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卷五

(案174)庽東張斌文。年將近六,足膝不便,湯偏禹跳,籍以為常。亦人年五十氣陰自半,起居衰矣之一徵也。癸未七月間,有應醫一見,獻技云:此病尚有可愈之理。斌翁惑之,悉聽其指揮,內服溫燥,外施燒針。三次後覺足膝中痠軟異常,偶爾起立,突然倒僕,遺尿舌蹇,痰潮肢痙,扶起按蹈,吐痰少許,神識稍蘇。診脈弦滑,是內風夾熱痰上逆,艾灸更助其熱,熱盛化風,風動痰升,而成類中也。

遂以桑、羚、絲、竹、竹黃、天蟲、旋、貝之類為方,連服四劑,神清痰降,尿遺不知,加蓯、英、牡、桃,再服六劑,可策杖而行矣。

其室亦初秋下痢,綿綿腹痛,脈細苔白,諸治罔效。太城張杏溪作氣虛下降,肝脾不和治。證日以革,漸致粒米不食,口淡吐水,痛勢益甚,利下益頻,其色或淡或紅,勉用秦氏養胃佐以化毒,痢減納加,又因勞因食致成臌樣,腹仍作痛,大投檀香砂仁附子梗米湯,十餘帖而差。

其媳仲夏起,咳吐血溢,女科李醫作倒經治,其血時止時來。余診脈無病,恐是孕也。斷令勿藥,甲申三月果產一女。

(案175)癸未冬季,蘇羅村姜姓女,年方二十。初覺頭痛如劈,尚能行動,數日後,陡然寒戰,微有身熱,神昏無汗,目直口噤,四肢耳鼻皆冷,脈細,便艱。啟齒視舌卷而且燥,決其是內風引入外風。王晉三所云「肝虛魂升於巔」之證也。

鉤藤、天蟲(各五錢),蠍尾、羚角(各一錢),龍齒(三錢),牡蠣(四錢),桂枝(五分),天麻(一錢半),甘草(三分),桑枝(一兩),桑葉(三錢)

一劑身溫,二劑霍然。

(案176)顧國棟,癸未九月。夏月乘冷睡著,足上失去衣被,數日後漸覺伸曲不便,上引及腰,痛甚則但能屈而不能伸,夜分益甚,脈緊苔黃,作風寒外客,治用《千金》大豆紫陽湯加味,三帖即痊。

(案177)陸茂春,癸未十一月初五,草菴港。白濁莖痛復發,腰痛肢軟,脈弦苔白。濕邪下注,正虛不固,先予分清。

車前子(三錢),生草梢(三分),蠶砂(三錢),穀芽(一兩),生苡米(三錢),牛膝炭(七分),杜仲(一錢半),五加皮(三錢),川萆薢(一錢半),川石斛(二錢),荷葉(一角)

濁減七八,仍主原法,加生桑螵蛸五隻即愈。

(案178)包虎內。被竊抑鬱,二便皆秘已旬余矣。少腹䐜脹,身熱少汗,口渴不食,舌白中灰且燥,脈弦數,此即《內經》所謂「木斂病」也,乃肝木因郁不能疏泄之故。一醫猶以石決、羚羊、芩、地等寒涼抑肝平肝為治,豈不謬哉。勉用疏達之品應之。

生香附(三錢),陳阿膠(一錢半),青蒿(一錢半),枳實(五分),川楝子(二錢),碧玉散(一錢半),桑葉(三錢),紫菀(二錢),薄荷梗(三分),鮮荷梗(二尺),稻葉(一兩),燈心(四分)

白話文:

[卷五]

(案174)張斌,將近六十歲,膝蓋以下行動不便,時常跛腳,已經持續很久了。這也是人到五十歲,氣血陰陽衰退,起居衰弱的徵兆之一。癸未年七月,一位醫生應邀前來,聲稱此病可治。張斌相信了他,完全遵照醫囑,內服溫燥藥物,外用燒針療法。三次治療後,感覺膝蓋以下痠軟異常,偶爾站立,突然倒地,尿失禁,舌頭僵硬,痰多肢體抽搐,扶起後按壓,吐出少量痰液,意識略微恢復。診脈弦滑,這是內風夾雜熱邪,痰液上逆,艾灸反而加重了體內的熱邪,熱邪盛則化為風邪,風邪動則痰液上升,病情加劇。

