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五堂治驗錄》~ 卷六 (7)
卷六 (7)
1. 卷六
其大便時泄者,肺與大腸相表裡,亦由熱迫下泄耳。病情叵測,棘手之至,勉擬救津泄邪,邪能外達,或疹或痢或瘧則幸甚。
鮮石斛(八錢),枇杷葉(一兩),黑豆卷(五錢),忍冬藤(五錢),川貝(四錢),薄荷(七分),綠豆衣(三錢),二生稻(一兩),射干(五分),元參(四錢),嫩白薇(一錢半),鮮桑葉(五錢),蟬衣(七分),竹茹(三錢)
救津泄邪,汗出兩身,疹㾦層布,日間熱勢漸淡,夜來其熱益甚,寐醒神躁似昏,小溲雖通色赤,大便未泄,渴不引飲,微咳痰黏味,唇焦齒板黑,苔稍退,症是伏氣晚發,內陷營分,刻有外達之機,當乘其勢而達之,最為上策,第救津清營仍不可少耳。蓋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早平一日,則人少受一日之害焉。
鮮石斛(八錢),綠豆皮(三錢),射干(三分),元參(五錢),枇杷葉(一兩),大豆卷(五錢),白薇(三錢),姜衣(三分),二生稻(二兩),川貝母(三錢),鱉甲(五錢),薄荷(八分),葦根(四錢),桑葉(三錢),桑枝(五錢),蟬衣(一錢半)
氣血雙清,初進得汗,症減大半,又因不任煩熱,揭去布衣,汗即止而熱轉熾,咳嗽痰韌,復有神迷,胸煩口渴頭疼,耳邊脹痛,黑苔漸退,數脈漸平。伏邪不能外達,煉液成痰,原方參以滌痰為治,調攝得宜,庶無反復。
鮮石斛(八錢),川貝(三錢),薄荷(八分),旋覆花(二錢),牛蒡子(三錢),桑葉(三錢),竹黃(一錢半),冬瓜子(四錢),枇杷葉(一兩),元參(四錢),竹茹(三錢),二生稻(二兩)
(案246)陸芝蘭室,壬午,葫蘆涇。吐血之後,脾土必虧,足腫運遲,至晚脘滿,夜分溏泄。擬溫中和脾,宗先賢血後脾藥收功之訓,自當十分調理為囑。
伏龍肝(二兩),遠志(一錢),砂仁(二分),丹參(一錢半),五加皮(九錢),杜仲(一錢半),黨參(七分),新絳(五分),紫石英(五錢),當歸(一錢半,炒炭),茯神(三錢),甘草(三分)
諸恙悉減,去石英、遠志,加附子、生地、苡仁、冬蟲夏草。
(案247)通州人袁道士。素有鼻血,面色薄黃。壬午八月霍亂盛行,袁亦染此而吐下皆血,神倦如屍,脈微苔白。余曰:非霍亂也,乃絡傷血溢。勉擬三七、藕、茹,大劑予之,血定思食,改予薄味調養。復有陳金鈴昆仲,同時霍亂,其兄一吐即止,而其弟則吐下皆血,脘間拒按。
余以為疫也。詢之因食疫肉而起,予楂肉、神麯、降香、貫眾,大劑灌之,一劑即定。
(案248)昆邑陸裕林。年四旬余,患咳嗽見血一次,延醫療治不奏寸功。壬午九月請余診視,余曰:「此小恙也。」即書云:傷風不醒耳,輕宣肺氣即可愈矣。彼口是而腹非之,服之果效。今以其症詳明之。蓋初病咳嗽、鼻塞、畏風、頭痛,明是風邪傷肺,奈何誤認為虛,妄投補斂,病乃日甚,糾纏六載,肌不瘦削何?一非傷風失表耶?如果勞損,不應無盜汗、內熱,而肌膚不削。吳鞠通曰:咳嗽一症如不可治,則早死矣。
白話文:
[卷六]
大便頻繁且稀溏,是因為肺和大腸互為表裡,也是因為內熱迫使大便下泄。病情難以預測,非常棘手,只能盡力試圖救治津液、泄去邪氣。如果邪氣能向外發散,出現疹子、痢疾或瘧疾,那就比較幸運了。
