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五堂治驗錄》~ 卷五 (5)
卷五 (5)
1. 卷五
失血後調理,擬用歸脾湯加味熬膏日服,使周身之氣咸歸於脾,脾氣得旺,血有所生,氣血充足,何憂腰痠、經斷、膚黃、泄瀉之不已哉?
黨參(三兩),廣木香(七錢),生地(三兩),杜仲炭(四兩),黃耆(二兩),南茯神(四兩),益智(七錢),紫石英(三兩),於術(一兩),遠志肉(六錢),杞子(一兩半),新會皮(八錢),歸身(一兩半),炒棗仁(一兩半),白芍(一兩半),灶心土(四兩),炙草(一兩),龍眼肉(二兩),楝實(五錢),生香附(三兩),丹參(一兩半),大紅棗(三兩),冬蟲夏草(五錢)
上藥河水浸,文火熬濃,去渣,用飴糖三兩收膏,每日米飲沖服五匙。
(案184)何新和,癸未八月初七日,櫥頭涇。濕寒著里,寒熱經久不止,舌白脈緩。治從溫攻。
豆卷(三錢),製半夏(一錢半),藿香(一錢半),苡米(四錢),香茹(四分),威靈仙(四分),桑枝(五錢),桑葉(三錢),杏仁(十五粒),厚朴(四分),大腹皮(一錢半),青蒿(一錢半)
(案185)張松年,癸未十月,河川橋。膏粱口甜溺赤,是肥美所發濕熱蘊結也,用《內經》蘭草湯增味。
草蘭葉,佩蘭葉,枇杷葉,金斛
前用蘭草湯加味,小溲清長,口不甜膩,脈形右關濡大,濡為濕阻,大為熱蘊,則脾胃之濕熱尚未廓清也,仍主原意。前方加白螺螄殼、茯神、蓮子、茵陳。
(案186)蔣國珍,癸未,斷葭浜。身熱時盛時衰,胸脘痞悶,白㾦隱約,脈細苔黃,濕熱久羈,理宜清化。
桑葉,枇杷葉,川貝母,忍冬藤,豆卷,雞蘇散,茵陳蒿,鮮金斛,葦根,黃芩
腹脹如鼓。
穀芽(一兩),焦苡仁(七錢),桂枝(二分),淮牛膝(一錢半),陳皮(一錢),大腹皮(二錢),於術(一錢),晚蠶砂(五錢),木香(一錢),漢防己(一錢半),澤瀉(一錢半)
五帖愈。
(案187)範心順,甲申正月,東泥涇。寒戰後灼熱不解,頭疼咳嗽,痰帶血絲,舌苔薄白。風邪引動伏氣,清泄為治。
桑葉(三錢),牛蒡子(三錢),豆豉(三錢),薄荷(五分),連翹(一錢半),川貝母(一錢半),山梔(五分),竹茹(一錢半),菊花(三錢),枇杷葉(四錢)
(案188)顧掌衡,癸未十一月,西門外。寒熱時形,腹膨,肢面皆腫,納食難化,小溲漸少,脈軟弦,苔白膩。伏邪久羈,脾虛濕聚,治以泄表建中。
藿香(二錢),青蒿(一錢半),大腹皮(二錢),枳殼(七分),豆卷(四錢),苡米(五錢),川楝子(一錢半),於術(七分),桂枝(二分),姜衣(四分),陳吳萸(一分),香附(三錢)
寒熱既止,腫仍不減,畏寒異常。
白話文:
[卷五]
失血後的調理,打算用歸脾湯加味熬成膏劑每日服用,讓全身的氣都歸順於脾臟,脾氣旺盛了,血液就能自然生成,氣血充足了,腰痠、月經停止、皮膚發黃、腹瀉這些症狀自然就不會持續了。
藥方:黨參三兩、廣木香七錢、生地三兩、杜仲炭四兩、黃耆二兩、南茯神四兩、益智七錢、紫石英三兩、於術一兩、遠志肉六錢、杞子一兩半、新會皮八錢、歸身一兩半、炒棗仁一兩半、白芍一兩半、灶心土四兩、炙甘草一兩、龍眼肉二兩、楝實五錢、生香附三兩、丹參一兩半、大紅棗三兩、冬蟲夏草五錢。
將以上藥材用河水浸泡,小火熬製濃稠,濾去藥渣,加入飴糖三兩收膏,每日用米湯沖服五匙。
病例184:何新和,癸未年八月初七日,櫥頭涇。症狀:濕寒侵入體內,寒熱交替持續很久,舌苔白,脈象緩慢。治療方法:溫和攻邪。
藥方:豆豉三錢、製半夏一錢半、藿香一錢半、苡米四錢、香菇四分、威靈仙四分、桑枝五錢、桑葉三錢、杏仁十五粒、厚朴四分、大腹皮一錢半、青蒿一錢半。
病例185:張松年,癸未年十月,河川橋。症狀:飲食過於肥甘,口甜尿赤,這是肥甘厚味導致濕熱鬱結。治療方法:使用《內經》蘭草湯加味。
藥方:蘭草葉、佩蘭葉、枇杷葉、石斛。
原用蘭草湯加味後,尿液清長,口不甜膩,但脈象右關脈濡大(濡為濕阻,大為熱蘊),說明脾胃的濕熱還沒有完全清除,仍需繼續按照原來的思路治療。在原方基礎上添加白螺螄殼、茯神、蓮子、茵陳。
病例186:蔣國珍,癸未年,斷葭浜。症狀:發熱時輕時重,胸脘痞悶,隱約有白苔,脈象細弱,舌苔黃,濕熱久留體內,治療應以清熱利濕為主。
藥方:桑葉、枇杷葉、川貝母、忍冬藤、豆豉、雞蘇散、茵陳蒿、鮮石斛、葦根、黃芩。
症狀:腹部脹大如鼓。
藥方:穀芽一兩、焦苡仁七錢、桂枝二分、淮牛膝一錢半、陳皮一錢、大腹皮二錢、於術一錢、晚蠶砂五錢、木香一錢、漢防己一錢半、澤瀉一錢半。
五帖藥痊癒。
病例187:範心順,甲申年正月,東泥涇。症狀:寒戰後持續灼熱,頭痛咳嗽,痰中帶血絲,舌苔薄白。病因:風邪引起伏邪,治療方法:清泄。
藥方:桑葉三錢、牛蒡子三錢、豆豉三錢、薄荷五分、連翹一錢半、川貝母一錢半、山梔五分、竹茹一錢半、菊花三錢、枇杷葉四錢。
病例188:顧掌衡,癸未年十一月,西門外。症狀:寒熱交替,腹部膨脹,四肢面部浮腫,消化不良,尿量減少,脈象軟而弦,舌苔白膩。病因:伏邪久留,脾虛濕盛,治療方法:疏通表邪,調理脾胃。
藥方:藿香二錢、青蒿一錢半、大腹皮二錢、枳殼七分、豆豉四錢、苡米五錢、川楝子一錢半、於術七分、桂枝二分、薑皮四分、吳茱萸一分、香附三錢。
寒熱症狀已止,但腫脹仍未消退,而且怕冷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