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卷五

鮮石斛,老桑葉,薄荷葉,甘草,淡豆豉,牛蒡子,扁豆衣,鮮生地,白菊花,枇杷葉

各恙遞減,加生穀芽。

(案169)莊成齋母,年七十三歲。癸未初春起癖塊脹大,時有陣咳,微寒身熱,糾纏旬日,其病漸甚,納食漸少,神疲不寐。新正初八,診脈五十至而一代,或三十至而一代,切之因於氣鬱,不以為意,投以疏風和肝,咳嗽漸重,寒熱模糊,脈形益代,神氣奄奄,舌色似糙,遠視青晦。

因立案云:初病感風,太陰不肅,時值初氣木旺乘土,疏風和木,風雖散而肝不和,且年越古稀,里真太弱,深慮正竭致變,乃以石斛、穀芽、茯神、竹茹、冬瓜子、旋覆花、芍藥、貝母、蓮子、橘紅為劑。二帖即愈。

(案170)範三,王家石橋。初病似感非感,楊醫進藥,通宵不寐,隨即神狂妄語,僕而欲起,顴紅足冷,兩目直視,喘咳痰聲。診脈細,舌苔薄黃。平日喜醉多怒,怒傷肝,肝為風木之臟,將息失宜,風陽焮僭莫制。今春雷早發聲,雷動而龍隨,龍見而痰湧,非平常小恙也。勉擬潛陽熄風。

石決明(七錢),辰茯神(四錢),桑枝(七錢),桑葉(三錢),菊花(五錢),青龍齒(五錢),生香附(七分,磨沖),川貝(四錢),左牡蠣(七錢),天竺黃(二錢),夜交藤(五錢)

一劑定。

(案171)陳香圃子,癸未,蓬閬鎮。寒熱已久,有汗日作,又感風溫,加咳嗽頭痛,進辛平以泄膽肺之邪,白疹隨汗出入,身熱反熾,大便黑,小溲黃,舌仍紅赤,黃苔稍厚,齒枯如石結瓣,紫色。陰液幾竭,溫邪尚熾。

桑葉(三錢),豆卷(三錢),鮮生地(七錢),川貝(一半錢),知母(一錢半),銀花(一錢半),杏仁(三錢),滑石(一錢),甘草(四分),葦根(七錢),枇杷葉(四錢)

服後熱稍淡,齒轉潤,鼻衄痰血,熱隨血解,可冀轉安。即以原意去豆卷五分,加元參、細生地、青蔗汁,不十劑而安穀矣。

(案172)蔭巷門陸春萍。前年患春溫症,肺之化源欲絕,余投清救肺津,宣泄溫邪之品即效。癸未初夏又患熱病,喘咳痰紅,神昏時厥,口渴不食,脈來洪數。用清透品,汗出熱不肯涼,舌赤苔黃,改以氣血雙清而愈。愈後食物不慎致復病,形勢可危,自問無生理矣。即照仲聖法加養胃而轉危為安。

(案173)包家村毛姓婦人。癸未仲夏起下痢赤白,脘痛,痛極則厥,脈形濡弦,苔色嫩黃,嘔惡時作。時邪內犯,肝胃不和,治用白頭翁湯加味。嘔惡益甚,沫中夾血,再加左金丸,則脘腹之痛大作,神昏時厥,痢下無度,其色粉紅,身反微熱,嘔惡無休。余議曰:肝胃之不和,病情無遁形矣。

而得藥反劇,故何在耶?諒由肝鬱,將軍怒則剋土,胃為倉廩,寒則不藏。遂以桂、芍、潞、甘、遠志、薑炭、桔皮、壁土、茯苓等為劑。一劑知,二劑已。甚矣哉!識病之難也。

白話文:

[卷五]

