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六 (6)

1. 卷六

(案239)羅少耕內,壬午,蓬萊鎮。素有痰疾,壬午秋月瘧後傷風,日晚寒熱,咳嗽氣喘,痰稠,突然胸悶神昏,默默不語,目翳而閉,面如沃丹。作痰阻氣機,肺氣不宜治,用枇、蔞、旋、芩之類,一劑吐出稠痰盆許,胸舒神清,目張翳退。停藥二日,諸症復作,診得脈形左弦右滑,頭痛無汗,詢得換衣而復,不無風邪外閉之因。

即以前方加蒡、前、半夏,汗出而神清喘定;咳復作,痰出難,用冬瓜子、紫菀、白前、杏仁、橘皮、竹茹,一劑知,二劑已。

(案240)楊,幼。初起寒熱,陡然痙厥,五六時不蘇,熱如熾炭,胸前尤甚。此所謂熱深厥亦深也。勉擬芳香以開內竅。

至寶丹(一粒,調入),連翹(一錢半),羚羊角(二錢半),青蒿(一錢半),石菖蒲(七分),桑葉(三錢),桑枝(五錢),碧玉散(三錢),竹心(廿枝),廣鬱金(一錢半),薄荷(六分),竹二青(一錢半)

(案241)周,右。病中經到,熱湊血室,神昏夜重,身熱無汗,口苦而渴,胸煩氣喘,鼻煤而扇。伏氣所致,症非輕淺。勉擬清透為治,得汗再商他法。

青蒿(三錢),鬱金(一錢半),豆卷(三錢),丹皮(一錢半),薄荷(五分),碧玉散(三錢),銀花(三錢),枇杷葉(三錢),川貝(二錢),牛蒡子(二錢),桑葉(三錢),薔薇露(一兩半)

(案242)姚裕坤子。秋季伏暑化瘧,瘧止而邪尚未清,太陰受侮,先目胞浮腫,隨增腹脹如鼓,青筋滿絆,二便漸艱,身熱少汗,白疹隱隱,左脅作痛,寒熱復來。疏方以豆卷、藿香、大腹、杏、樸、枇、枳、蒿、蔞、冬瓜、苡米、姜衣、荷梗、旋覆、川楝、碧玉、忍冬、半夏、香附、穀芽等出入為方,十劑而瘳。

(案243)陸錫,壬午七月,橫瀝橋。育陰和陽,血止咳減,飲食漸加,惟心悸頭眩耳鳴,肛瘍未斂,乃營陰不足耳。擬王宇泰法治之,難免勞怯,奈何?

棗仁(一錢半),生牡蠣(五錢),穀芽(一兩),南沙參(三錢),蓮子(一兩),地骨皮(二錢半),竹茹(三錢),夜交藤(三錢),茯神(三錢),桑白皮(一錢半),冬瓜子(四錢)

屢進王氏法,咳嗽大減,心悸稍定,乃佳兆也。再擬原方參兩儀法,去竹茹,加洋參、直地。

(案224)錢,左,三橋。吐血盈盆,交節遇勞則發,面色黃而帶青,脘痛脈細便溏。昔人血病,每以胃藥收功,茲宗其法,然難速功。

金石斛(二錢),宋半夏(一錢),苡米(四錢),黃土(一兩),山茶花(四分,炒炭),旋覆花(一錢半),茯神(三錢),絲瓜絡(三錢),生香附(七分),穀芽(七錢)

又用歸脾湯收功。

(案245)邊屏成,壬午十月初一日,蘇家。正在種年,伏氣晚發,疹出即隱,灼熱無汗,時覺肢末形寒,神迷譫語,呼之即清,胸悶氣喘,大便溏薄,舌色乾黑,由根至尖邊質紅鮮,齒枯黑,唇燥裂,口渴,脈弦細。審症情是伏氣內陷,營衛交病,胃津欲竭,太陰氣化失司。

白話文:

[卷六]

(案239)羅少耕,壬午年在蓬萊鎮患病。素來有痰疾,壬午年秋月瘧疾痊癒後又傷風,日夜寒熱,咳嗽氣喘,痰稠,突然胸悶昏迷,不說話,眼睛朦朧閉合,臉色像塗了丹砂。診斷為痰阻礙氣機,肺氣不足,用枇杷葉、蔞麻子、旋覆花、黃芩等藥物治療,一劑藥就吐出很多稠痰,胸悶舒緩,神志清醒,眼睛也清亮了。停藥兩天,症狀又復發,診脈發現左脈弦細,右脈滑數,頭痛無汗,詢問得知是換衣服後復發的,應是風邪外閉所致。

