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五堂治驗錄》~ 卷五 (8)
卷五 (8)
1. 卷五
茲擬膏方,從補胃益腎治。第虛極之體,陰陽易於畸重畸輕,故用小劑偵探,如合病機器,照方如進可也。
潞黨參(一兩半),歸身(八錢),白芍(一兩),於術(七錢),南沙參(二兩),黃耆(一兩半),甘草(三錢),石斛(一兩),茯苓(一兩半),北沙參(一兩),生地(一兩半),枸杞(八錢),東洋參(一兩),益智(三錢),蓯蓉(五錢),龍骨(七錢),西洋參(一兩),桔皮(五錢),杜仲(一兩半),牡蠣(一兩半,生)
上用河水浸,桑火熬濃,去渣,再熬至厚,用鹿角膠四錢、陳阿膠七錢收膏。每晨淡鹽湯沖服五匙。
(案197)戚茂子,庚辰,讀書港。始由耳耵腫痛,繼則灼熱無汗,刻下汗出熱熾,脈弦滑,舌紅苔薄白。此伏邪被外感引動也,清裡解表為治,非大柴胡雙解之謂,爰取微苦微辛,輕劑去實。
桑葉(四錢),夏枯花(一錢半),羚羊角(一錢半),連翹(一錢半),甘菊(四錢),枇杷葉(三錢),金銀花(一錢半),川貝(一錢半),牛蒡子(三錢),甘草梢(五分)
進表裡兩解,熱退十之八九,漸加咳嗽,是余氛未靖,前方再佐清營,希全效也。
桑葉(四錢),羚羊角(一錢),生草梢(五分),川斛(三錢),丹皮(一錢),杏仁霜(三錢),枇杷葉(三錢),穀芽(五錢),川貝(一錢半)
(案198)王大欣,庚辰。脈濡弦,苔白膩,舊有喘咳胸痹,目下脘腹攻痛,通則咳甚,金虛木實,法當培土。
上黨參(一錢半),炙甘草(五分),楝實(一錢半),橘皮(一錢),生穀芽(一兩),製半夏(二錢),茯苓(二錢),香附(三錢),砂仁末(四分)
中氣不足則地氣不升,天氣不降,天地交否,上下不通,前方添交泰法。
照方加桂枝、左金丸、旋覆花
(案199)周,右,庚辰。口甜膩糜一載,漸至納減遲運,心悸不寐,瀉泄溲少,半身不汗,日晡潮熱,脘腹火升,咽痛,舌光赤而干,脈濡弱。此脾胃太虛,濕熱積聚,不從小腸下泄而反注大腸,不治之證也。勉用東垣、仲陽法應之。
川連,藿香,草梢,生穀芽,防風,梔仁,燈心,金石斛
仲夏果歿。
(案200)姜芝泉,庚辰,南碼頭。每交夏令必形瘦喘咳,痰多納減,心悸神疲,大便堅澀,苔色膩黃,豈非火旺而煉液成痰之明證乎?昔以疏脾降胃收功,今佐清上,以保柔金,金清則肺無畏火之炎,且有生水之能也。
金石斛(三錢),杏仁(五錢),製半夏(三錢),葦根(四錢),江枳殼(五分),苡仁(五錢),旋覆花(三錢),穀芽(一兩),冬瓜子(五錢),蘭葉(二錢),枇杷葉(四錢)
交夏必氣喘涎嗽,形瘦目黃,納減無味,是濕熱內盛,令火助之,火復生濕,濕得火則煉液成痰,故右脈獨弦,病居肺胃二經,治當肅化。蓋金為義,賴寒以制其剛,土為信,喜涼以潤土之精神也。
白話文:
[卷五]
這裡擬定膏方,從滋補脾胃、益腎來治療。因為患者身體極度虛弱,陰陽容易失衡,所以用小劑量試探,如同調整機器一般,按方劑服用即可。