於是,用桑葉、羚羊角、絲瓜絡、竹瀝、竹黃、僵蠶、旋覆花、貝母等藥物組方,連服四劑,神清氣爽,痰液減少,尿失禁的情況也消失了。之後又加了肉蓯蓉、益智仁、牡蛎、桃仁,再服六劑,就能拄著拐杖行走了。

張斌的妻子在初秋時節得了痢疾,腹痛不止,脈細苔白,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太城張杏溪認為是氣虛下陷,肝脾不和所致。病情一天天加重,逐漸發展到粒米不進,口淡嘔吐清水,疼痛加劇,腹瀉次數增多,大便顏色時而淡時而紅。勉強用秦氏養胃方加化毒藥物治療,痢疾減輕,食慾增加。又因勞累飲食不節導致腹脹,腹部仍然疼痛,大量服用檀香、砂仁、附子、梗米湯,十幾劑藥後病情好轉。

張斌的媳婦在仲夏時節開始咳嗽,並吐血,一位女科醫生李某診斷為倒經,出血時有時無。我診脈後發現並無疾病,懷疑是懷孕了。於是囑咐她不要服藥,到甲申年三月果然生下了一個女兒。

(案175)癸未年冬天,蘇羅村姜姓女子,二十歲。開始感覺頭痛如裂,還能活動,幾天後,突然寒戰,略微發熱,神志不清,無汗,眼睛直視,口緊閉,四肢、耳朵、鼻子都冰冷,脈細,大便困難。張開嘴巴觀察舌頭,舌頭捲曲乾燥,判斷是內風引發外風。正如王晉三所說「肝虛魂升於巔」的症狀。

用鉤藤、僵蠶(各五錢)、全蠍、羚羊角(各一錢)、龍齒(三錢)、牡蠣(四錢)、桂枝(五分)、天麻(一錢半)、甘草(三分)、桑枝(一兩)、桑葉(三錢)組方。

一劑藥後體溫恢復正常,二劑藥後病就好了。

(案176)顧國棟,癸未年九月。夏天睡覺時受涼,腳上沒有蓋被子,幾天後漸漸感覺屈伸不便,疼痛向上蔓延到腰部,疼痛劇烈時只能彎腰不能伸直,夜間疼痛加劇,脈緊苔黃,診斷為風寒外邪入侵,用《千金方》大豆紫陽湯加味,三劑藥就好了。

(案177)陸茂春,癸未年十一月初五,草菴港。白濁伴隨尿道疼痛復發,腰痛肢體乏力,脈弦苔白。濕邪下注,正氣虛弱,先用利水清熱的藥物。

用車前子(三錢)、生草梢(三分)、蠶砂(三錢)、麥芽(一兩)、生苡米(三錢)、牛膝炭(七分)、杜仲(一錢半)、五加皮(三錢)、川萆薢(一錢半)、川石斛(二錢)、荷葉(一角)組方。

白濁減少七到八成,繼續使用原方,並加入生桑螵蛸五隻,病就好了。

(案178)包虎內。因財物被盜而鬱鬱寡歡,大小便祕結已十多天了。少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但汗少,口渴不想吃東西,舌苔白中夾雜灰色且乾燥,脈弦數,這是《內經》所說的「木斂病」,是肝氣鬱結不能疏泄所致。一位醫生卻用石決明、羚羊角、黃芩、生地等寒涼藥物來抑制肝氣,豈不是錯了嗎?我用疏肝解鬱的藥物進行治療。

用生香附(三錢)、阿膠(一錢半)、青蒿(一錢半)、枳實(五分)、川楝子(二錢)、碧玉散(一錢半)、桑葉(三錢)、紫菀(二錢)、薄荷梗(三分)、鮮荷梗(二尺)、稻葉(一兩)、燈心草(四分)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