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卷六

決其為食滯中焦,中不運而痰上溢,肺氣不降,則伏暑不化也。劑以杏、枇、旋、射、六一、卷、薄、蜇、蒿、半夏等,汗出而病不增減,加菔、枳、菖、斛,一劑痰降,二劑疹布,三劑思食安寐,改予理胃疏脾而愈。

(案223)壬午八月中旬,有夏家河西沙家村平二觀,年六十一歲,入水受寒,即起形寒身熱,汗滴全無,宿疝脹大,嘔利交作。顧竹香投溫燥品,即時神狂亂語,舌白化灰。明日延余診視,狂語轉為默默,灰苔刮之有聲,呃逆連連不斷,大便自遺不知,大汗出而肢肢漸冷,胸腹熱熾,氣促喘咳,脘間拒按,脈來右大。症造極中之極,恐非人力能回。

病家哀語求救,憫而思之。立案云:此乃寒邪外包,伏暑隨發,溫燥誤服,津枯邪陷,氣機鬱結,痰阻清陽。病深勢急,重劑難商有愈之方,其惟輕展乎。方以枇、茅、旋、射、茹、貝、菖、沙、蜇、桑、蒡、蒿之類,一劑神清思食,再劑呃逆減半。復診苔色中灰有澤,身熱涼而安寐,加葦、斛、稻葉,去茅、菖,三劑愈。

(案224)陳,女,壬午五月初十,常熟。病中經來未暢,身熱旬余不解,咳嗆喘促,大便瀉泄,鼻血成流,六脈沉細,舌裂無苔,音啞不食,兩足腫痛。症雖龐雜,不出肺熱失其治節、熱迫血室二端。勉擬肅肺涼血應之。

枇杷葉(一兩),葦根(一兩),犀角(五分),川石斛(七錢),山茶花(一錢),竹茹(七錢),元參(五錢),鮮沙參(七錢),糯秧(三兩),甘草(一錢半)

(案225)範晉夫女。跌水而起寒熱,顧醫進辛溫泄表,得汗而愈。愈不十日復熱無寒,終日不解,神迷喘促,經水適來,舌苔時有時無,質色鮮紅,是伏暑也。連劑銀翹輕透,白疹始布,神識始清,改用薄味調養而愈。愈後復瘧,作復病治,果效。同時有楊松橋妹與此相仿,以法治之,漸有疹布化瘧之狀。

因食酸物斂邪,淹纏至月餘方愈。蓋伏暑症也,其邪從內而外,不可作時邪感冒治也。

(案226)陶季良,壬午九月初五,宋家涇。進甘露飲,寒熱涼,咳嗽減,口糜舌碎漸斂,垢膩黃苔亦化。昨因動怒,咳嗽復加,左關脈大,邪未化淨,復來肝逆,前方佐以疏肝。

黃芩,茵陳,枇杷葉,川石斛,碧玉散,川貝母,桑葉,葦根,旋覆花,生香附,燈心

(案227)居老虎,壬午。瘧後腹膨,溲少足腫,納食運遲,關脈弦,作脾虛積濕治,僅退足腫,再佐理氣,宜有效矣。

黨參,陳皮,藿梗,旋覆,茯苓,木香,砂仁,蘇梗,半夏,香附,佛手,荷梗,腹皮,蠶矢,灶土,蔥須,穀芽

十帖愈。

(案228)劉讓三,東張。身熱少汗,作惡微咳,口渴味甜,頭痛便結,溲赤胸悶,脈左大右濡,舌膩苔黃。暑風內襲,肺胃不降,擬清泄治。

白話文:

[卷六]

  1. 判斷是食物停滯在中焦,中焦氣機不運,痰液上溢,肺氣不能下降,所以伏暑不能消解。用杏仁、枇杷葉、旋覆花、射干、六一散、卷柏、薄荷、蜂房、茵陳蒿、半夏等藥物治療,汗出後病情沒有增減,再加入萊菔子、枳實、菖蒲、石斛,一劑藥痰液下降,二劑藥疹子出現,三劑藥病人想吃東西,睡得安穩,然後改用調理脾胃的藥物治療,病就好了。

