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卷五

一劑便通,再劑汗出,知飢思食,熱退脹消,惟苔仍干灰,是胃津不足也,去薄、枳,加鮮石斛五錢。

(案179)陸雲標子,年二十許,癸未,南碼頭。八月中旬患瘧,早截瘧止則左脅結癖。至冬令,漸脹至脘,納食少,面色青,即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搜絡品,並晚服《金匱》鱉甲煎丸七粒,外以狗皮膏貼之。服丸六百粒而癖盡矣。

(案180)陸宅田媽,癸未。本籍四川,年近五十。上年因食蟹而起霍亂甚篤,余為治愈。今年七月初,因吃瓜又起泄瀉無度,漏出不知,肢冷而飲水停膈,懊惱不堪,以致涓滴不敢飲。劑以溫建中陽,如苓、附、陳、香之屬,連投四劑,漏出自知,泄亦減半,稍能進食,即佐扶脾,泄止而又加寒熱類瘧,重衣疊被,總言畏寒,吐利又作。余予以清解疏中未見效象。

朱道三用連理法,泄止而二便不行,嘔吐益甚,尺脈已無,汗多不寐,口雖干而不飲,苔色薄白,寒熱日作,按脘硬滿。瘧門、嘔門套方無效,用攻補互施法而二便均勻。延至八月上旬,人日委頓。服白朮、人參,腹中安適,瘧來似輕,用高麗參合白朮,二帖瘧止。止後虛火上升,牙齦痛脹,用保元湯而康健。

古人云:久瘧元虛,得補可止。不欺我也。

(案181)張苕,五月十一日。咳嗽半月,又增寒從背起,身熱汗出而解,頭痛肢酸,脘痞拒按,神倦喜睡,小溲熱赤,脈弦而硬,舌苔膩黃,喜飲。濕痰素盛,夾暑為患,兼顧治之,望不加劇。

前胡(一錢半),碧玉散(一錢半),豆豉(三錢),製半夏(三錢),蘇葉(一錢半),薄荷葉(三分),桑枝(四錢),桑葉(三錢),炒蔞皮(一錢半),杏仁(三錢),威靈仙(七分),竹茹(二錢),焦穀芽(五錢)

(案182)朱,左,癸未九月晦,白窯頭。切脈左部細微,尺中尤甚,右寸浮滑,尺部微弦。日晡身熱,天明汗出,午前形寒,小溲不禁而赤,間有莖痛,形瘦納少,頭暈時痛。此由病久陰虧,日晡之熱乃陰虛非濕熱,證之小溲、左脈固屬無疑,但右寸之浮滑,或是餘邪之戀肺;舌苔之糙厚,是正虛之不化,故溲便為變。《內經》謂之「中虛」也。

用景岳何人追瘧意。

潞黨參,杜仲,細生地,龜甲,制首烏,桑枝葉,穀芽,蟬衣,淨歸身,橘皮,白茯神

三劑愈。

(案183)陸芝蘭室,壬午十一月二十四日,葫蘆涇。嘔血盈碗,膚黃足腫,耳鳴眩暈,目暗無光。刻下血雖止而脘間仍有上衝泛惡,此原虛而肝逆不和也。擬調肝和胃治之,血不上昌則妥。

赤芍(一錢半),炙甘草(二分),降香汁(五分),苡仁(三錢),杞子(三錢),金石斛(一錢半),全丹參(三錢),竹青(一錢半),菊花(三錢),代赭石(三錢),淮牛膝(六分),藕汁(五匙)

白話文:

[卷五]

一劑藥下去就通暢了,再服一劑就開始出汗,恢復了飢餓感想吃東西,發熱退了,脹氣也消了,但是舌苔還是乾枯灰白,這是胃津不足造成的,所以把川貝母和枳實去掉,加五錢鮮石斛。

(病例179)陸雲標之子,二十多歲,癸未年,住在南碼頭。八月下旬患瘧疾,瘧疾好轉後左側脅肋處就長了癖塊。到了冬天,腹部漸漸脹大,食慾減少,面色青白,於是就用香砂六君子湯加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晚上再服用《金匱要略》中的鱉甲煎丸七粒,外部貼上狗皮膏。服用六百粒鱉甲煎丸後,癖塊才消失。

