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五堂治驗錄》~ 卷六 (9)
卷六 (9)
1. 卷六
即以前方去半、茯、橘,加白米、荷蒂、霍斛三味,各恙皆減,中苔漸布,增入生地、益智,以扶兩腎,十餘帖而泄亦不作矣。
(案251)陸星農殿撰夫人。操勞家政,肝木素強,近年得一病,自覺左脅有氣氤氳,絆繞脘間,時作上升至膈,則有一線火氣貫於咽嗌,即見嗆咳連聲,痰出甚難,且有血溢或血腥穢氣,脈弦苔黃,納食如常,乃肝火迫金,金被擊則鳴也。法宜柔劑熄肝,和陽肅肺,剛燥難投。
以沙參、冬瓜子、桑葉、菊花、甘草、竹茹、枇杷葉、川貝母之類,一劑知,二劑平。
(案252)陸宅田婦,年五旬余。素宅中州,附桂為常需之品。今歲壬午,隨歸太地,吾吳潮濕不比他省,且有魚鹽之利,初見巨蟹,即買食之。食畢腹中微痛,漸漸神憊肢冷,汗多便溏,口苦而渴,一惡即溲,脈來續止不勻,舌苔色白。細審此症,法在不治,良由中氣素寒,加以蟹性鹹寒,二寒相併,格陽外越,中脘痞塞,升降失司也。危危之際,先用黃土泡湯灌之,以安胃土,一服嘔止。
後思仲景有云:乾嘔噦而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胸中懊憹者,梔子豉湯主之。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者,救逆湯主之。疏方以三湯為主:橘皮七錢、梔子五分、炒豆豉三錢、附子五分、龍骨牡蠣各三錢,加黃土以溫助脾胃。不一劑,吐瀉止,四肢溫,小便歸正,左脈漸復,惟汗尚未收,加高麗人參五分,汗止而飲食不下,口苦不寐,至夜徹熱,旬日不痊。思《內經》有云:九竅不和都屬胃病,胃不和則臥不安。
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者也。遂用金斛、麥仁、穀芽、半夏、蘭葉、茯神等通降陽明,即加飲食,因而大食病復作,用仲景梔子豉枳湯,病愈,隨加咳嗽,是邪機出外也。當宣肺以化,三劑而瘳矣。
(案253)陸永候,壬午七月。始由寒熱,繼則癉熱不寒,刻下肢寒壯熱,晡起晨涼,脘間煩悶,小溲紅赤,睡則露睛,診脈右三部濡弦,左人迎膚熱灼指,脈略帶數,舌苔黃膩。按脈憑症是暑入少陽厥陰也。《內經》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暑者,夏令之正邪也。蓋四時之序,其皆順生,惟夏之交秋則火剋金矣,雖曰有坤土以間之,然熱極忽涼火未退而金又受制,故夏日逢庚則為伏,三庚為三伏,是金畏火而漸伏也。立秋以後金氣當權,木籍子之勢,不肯受制則相哉,戰則為瘧,所謂「戰乎乾也」。
今寒來喜嘔,熱則露睛,肝膽強而有熱沖及脾胃之徵。脘痞不飢,應期必至,土主信也。為今之計,舍和解安有它法?第《內經》治瘧有當其盛時必毀,因其衰時事必大昌之訓。注者云:服藥忌在發時,宜在衰時,兵家所謂避其銳氣,擊其墜歸也。
川貝母(三錢),碧玉散(一錢),竹茹(三錢),蟬衣(七分),夏枯花(三錢),枇杷葉(三錢),桑葉(三錢),菊花(三錢),生薑衣(三分),金石斛(一錢半),野白薔薇花露(二兩),廣藿香露(一兩半)
白話文:
[卷六]
第一個病例,之前的方劑去掉一半的茯苓和橘皮,加入白米、荷蒂、石斛三味藥,各種症狀都減輕了,舌苔也漸漸布滿,之後又加入生地黃、益智仁,以滋補腎臟,十幾帖藥後,腹瀉也不再發生了。