案例一:莊成齋的母親,七十三歲,癸未年初春開始出現腹部腫塊脹大,偶爾陣發性咳嗽,輕微發冷發熱,持續十多天,病情加重,食慾減退,精神疲倦,失眠。正月初八診脈,脈搏時而五十次一息,時而三十次一息,診斷為氣鬱,不以為意,使用了疏風和肝的藥方,結果咳嗽加重,寒熱不明顯,脈象更加異常,精神萎靡,舌苔粗糙,舌色暗淡發青。

於是重新制定治療方案:初病是感受風寒,太陰經氣不足,正值春季木氣旺盛克制土氣,之前的疏風和肝之法,雖然風邪散了,但肝氣仍然不調,而且年事已高,正氣虛弱,擔心正氣耗竭導致病情變化,因此使用了石斛、穀芽、茯神、竹茹、冬瓜子、旋覆花、芍藥、貝母、蓮子、橘紅組成的藥方。兩劑藥就痊癒了。

案例二:範三,住王家石橋。初期病情似感非感,經楊醫生用藥後,整夜失眠,隨即精神錯亂,胡言亂語,想起身卻站不起來,面頰紅赤,腳冷,兩眼直視,喘咳痰多。診脈細弱,舌苔薄黃。平時嗜酒易怒,怒傷肝臟,肝臟屬風木,生活起居不規律,風陽亢盛難以控制。今年春天雷聲早發,雷動則龍行,龍行則痰湧,這不是普通的病症。於是擬定潛陽熄風的治療方案:

使用了石決明、辰砂茯神、桑枝、桑葉、菊花、青龍齒、生香附、川貝、牡蠣、天竺黃、夜交藤等藥材。一劑藥就見效了。

案例三:陳香圃的兒子,癸未年,住在蓬閬鎮。長期寒熱交替,出汗,又感受風溫,伴隨咳嗽頭痛,使用了辛溫解表藥泄膽肺之邪,結果白疹隨汗出沒,發熱加重,大便黑,小便黃,舌頭仍然紅赤,黃苔稍厚,牙齒乾枯如石,呈紫色。陰液幾乎耗盡,溫邪仍然熾盛。

使用了桑葉、豆卷、鮮生地、川貝、知母、銀花、杏仁、滑石、甘草、葦根、枇杷葉等藥材。服藥後發熱減輕,牙齒轉潤,出現鼻衄和痰中帶血,熱邪隨血排出,病情好轉。接著去除了豆卷一部分,加入元參、生地、甘蔗汁,不到十劑藥就痊癒了。

案例四:蔭巷門的陸春萍。前年患春溫病,肺氣將絕,我用清熱瀉火、救肺津、宣泄溫邪的藥物,很快見效。癸未年初夏再次患熱病,喘咳痰中帶血,神志昏迷,時而厥逆,口渴,不食,脈象洪數有力。使用了清熱透邪的藥物,汗出熱退但體溫仍不下降,舌紅苔黃,改用益氣養陰的藥物才痊癒。痊癒後因飲食不慎又復發,情況危急,她自己也感到生命垂危。我根據仲景的治療方法,加入養胃的藥物,轉危為安。

案例五:包家村毛姓婦女。癸未仲夏開始出現赤白痢疾,脘腹疼痛,疼痛劇烈時出現厥逆,脈象濡弱而弦,苔色嫩黃,偶爾嘔吐。邪氣入侵,肝胃不和,使用了白頭翁湯加味治療。結果嘔吐加重,嘔吐物中夾雜血液,我又加了左金丸,結果脘腹疼痛加劇,神志昏迷,時而厥逆,痢疾不止,大便顏色粉紅,身體微微發熱,嘔吐不止。我認為:肝胃不和是主要病機。

用藥後病情反而加重,這是為什麼呢?我想是因為肝鬱,肝氣旺盛則克制脾土,胃是儲存食物的器官,受寒則不能正常運化。因此,我使用了桂枝、芍藥、潞黨參、甘草、遠志、薑炭、橘皮、蒼術、茯苓等藥物。一劑藥見效,兩劑藥痊癒。可見,診斷疾病是多么困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