劑藥後痊癒。

光緒元年,我自己患傷風數日,後來右肢麻木無力,不能抬起。我診脈發現右脈洪大而弦,舌苔乾燥發黃,這是體格肥胖但元氣不足,風痰從肺部侵入經絡,類似中風症狀。治療應清泄滌痰,使用了桑葉、菊花、羚羊角、薄荷、竹葉、殭蠶、黃耆、防己等藥物,兩劑藥後就能坐立了,於是又加入甘草、肉蓯蓉,囑咐病人多服用幾劑。數日後,病人能外出行走,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都說人參再造丸是治療這種病症的最佳良方。說的人多了,病人也迷惑了,竟然服用再造丸,不再仔細辨別是風寒還是風熱了。

半個月後,突然出現舌強不能說話,中風症狀已經形成,服藥不及時,功虧一簣,真是天命如此,人力難以挽回嗎?

(病例361)顧蘇州之子,九月七日,張涇。病後脾臟不能運化水濕,全身腫脹,大小便不暢,擬定分消法治療。

處方四:豆卷五錢、桂枝三分、防己一錢半、帶皮茯苓三錢、五加皮一錢半、杏仁三錢、薏苡仁三錢、厚朴四分、葶藶子五分、薑皮五分、大腹皮一錢半。

外用鯽魚、雄黃、麝香研磨成膏狀敷於肚臍。

另加:椒目、絲瓜絡、冬瓜皮。

全身腫脹略微減輕,小便量多顏色黃,舌苔白厚,這是脾虛濕積,治療應以利水為主。

處方五:熟附子三分、白朮皮一錢半、茯苓三錢、燈心草三分、薏苡仁四錢、桂枝三錢、澤瀉一錢半、豆卷五錢、冬瓜皮三錢、絲瓜絡三錢、防己一錢。

(病例362)吳廷彩家眷,東張河涇。單純腹脹已擴展到心窩處,按壓則疼痛,微微寒熱,喘咳食少,面色發黃,大便溏泄,月經來潮後突然停止,腹部逐漸膨大隆起,這是瘀血內阻。應當活血化瘀消腫,但病程已超過一個月,病情頑固,元氣已虛,難以使用峻猛的藥物。擬方參考李士材消補兼施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