第二個病例,陸星農殿撰夫人的案例。她操持家務,肝氣本來就旺盛,近年來患有一種病,自覺左脅有氣體氤氳,纏繞在胃脘間,有時上升到膈膜,就會感覺一股火氣直衝咽喉,接著就是咳嗽不止,痰液很難咳出,而且還帶血或有血腥臭味,脈象弦細,舌苔黃,食慾正常,這是肝火克金,金受損而發出的聲音。治療方法應該用平和的藥物來熄滅肝火,調和陽氣,滋養肺陰,辛燥的藥物不宜使用。
使用了沙參、冬瓜子、桑葉、菊花、甘草、竹茹、枇杷葉、川貝母等藥物,一劑藥見效,兩劑藥就痊癒了。
第三個病例,陸宅田婦,年約五十多歲。平時住在中原地區,經常服用桂枝。今年壬午年,回老家吳地,吳地潮濕比其他省份不同,而且盛產魚鹽,她初次見到螃蟹,就買來吃了。吃完後腹部輕微疼痛,漸漸感到疲倦、四肢冰冷、汗多、大便稀溏、口苦而渴、一感到惡心就小便,脈象時有時無,舌苔白色。仔細分析此症,不用治療也能好,因為她本身中氣虛寒,加上螃蟹性寒,寒邪相加,陽氣外洩,胃脘痞塞,升降失調。危急之際,先用黃土泡水灌服,以安撫胃土,一服藥後嘔吐停止。
後來想起仲景的醫案:乾嘔呃逆,手足厥冷者,用橘皮湯;胸中煩悶者,用梔子豉湯;嘔吐腹瀉,小便頻數者,用救逆湯。於是根據這三種湯劑的組方,處方用橘皮、梔子、炒豆豉、附子、龍骨、牡蠣,並加入黃土以溫補脾胃。一劑藥後,嘔吐腹瀉停止,四肢溫暖,小便恢復正常,左脈漸漸恢復,只是汗還沒止住,又加了高麗人參,汗止後卻食慾不振,口苦失眠,晚上還發熱,十天還沒好。想起《內經》說:九竅不通都屬於胃病,胃不和則睡不安穩。
腑是傳化糟粕而不貯藏,以通暢為作用的。於是用石斛、麥芽、穀芽、半夏、蘭葉、茯苓等藥物通降陽明經,結果飲食恢復正常後,暴飲暴食導致疾病復發,於是用了仲景的梔子豉枳湯,病就好了,之後又咳嗽,這是邪氣外出的表現。於是宣通肺氣,三劑藥就好了。
第四個病例,陸永候,壬午年七月。起初是寒熱交替,之後是癉熱不寒,時而下肢冰冷,時而發熱,下午起來的時候覺得涼,胃脘部煩悶,小便紅赤,睡覺時眼睛睜著,診脈右邊三部脈象濡弱而弦細,左邊人迎脈皮膚發熱,灼手,脈略微數,舌苔黃膩。根據脈象和症狀判斷是暑邪侵入少陽、厥陰經。《內經》說:夏天受暑邪侵害,秋天會得瘧疾。暑邪是夏天正常的邪氣。四季的順序,都是順應生長規律,只有夏天交接秋天時,火克金。雖然有坤土相間,但是熱極突然遇冷,火邪未退,金氣又受克制,所以夏至逢庚日則為伏,三庚日為三伏,這是金畏火而漸漸伏藏的緣故。立秋後金氣當令,木氣依仗子氣的力量,不肯被克制,就會相互攻伐,發作瘧疾,這就是「戰乎乾也」。
現在天氣變冷就喜嘔吐,天氣熱就眼睛睜著,肝膽強盛,有熱邪衝擊脾胃的跡象。胃脘痞塞,不想吃東西,應該按時發病,土主信也。現在的治療方法,除了調和解表,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呢?只是《內經》治療瘧疾的原則是,在疾病盛期一定要遏制,在疾病衰弱時,病情一定會好轉。注釋者說:服藥要避開發病時,應該在衰弱期服用,這就如同兵法上說的,避其銳氣,擊其衰敗之時。
處方用川貝母、碧玉散、竹茹、蟬蛻、夏枯草、枇杷葉、桑葉、菊花、生薑皮、石斛、野白薔薇花露、廣藿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