處方一:鮮石斛(八錢)、枇杷葉(一兩)、黑豆卷(五錢)、忍冬藤(五錢)、川貝(四錢)、薄荷(七分)、綠豆衣(三錢)、二生稻(一兩)、射干(五分)、元參(四錢)、嫩白薇(一錢半)、鮮桑葉(五錢)、蟬衣(七分)、竹茹(三錢)
服用此方後,救治津液、泄去邪氣,患者出汗兩遍,疹子遍佈全身,白天症狀減輕,但晚上發熱加重,睡醒後神志煩躁,似昏似醒,小便通暢但顏色發紅,大便仍未成形,口渴但不願喝水,輕微咳嗽,痰黏稠帶異味,嘴唇乾燥,牙齒發黑,舌苔略微減少。症狀顯示伏藏之邪氣晚發,已侵入營分,有向外發散的趨勢,應該抓住這個機會讓邪氣外泄,這是最好的策略,但同時仍需救治津液、清解營分之熱。治療外感疾病如同帶兵打仗,貴在迅速,能早一天治好,就能讓病人少受一天的痛苦。
處方二:鮮石斛(八錢)、綠豆皮(三錢)、射干(三分)、元參(五錢)、枇杷葉(一兩)、大豆卷(五錢)、白薇(三錢)、姜衣(三分)、二生稻(二兩)、川貝母(三錢)、鱉甲(五錢)、薄荷(八分)、葦根(四錢)、桑葉(三錢)、桑枝(五錢)、蟬衣(一錢半)
服用此方後,氣血雙清,一開始出了汗,症狀減輕很多。但因為受不了熱,脫掉衣服後,汗就止住了,而熱卻加重了,咳嗽痰黏稠,又出現神志恍惚,胸悶煩躁,口渴頭痛,耳邊脹痛,黑苔漸退,脈象漸平。伏藏的邪氣不能外達,轉化成痰液,因此原方添加了化痰的藥物。如果調養得當,就不會反覆發作。
處方三:鮮石斛(八錢)、川貝(三錢)、薄荷(八分)、旋覆花(二錢)、牛蒡子(三錢)、桑葉(三錢)、竹黃(一錢半)、冬瓜子(四錢)、枇杷葉(一兩)、元參(四錢)、竹茹(三錢)、二生稻(二兩)
案例246:陸芝蘭女士,壬午年,在葫蘆涇。吐血後,脾土必然虧虛,足腫,行動遲緩,晚上胃脘脹滿,夜裡大便稀溏。考慮溫中和脾,遵循前輩“血後治脾”的經驗,應當仔細調理。
處方:伏龍肝(二兩)、遠志(一錢)、砂仁(二分)、丹參(一錢半)、五加皮(九錢)、杜仲(一錢半)、黨參(七分)、新絳(五分)、紫石英(五錢)、當歸(一錢半,炒炭)、茯神(三錢)、甘草(三分)
症狀減輕後,去除了紫石英、遠志,加上了附子、生地、薏苡仁、冬蟲夏草。
案例247:通州人袁道士。素有鼻血,面色蒼白黃。壬午年八月霍亂盛行,袁道士也染上霍亂,嘔吐和腹瀉都是血,神倦乏力,脈象微弱,舌苔潔白。我說:這不是霍亂,而是絡脈受損,血液外溢。於是用三七、藕節、竹茹等藥,大劑量給他服用,止血後想吃東西了,就改用清淡的食物調理。同時,還有陳金鈴兄弟二人也患霍亂,他哥哥只吐了一次就好了,而弟弟則嘔吐腹瀉都是血,胃脘部按壓疼痛。
我認為這是吃了不潔食物引起的。詢問後得知是吃了疫肉引起的,就給他服用山楂肉、神麴、降香、貫眾,大劑量灌服,一劑就見效。
案例248:昆山人陸裕林。四十多歲,一次咳嗽帶血,延請醫生治療無效。壬午年九月請我診治,我說:“這是小毛病。”就開了個方子:只是傷風感冒引起的,只要輕輕宣通肺氣就能痊癒。他嘴上說是,心裡卻不信,服藥後果然有效。現在把他的病症詳細說明一下。他最初是咳嗽、鼻塞、怕風、頭痛,顯然是風邪侵犯肺部,為什麼誤認為是虛症,亂投補益斂肺的藥物呢?病因此日益嚴重,糾纏六年,身體卻沒有消瘦,這難道不是因為傷風感冒導致表邪不透嗎?如果勞損,就不應該沒有盜汗、內熱,而身體也不消瘦。吳鞠通說:咳嗽這種病如果治不好,很快就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