(病例180)陸宅田的母親,癸未年。四川人,將近五十歲。去年因為吃螃蟹而患上霍亂,病情很嚴重,我把她治好了。今年七月初,因為吃瓜又得了嚴重的腹瀉,拉肚子不止,渾身冰冷,喝水也停留在膈肌處,非常痛苦,以至於一點水也不敢喝。我用溫補脾陽的藥物,例如茯苓、附子、陳皮、砂仁等,連續服用四劑後,腹瀉有所自控,大便次數也減少了一半,稍微能吃點東西了,於是就輔助補益脾胃。腹瀉停止後,又出現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的症狀,穿著厚厚的衣服蓋著被子,總說畏寒,嘔吐腹瀉又開始了。我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但沒有看到療效。

朱道三用連理法治療,腹瀉停止了,但大小便都不通暢,嘔吐更加嚴重,寸脈已經摸不到了,出汗多睡不好覺,雖然口渴但卻不願喝水,舌苔薄白,寒熱每天發作,按壓腹部硬滿。瘧疾的治療方法和嘔吐的治療方法都無效,於是用了攻補兼施的方法,使大小便恢復正常。一直到八月上旬,病人日漸虛弱。服用白朮、人參後,腹部感覺舒服了,瘧疾發作也輕了一些,用高麗參配合白朮,兩帖藥後瘧疾就停止了。瘧疾停止後,虛火上升,牙齦腫痛,服用保元湯後就康復了。

古人說:久患瘧疾會導致元氣虛弱,及時補益就能治癒。這句話一點也不錯。

(病例181)張苕,五月十一日。咳嗽半個月,又出現從背部開始的寒戰,身體發熱,出汗後症狀減輕,頭痛、四肢酸痛、腹部痞滿拒按、精神倦怠嗜睡、小便熱赤、脈弦而硬、舌苔膩黃、喜歡喝水。這是濕痰積聚,又兼夾暑熱而發病,需要兼顧治療,希望能避免病情加重。

處方:前胡(一錢半)、碧玉散(一錢半)、豆豉(三錢)、制半夏(三錢)、蘇葉(一錢半)、薄荷葉(三分)、桑枝(四錢)、桑葉(三錢)、炒蔞仁皮(一錢半)、杏仁(三錢)、威靈仙(七分)、竹茹(二錢)、焦穀芽(五錢)

(病例182)朱某,左側,癸未年九月最後一天,住在白窯頭。切脈左部脈象細微,尺脈尤其明顯,右寸脈浮滑,尺脈微弦。下午身體發熱,天亮時出汗,上午畏寒,小便不禁而且顏色赤紅,有時還伴有陰莖疼痛,身體消瘦,食慾減少,頭暈時而疼痛。這是因為疾病時間長久導致陰虛,下午發熱是陰虛造成的,不是濕熱,從小便、左脈可以證明,但是右寸脈浮滑,可能是餘邪留戀肺部;舌苔粗厚,是正氣虛弱不能化解的表現,所以小便失禁。 《內經》稱之為「中虛」。

採用景岳《醫案》中治療瘧疾的思路。

處方:潞黨參、杜仲、生地黃、龜板、制何首烏、桑枝葉、穀芽、蟬蛻、熟地黃、橘皮、白茯神

三劑藥就痊癒了。

(病例183)陸芝蘭的妻子,壬午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住在葫蘆涇。嘔血一碗,皮膚發黃,足部腫脹,耳鳴頭暈,眼睛昏暗無神。雖然現在出血停止了,但腹部仍然有向上衝的感覺和噁心,這是由於體虛,肝氣逆亂不和造成的。打算調理肝臟和胃氣,只要出血不再反復就沒問題了。

處方:赤芍藥(一錢半)、炙甘草(二分)、降香(五分)、薏苡仁(三錢)、枸杞子(三錢)、金石斛(一錢半)、全丹參(三錢)、竹葉(一錢半)、菊花(三錢)、代赭石(三錢)、淮牛膝(六分)、藕汁(五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