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卷七

下痢止,白㾦見,夜熱早涼,形腫,治以兩和。

雞蘇散(一錢半),姜衣(三分),鱉甲(三錢),五加皮(五錢),桑葉(三錢),銀柴胡(七分),蟬衣(五分,炒),冬瓜皮(三錢),穀芽(五錢),大豆卷(三錢),青蒿(三錢)

(案264)楊奔室,庚辰,北港。半產五朝,惡露少降,腹中攻痛,下利褐色,不納作惡,面赤口苦,脈細苔黃,音低神憊。氣血不通,兼吸時邪,且擬逐邪化瘀為治。

鬱金(二錢),丹參(三錢),香附(三錢),金石斛(一錢半),降香(五錢),滑石(三錢),楝實(一錢半),伏龍肝(一兩),澤蘭(一錢半),穀芽(五錢)

腹痛尤甚,仍主通瘀,前方去滑、楝,加失笑散。

腹痛未止,右尺緊數,腹皮甲錯,瀉出黑水,不食不飲,苔色薄黃,瘀血內結,腸癰之象。宗《金匱》丹皮湯意。

牡丹皮(一錢半),苡仁(三錢),五靈脂(一錢半),燈心(四分),甜瓜子(三錢),歸尾(一錢半),全丹參(一錢半),金斛(一錢半),敗醬草(三錢),血珀(三分,沖),臺烏藥(三分,摩、沖),穀芽(五錢)

小產後腹痛,進仲聖法痛止能食,停藥二候。近因起榻動勞,身熱頭汗,腰痛腹疼,疼則下利,口膩脘痞,舌苔糙厚,不食,脈弦。暑邪損胎,究竟餘邪尚伏,乘勞又發耳,雖久仍當搜逐。

豆豉,桑葉,金石斛,佛手,青蒿,佩蘭,宋半夏,穀芽

汗出通身,諸候悉平,邪已清而虛未復,薄味清養足矣。

金石斛,茯神,宋半夏,桑葉,生穀芽,佛手,冬瓜子,豆豉

(案265)鄒祥元母,庚辰,襯崗西市。始由足瘍,瘍甫痊愈,自汗如浴,寐欲醒時,熱從背脊而升,上至巔頂,神瞀若厥,自汗愈多,日晡微寒身熱,紅白疹點密布,不飢不納不便,作嘔作惡頻頻,脈形濡弦,舌苔黃膩,此乃下焦濕積久而化熱,上蒸心肺,陰陽失和,氣機窒塞。實表補斂固謬,但清其熱亦左,第宜清展氣機,淡滲化濕,俾大氣一轉,濕化熱驅矣。

枇杷葉(七錢),苡仁(三錢),宋半夏(一錢半),黃芩(一錢半),飛滑石(三錢),藿香(二錢),金石斛(一錢半),姜皮(三分),二生稻(五錢),桑葉(三錢)

投清展氣機,紅白疹子層布,寒熱嘔痞全除,便通溲多,納加味美,運化頗遲,苔化糙膩,腹鳴幽幽,自汗亦止,濕熱雖去未淨,元氣日漸殘疲。且擬扶正為君,化邪為輔,是兵家強主弱客之計焉。

西洋參(七分),於術(一錢),苡仁(三錢),金石斛(一錢半),辰茯神(三錢),杏仁(三錢),桑葉(三錢),宋半夏(一錢半),炒穀芽(七錢),蘭葉(三錢)

(案266)黃龍室,戊寅三月,橫塘。始由頭痛,旋即灼熱少汗,適值經轉,神昏譫狂,面赤便泄,腹中脹悶,關脈實大,舌苔中黃,口渴作嘔。溫邪襲入血室也,活血散邪為治。

白話文:

[卷七]

下痢停止,出現白色膿樣大便,晚上發熱早上涼,身體浮腫,用兩和湯加減治療。

第一方:雞蘇散(一錢半)、薑皮(三分)、鱉甲(三錢)、五加皮(五錢)、桑葉(三錢)、銀柴胡(七分)、蟬蛻(五分,炒)、冬瓜皮(三錢)、穀芽(五錢)、大豆卷(三錢)、青蒿(三錢)