  2. 壬午年八月下旬,夏家河西沙家村平二觀,六十一歲,下水受寒,馬上出現形寒發熱,不出汗,舊有的疝氣脹大,嘔吐腹瀉交替出現。顧竹香醫生用了溫燥的藥物,病人馬上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舌苔白轉灰。第二天請我診治,胡言亂語變成默默無語,灰色的舌苔刮掉有聲音,呃逆不斷,大小便失禁,出大汗,四肢漸漸冰冷,胸腹部熱,呼吸急促,咳嗽,胃脘部按之拒按,右側脈大。病情危重到了極點,恐怕人力難以挽回。

病人家人哀求救治,我考慮後,認為這是寒邪外襲,伏暑同時發作,誤服溫燥藥物,津液枯竭,邪氣內陷,氣機鬱結,痰阻礙清陽之氣。病情嚴重,急迫,用重劑難以奏效,只能用輕柔的藥物治療。處方用枇杷葉、茅根、旋覆花、射干、竹茹、貝母、菖蒲、沙參、蜂房、桑葉、牛蒡子、茵陳蒿等藥物,一劑藥後神志清醒,想吃東西,再服一劑藥呃逆減輕一半。再次診治,舌苔呈灰白色,潤澤,身體發熱但感覺涼爽,睡得安穩,加入蘆根、石斛、稻葉,去掉茅根、菖蒲,三劑藥後痊癒。

  1. 陳氏,女性,壬午年五月初十,常熟人。月經來潮不暢,發熱十多天不好,咳嗽、喘促,大便稀溏,鼻出血,六脈沉細,舌頭裂開,沒有舌苔,聲音嘶啞,不想吃東西,雙腳腫痛。症狀雖然複雜,但歸納起來就是肺熱失於調節,熱邪迫血室兩個方面。擬定方劑疏散肺熱,涼血。

處方:枇杷葉一兩,蘆根一兩,犀角五分,川石斛七錢,山茶花一錢,竹茹七錢,玄參五錢,鮮沙參七錢,糯稻秧三兩,甘草一錢半。

  1. 範晉夫的女兒,跌入水中後發熱,請醫生用辛溫解表藥物,出汗後病情好轉。好轉不到十天又發熱,沒有寒戰,整天發熱,神志不清,呼吸急促,月經來潮,舌苔時有時無,舌質鮮紅,這是伏暑。連續幾劑銀翹散輕輕透邪,白疹開始出現,神志開始清醒,然後改用平和的藥物調養,痊癒。痊癒後又患瘧疾,用同樣的方法治療,效果很好。同時楊松橋的妹妹病情相似,用同樣的方法治療,也出現疹子,瘧疾好轉的跡象。

因為吃了酸的東西,邪氣鬱結,一個多月才痊癒。這是伏暑,邪氣從內而外,不能按照一般的時邪感冒治療。

  1. 陶季良,壬午年九月初五,宋家涇人。服用甘露飲後,寒熱減輕,咳嗽減少,口腔潰瘍和舌頭潰爛逐漸好轉,厚膩黃色的舌苔也消失了。昨天因為動怒,咳嗽加重,左關脈大,邪氣沒有完全清除,又導致肝氣逆亂,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疏肝的藥物。

處方:黃芩,茵陳,枇杷葉,川石斛,碧玉散,川貝母,桑葉,蘆根,旋覆花,生香附,燈心草。

  1. 居老虎,壬午年。瘧疾後腹部膨脹,小便少,腳腫,食慾差,關脈弦細,按脾虛濕積治療,只是腳腫消退,再加理氣藥物,應該有效。

處方:黨參,陳皮,藿香梗,旋覆花,茯苓,木香,砂仁,蘇梗,半夏,香附,佛手,荷梗,厚樸皮,蠶砂,灶心土,蔥須,穀芽。十劑藥痊癒。

  1. 劉讓三,東張人。發熱,少汗,惡寒,輕微咳嗽,口渴,口甜,頭痛,大便乾燥,小便赤,胸悶,左側脈大,右側脈濡弱,舌苔膩黃。暑熱之邪內襲,肺胃之氣不能下降,擬定清泄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