於是根據之前的處方,加入蒼耳子、白芷、半夏,患者出汗後神志清醒,氣喘平息;咳嗽再次發作,痰液不易咳出,就用冬瓜子、紫菀、白前、杏仁、橘皮、竹茹,一劑見效,兩劑痊癒。

(案240)楊姓幼童。起初寒熱,突然抽搐,五六個時辰不醒,身體發熱像火燒一樣,胸前尤甚。這是熱邪深入,導致厥症也深重的意思。於是嘗試用芳香之藥來開通內部經絡。

使用至寶丹(一粒,調服),連翹(一錢半),羚羊角(二錢半),青蒿(一錢半),石菖蒲(七分),桑葉(三錢),桑枝(五錢),碧玉散(三錢),竹心(廿枝),廣鬱金(一錢半),薄荷(六分),竹葉(一錢半)。

(案241)周姓男子。病中經期來潮,熱邪聚集在血室,神志昏迷尤其在晚上加重,身熱無汗,口苦口渴,胸悶氣喘,鼻塞不通。這是伏暑之邪所致,病情不輕。嘗試用清熱解表的方法治療,待出汗後再考慮其他療法。

使用青蒿(三錢),鬱金(一錢半),豆豉(三錢),丹皮(一錢半),薄荷(五分),碧玉散(三錢),金銀花(三錢),枇杷葉(三錢),川貝母(二錢),牛蒡子(二錢),桑葉(三錢),薔薇露(一兩半)。

(案242)姚裕坤的兒子。秋季伏暑化為瘧疾,瘧疾停止但邪氣尚未清除,太陰經受損,一開始眼睛胞瞼浮腫,接著腹部脹大如鼓,青筋暴露,大小便困難,身熱少汗,隱約出現白疹,左脅疼痛,寒熱反覆發作。用豆豉、藿香、大腹皮、杏仁、樸硝、枇杷葉、枳實、青蒿、蔞麻子、冬瓜子、薏苡仁、薑皮、荷梗、旋覆花、川楝子、碧玉散、忍冬藤、半夏、香附、穀芽等藥物加減組方,十劑藥痊癒。

(案243)陸錫,壬午年七月在橫瀝橋患病。陰陽平和,咳嗽減少,血止,飲食逐漸增加,但仍然心悸頭暈耳鳴,肛門廔管尚未癒合,這是營陰不足造成的。擬用王宇泰的方法治療,但難免體力虛弱,怎麼辦呢?

使用酸棗仁(一錢半),牡蠣(五錢),穀芽(一兩),南沙參(三錢),蓮子(一兩),地骨皮(二錢半),竹茹(三錢),夜交藤(三錢),茯神(三錢),桑白皮(一錢半),冬瓜子(四錢)。

多次使用王氏的方法,咳嗽大大減輕,心悸也略微好轉,這是好兆頭。再次使用原方,參照兩儀法,去掉竹茹,加入西洋參、生地黃。

(案244)錢姓男子,住在三橋。吐血盈盆,勞累時加重,面色黃而帶青,胃脘疼痛,脈細,大便溏瀉。古代治療血病,常用胃藥治療,這次也遵循這個方法,但見效較慢。

使用石斛(二錢),半夏(一錢),薏苡仁(四錢),黃土(一兩),山茶花(四分,炒炭),旋覆花(一錢半),茯神(三錢),絲瓜絡(三錢),香附(七分),穀芽(七錢)。

又用歸脾湯來鞏固療效。

(案245)邊屏成,壬午年十月初一日在蘇家患病。正值收穫季節,伏暑之邪晚發,疹子一出就隱沒,灼熱無汗,時感四肢末端寒冷,神志恍惚,說胡話,呼喚則清醒,胸悶氣喘,大便溏稀,舌苔乾燥發黑,舌邊鮮紅,牙齒枯黑,嘴唇乾燥裂開,口渴,脈弦細。根據症狀判斷是伏暑之邪內陷,營衛俱病,胃液將盡,太陰經氣化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