藥方:潞黨參(一兩半)、生地黃(八錢)、白芍藥(一兩)、蒼朮(七錢)、南沙參(二兩)、黃耆(一兩半)、甘草(三錢)、石斛(一兩)、茯苓(一兩半)、北沙參(一兩)、生地黃(一兩半)、枸杞子(八錢)、人參(一兩)、益智仁(三錢)、肉蓯蓉(五錢)、龍骨(七錢)、西洋參(一兩)、陳皮(五錢)、杜仲(一兩半)、牡蠣(一兩半,生)
以上藥材用河水浸泡,桑柴慢火熬煮濃縮,去除藥渣,再熬煮至濃稠,加入鹿角膠四錢、阿膠七錢收膏。每天早晨用淡鹽湯沖服五匙。
(病例197)戚茂子,庚辰年,讀書港。起初是耳垢腫痛,接著出現灼熱無汗,之後汗出熱盛,脈象弦滑,舌頭紅,苔薄白。這是伏藏的邪氣被外感引動,應該清裡解表治療,不是大柴胡湯那樣的重劑,於是選用微苦微辛,劑量輕的藥物來瀉實。
藥方:桑葉(四錢)、夏枯草(一錢半)、羚羊角(一錢半)、連翹(一錢半)、甘菊(四錢)、枇杷葉(三錢)、金銀花(一錢半)、川貝母(一錢半)、牛蒡子(三錢)、炙甘草梢(五分)
服用此方後表裡兩解,熱退了八九成,漸漸出現咳嗽,這是餘邪未清,前方再加清營藥物,希望能完全痊癒。
藥方:桑葉(四錢)、羚羊角(一錢)、炙甘草梢(五分)、川貝母(三錢)、丹皮(一錢)、杏仁霜(三錢)、枇杷葉(三錢)、穀芽(五錢)、川貝母(一錢半)
(病例198)王大欣,庚辰年。脈象濡弦,舌苔白膩,舊有喘咳胸痹,眼下脘腹疼痛,活動則咳嗽加重,這是金虛木實,應該培土治療。
藥方:黨參(一錢半)、炙甘草(五分)、楝實(一錢半)、陳皮(一錢)、生穀芽(一兩)、制半夏(二錢)、茯苓(二錢)、香附(三錢)、砂仁末(四分)
因為中氣不足,導致地氣不升,天氣不降,天地之氣不能交合,上下不通,所以前方再加調和陰陽的藥物。
加藥:桂枝、左金丸、旋覆花
(病例199)周某,庚辰年。口甜膩粘,持續一年,漸漸出現食慾減退、消化不良、心悸失眠、大便稀溏、小便減少、半身不汗、午後潮熱、脘腹火熱、咽喉疼痛,舌頭光紅乾燥,脈象濡弱。這是脾胃太虛,濕熱積聚,濕熱不能從小腸排出反而逆流入大腸,這是難治的病症,勉力採用李東垣、張仲景的方法治療。
藥方:川連翹、藿香、炙甘草梢、生穀芽、防風、梔子、燈芯草、金石斛
仲夏時節,病人去世。
(病例200)姜芝泉,庚辰年,南碼頭。每年夏季都會出現消瘦、喘咳、痰多、食慾減退、心悸乏力、大便秘結、舌苔膩黃,這難道不是火旺而煉液成痰的明顯證據嗎?以前用疏理脾胃、降逆的方法收到了效果,現在再加清上焦的藥物,以滋補肺金,肺金清肅則肺部就不會害怕火的灼熱,而且還能產生津液。
藥方:金石斛(三錢)、杏仁(五錢)、制半夏(三錢)、蘆根(四錢)、枳殼(五分)、薏苡仁(五錢)、旋覆花(三錢)、穀芽(一兩)、冬瓜子(五錢)、蘭草葉(二錢)、枇杷葉(四錢)
每年夏季都會出現氣喘、咳嗽、痰多、消瘦、目黃、食慾減退、味覺喪失,這是濕熱內盛,火邪助長濕邪,火又生濕,濕邪得火則煉液成痰,所以右脈獨弦,病在肺胃二經,治療應該肅降化痰。因為金主肅降,需寒涼之品以制其剛,土主信,喜涼以潤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