第二方:楊奔室,庚辰年,北港。小產後五天,惡露量少,腹中劇痛,下痢褐色便,飲食不進,伴隨惡心、面紅、口苦、脈細、舌苔黃,聲音低沉、精神疲憊。氣血不通,兼夾外邪,考慮驅邪化瘀治療。

鬱金(二錢)、丹參(三錢)、香附(三錢)、金石斛(一錢半)、降香(五錢)、滑石(三錢)、楝實(一錢半)、伏龍肝(一兩)、澤蘭(一錢半)、穀芽(五錢)

腹痛加劇,仍以通瘀為主,上方去滑石、楝實,加失笑散。

腹痛持續,右寸脈緊數,腹部脹滿疼痛,瀉出黑色水樣便,不食不飲,舌苔薄黃,瘀血內結,腸癰症狀。參考《金匱要略》丹皮湯之意。

第三方:牡丹皮(一錢半)、薏苡仁(三錢)、五靈脂(一錢半)、燈心草(四分)、甜瓜子(三錢)、當歸尾(一錢半)、全丹參(一錢半)、金石斛(一錢半)、敗醬草(三錢)、血竭(三分,沖服)、臺烏藥(三分,研磨沖服)、穀芽(五錢)

小產後腹痛,服用仲聖散後疼痛停止,可以進食,停藥兩天。近日起床活動後,身熱、頭汗、腰痛腹痛,痛則下痢,口膩、脘腹痞滿,舌苔粗厚,不食,脈弦。暑邪損傷胎氣,餘邪仍在,勞累後復發,雖然病程已久,仍需搜逐邪氣。

第四方:豆豉、桑葉、金石斛、佛手、青蒿、佩蘭、半夏(炮製)、穀芽

全身出汗,諸症狀均消失,邪氣已清,但身體虛弱未復,宜用清淡飲食調養。

第五方:金石斛、茯神、半夏(炮製)、桑葉、生穀芽、佛手、冬瓜子、豆豉

第六方:鄒祥元母,庚辰年,襯崗西市。起初是足部潰瘍,潰瘍剛痊癒,就自汗如雨,睡覺時將醒未醒時,熱從背脊上升,到達頭頂,精神恍惚,自汗更多,下午略感寒冷,身體發熱,紅白疹子密佈,不飢不餓,大便不通暢,頻頻嘔吐噁心,脈濡弦,舌苔黃膩。這是下焦濕邪積聚日久化熱,上蒸心肺,陰陽失調,氣機阻滯。實證表虛,補斂固澀是錯誤的,單純清熱也不對,應該清利疏通氣機,淡滲化濕,使氣機運行,濕熱之邪得以驅除。

枇杷葉(七錢)、薏苡仁(三錢)、半夏(炮製)(一錢半)、黃芩(一錢半)、滑石(炮製)(三錢)、藿香(二錢)、金石斛(一錢半)、薑皮(三分)、二年生稻米(五錢)、桑葉(三錢)

服用上方後氣機疏通,紅白疹子消退,寒熱、嘔吐、痞滿症狀消失,大便通暢,尿量增多,食慾增加,但消化運化緩慢,舌苔由糙膩轉化,腹部隱隱作響,自汗也停止了,濕熱雖然未完全清除,元氣日漸衰弱。考慮扶正為君,化邪為輔,這是兵家強主弱客的策略。

第七方:西洋參(七分)、蒼朮(一錢)、薏苡仁(三錢)、金石斛(一錢半)、茯神(炮製)(三錢)、杏仁(三錢)、桑葉(三錢)、半夏(炮製)(一錢半)、穀芽(炒)(七錢)、蘭葉(三錢)

第八方:黃龍室,戊寅年三月,橫塘。起初頭痛,接著出現灼熱少汗,正值月經期,神志昏迷,胡言亂語,面紅、大便稀溏,腹部脹悶,關脈洪大,舌苔黃,口渴嘔吐。溫邪侵入血室,需活血散邪治療。(此方藥物未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