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五堂治驗錄》~ 卷七 (6)
卷七 (6)
1. 卷七
(案269)吳貞石,南碼頭。瘧後痢,痢後瘧,瘧又轉痢,醫者過投分利,遂加精滑,送便努力,精流益甚,舌光脈大。久利陰虧,腎氣不攝,治以攝納填陰法。
五花龍骨(三錢),白芍(二錢),生地(三錢),荷蒂(一枚),左生牡蠣(七錢),黃柏(二錢),草梢(五分),糠米(一合),石蓮子(五錢)
(案270)大凡一病必有正面,有反面。餘十六歲時,見山川壇蘇姓一嫗鼻淵頭昏,臂癰潰出膿水,太城內外科屢治皆無寸效。延至年餘,人日倦怠,診得尺部細數,即用六味地黃丸,不一月而愈。同時,陸嬸孃亦患鼻淵,色淡,年高,竟不勞思索,書六味地黃丸亦愈。可見鼻淵亦不竟膽熱移腦之一端也。
(案271)同治十年仲夏,南門外葉姓一小兒約十歲許,身熱汗無,管青邁日日診脈,多投汗劑,或開肺生津,汗終不出,人氣日疲,延及半月,病家以為無生理矣,乃請賀舍裴蘭坡診視。診畢,曰:此正虛不能托邪外出也。即於管醫方中加西洋人參三錢,一劑,汗出疹布,再劑熱退安穀。余聞色舞,隨筆記之,以作臨症之一助云。
(案272)陸眉五。壬午年中秋後,忽然患瘧,初起寒熱式微,第三班熱時,發痙而熱反退,肢節能屈不能伸,角弓反張,目暗昏運,太息連聲,其勢甚厲,半夜速診,脈來弦勁,急以生天蟲一兩、桑枝五兩、羚羊角二錢、川貝母五錢、絲瓜絡一兩、夏枯草三錢、甘草二錢,急火煎服一劑,痙定;再劑而瘧止矣。此仲景所謂「厥陰之為病,先厥後熱」之類。
厥者盡也,邪至厥陰不復他傳,進則厥而不返,退則厥返而病亦愈矣。生死交關之處,醫者於厥陰一經豈可不再三詳審乎?
(案273)楊英母,丁丑三月,南碼頭。壯熱無汗,上喘咳,下滑泄,腹中陣痛,頭疼口渴,唇焦齒乾,鼻煤不食,脈素細小,左部稍弦,舌色微紅,苔黃無澤。風溫爍津,表裡皆病,危險症也,擬泄表生津和中為治。
鮮石斛(七錢),豆豉(四錢),生穀芽(五錢),蔗汁磨沖香附(五分),鮮沙參(四錢),甘草(五分),牛蒡子(三錢),羚角片(二錢),川貝(三錢),扁豆皮(四錢),杏仁(三錢)
諸證皆退,養胃陰以善後。前方去豆豉、牛蒡子,加枇杷葉、茯神。
(案274)沈,左,十二月。灼熱少汗,兩脅刺痛,喘咳鼻扇,痰聲如鋸,舌絳,苔糙,脈形弦數。風火交織,急宜清泄,庶免逆走宮城之險。
羚羊角,牛蒡子,杏仁,翹心,川貝母,絲瓜絡,桑葉,茅根,馬兜鈴,旋覆花,薄荷,蘆根
(案275)譚,左,十一月。灼熱少汗,氣喘咳嗽,痰聲如吼,兩脅赤痛,鼻扇鼻衄,面紅目赤,夜則神昏譫語,脈弦數大,舌紅苔黃。風溫內擾,引動木火,火旺囚金,金失清肅,擬清熱熄風為治,邪從衛泄方妥。
白話文:
[卷七]
(案269)吳貞石,住在南碼頭。他患瘧疾後又得了痢疾,痢疾好了又犯瘧疾,瘧疾好了又轉成痢疾。醫生過度使用瀉下藥,導致他精液流失嚴重,大便用力,精液流失更加厲害,舌頭光亮,脈搏有力。久瀉導致陰精虧虛,腎氣不能固攝,於是採用收斂補陰的治療方法。
處方:五味龍骨三錢、白芍藥二錢、生地三錢、荷葉蒂一枚、牡蠣七錢、黃柏二錢、石菖蒲五分、米糠一合、石蓮子五錢。
