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五堂治驗錄》~ 卷六 (10)
卷六 (10)
1. 卷六
連劑和解,果轉正瘧。蓋邪在少陽,少陽為半表半裡之部,陰陽遊行其間,邪與觸遇,為寒為熱。今寒熱已輕,安寐加谷,汗出至足,諒無反復。再擬前方,佐以扶胃品主之。自當加意珍攝為囑。前方加宋半夏、生穀芽,去川貝母。
此瘧病也,乃夏傷於暑耳。考《內經·瘧論》,十二經各有瘧狀,法當隨經而治。故針刺手足十指出血如豆大,立已。隨愈期甚速,而其痛甚厲。至仲景氏出,謂瘧乃寒熱相爭,陰陽交錯。身中經絡,少陽為樞,樞則邪氣可出可入,故感症化瘧為輕,小柴胡湯為治瘧之治法,不可離其範圍。
方用柴胡提其陷入之邪,性溫,而黃芩清之;人參扶正氣之不足,性滯,而半夏疏之;生薑、甘、棗和諧營衛之陰陽。蓋補正即以驅邪,驅邪亦即護正之謂耳。前因暑邪入里,脘間瀰漫,暫擬升輕清散,脘舒進食,改參扶元之品,得瘧止已矣。但當補正,補品呆滯者多,茲擇補而不滯者應之,使胃旺納加,所謂得谷者昌,氣血日生,百病摒息。
潞黨參(一錢半),麥冬(一錢半),穀芽(五錢),川石斛(三錢),製半夏(一錢半),秫米(三錢),茯苓(三錢),廣藿香(一錢半),蘭草(三錢),大棗(三枚),生薑(一片)
此方麥門冬不可去心,張隱菴謂其心根筋連續,能通經絡之絕傷,不知陶貞白何故去之?
(案254)張永發,癸未九月。形寒發熱無汗,下痢赤白無度,頭疼口苦,脘痞納少,腹不痛,舌苔白。此風邪不外達而下陷也。擬逆流挽舟法治之,邪能出表為安。
防風(一錢半),炒荊芥(二錢),大豆卷(五錢),蘇葉(一錢),廣藿梗(三錢),金銀花(一錢半),炒建曲(四錢),炒山楂(三錢),白頭翁(二錢),鮮荷葉(三錢),鮮荷梗(二尺)
白話文:
[卷六]
先前用藥後瘧疾痊癒。因為瘧邪在少陽經,少陽經是半表半裡的部位,陰陽之氣在此交會,邪氣與之相遇,就表現為寒熱症狀。現在寒熱症狀已經減輕,病人能安睡、進食,汗也出得足夠,應該不會復發了。再次擬定方劑,加入健脾胃的藥物為主。病人自己也要注意保養,這是必須叮囑的。之前的方劑加上生半夏、生穀芽,去除川貝母。
這次瘧疾,是夏天暑熱傷了身體。參考《內經·瘧論》,十二經脈各有不同的瘧疾症狀,治療方法應該根據經脈而定。所以用針刺手足十指放血,血量如黃豆大小,就能立刻見效。這樣治癒速度很快,但疼痛也比較厲害。直到張仲景出現,才認為瘧疾是寒熱相互爭奪,陰陽氣血交錯的結果。身體的經絡中,少陽經是樞紐,樞紐部位邪氣可以進出,所以瘧疾的症狀輕重不一,小柴胡湯是治療瘧疾的主要方劑,不能偏離其治療原則。
方劑中用柴胡來疏散侵入的邪氣,柴胡性溫;黃芩清熱;人參補益正氣,人參性滯,所以用半夏來疏通;生薑、甘草、大棗調和營衛之氣的陰陽。總的來說,補益正氣就能驅除邪氣,驅除邪氣也就是保護正氣的意思。之前因為暑邪入侵,脘腹脹滿,暫時用了升清降濁的方劑,等脘腹舒暢,能進食了,就改用補益元氣的藥物,瘧疾也就停止了。但必須要補益正氣,補益的藥物大多滯膩,這裡選擇補而不滯的藥物,使胃氣旺盛,食欲增加,所謂“得谷者昌”,氣血日益充足,百病自然消退。
處方:潞黨參(一錢半),麥冬(一錢半),穀芽(五錢),川石斛(三錢),製半夏(一錢半),秫米(三錢),茯苓(三錢),廣藿香(一錢半),蘭草(三錢),大棗(三枚),生薑(一片)
這個方子裡麥門冬不可以去心,張隱菴說麥門冬的心、根、筋相連,能通治經絡受損,不知道陶貞白為什麼要把它去掉?
(病例254)張永發,癸未年九月。症狀:形寒發熱無汗,下痢,大便赤白混雜,量無定數,頭痛,口苦,脘腹痞悶,食慾不振,腹部不痛,舌苔白色。這是風邪沒有到達體表而向下沉降。擬用逆流挽舟的方法治療,讓邪氣能夠從體表排出就好了。
處方:防風(一錢半),炒荊芥(二錢),大豆卷(五錢),蘇葉(一錢),廣藿梗(三錢),金銀花(一錢半),炒建曲(四錢),炒山楂(三錢),白頭翁(二錢),鮮荷葉(三錢),鮮荷梗(二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