(案270)凡是疾病都有一個主要症狀,也有一個次要症狀。我十六歲時,見山川壇一位姓蘇的老婦人患鼻淵、頭昏,手臂長癰潰爛流膿,太城內外科醫生多次治療都無效,延誤了一年多,病人日漸衰弱。診脈發現尺脈細弱,於是就用六味地黃丸,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同時,陸嬸娘也患鼻淵,面色蒼白,年紀大了,我毫不猶豫地也給她開了六味地黃丸,她也痊癒了。由此可見,鼻淵並不都是膽熱上擾腦部引起的。
(案271)同治十年仲夏,南門外一位姓葉的小孩,大約十歲,發熱不出汗,管姓醫生每日診脈,多次使用發汗藥,或開具滋陰潤肺的藥方,但始終不出汗,病人越來越虛弱,延誤了半個月,家屬認為沒有希望了,於是請賀舍裴蘭坡醫生診治。裴醫生診脈後說:這是正氣虛弱,不能驅邪外出。於是就在管醫生的方劑中加入西洋參三錢,一劑藥後,病人出汗,疹子也出來了,再服一劑藥,熱退,能吃飯了。我聽聞此事很高興,於是記錄下來,作為臨床參考。
(案272)陸眉五,壬午年中秋後,突然患瘧疾,初期寒熱症狀輕微,第三次發熱時,突然抽搐,熱反而退了,四肢關節能彎曲但不能伸直,角弓反張,眼睛昏暗,氣息喘促,病情危急。半夜緊急診治,脈象弦急有力,立即使用生天蟲一兩、桑枝五兩、羚羊角二錢、川貝母五錢、絲瓜絡一兩、夏枯草三錢、甘草二錢,急火煎服一劑,抽搐停止;再服一劑,瘧疾痊癒了。這是仲景所說的「厥陰病,先厥後熱」之類的病症。
厥,就是極度的意思,邪氣到達厥陰經不再傳變,進一步發展就會厥而不返,退卻則厥氣消退,疾病也就痊癒了。這是生死攸關的時刻,醫生對於厥陰經的病症豈能不仔細診治呢?
(案273)楊英的母親,丁丑年三月,住在南碼頭。壯熱不出汗,上喘咳,下痢瀉,腹部陣痛,頭痛口渴,嘴唇焦乾,牙齒乾燥,鼻塞不吃東西,脈象細小,左脈稍弦,舌頭微紅,舌苔黃而無光澤。這是風溫傷津,表裡俱病,危急的症狀,擬定疏表生津和中的治療方案。
處方:鮮石斛七錢、豆豉四錢、生穀芽五錢、用蔗汁磨成的香附五分、鮮沙參四錢、甘草五分、牛蒡子三錢、羚羊角片二錢、川貝母三錢、扁豆皮四錢、杏仁三錢。
諸症狀都退了,再用養胃陰的藥方來調理。之前的方子去掉豆豉、牛蒡子,加入枇杷葉、茯神。
(案274)沈某,左側,十二月。灼熱少汗,兩脅刺痛,喘咳,鼻煽(鼻翼扇動),痰聲如鋸齒摩擦聲,舌頭紅絳,舌苔粗糙,脈象弦數。風火交織,急需清泄,以避免邪氣逆犯心臟的危險。
處方:羚羊角、牛蒡子、杏仁、翹搖(藥名不全)、川貝母、絲瓜絡、桑葉、茅根、馬兜鈴、旋覆花、薄荷、蘆根。
(案275)譚某,左側,十一月。灼熱少汗,氣喘咳嗽,痰聲如吼,兩脅紅痛,鼻煽鼻衄(流鼻血),面紅目赤,晚上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脈象弦數有力,舌頭紅,舌苔黃。風溫內擾,引動肝木之火,火旺克金,金氣失於清肅,擬定清熱熄風的治療方案,邪氣從衛分排出比較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