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卷四

桑葉(三錢),天蟲(三錢),滑石(二錢),枇杷葉(五錢),菊花(三錢),川貝(三錢),草梢(五分),鬱金(一錢半),羚角(一錢半),杏仁(三錢),辰砂(二分),菖蒲(四分)

病後渴飲如鯨吸川,下利頻頻,食谷運遲,脈軟數,苔薄白。中州不足,津液有降無升。用仲陽法主之。

葛根(一錢),黨參(三錢),甘草(三錢),扁豆皮(一錢半),茯苓(二錢),於術(一錢),穀芽(五錢),蓮子(一兩)

另以龍井茶泡湯徐徐細飲。一劑愈。

(案145)羅少畊正,辛巳,蓬萊鎮。脈細舌苔薄白。去歲夜間昏厥,用《本事》白薇湯調至孟春而全。刻秋末冬初,病發如前,脈愈少神,四末逆冷,不飢不食,六神、介潛皆不應,且加嘔咳。劑以桂枝、蘇梗、半夏、橘皮、茯苓、南星、薑汁、竹瀝等,服藥旬日,日吐痰涎數罐,得寐思食,再旬而痊。

(案146)張文玉。溫病,肢冷過肘膝,目開息止,不食不便,脈見實大,啟齒視苔,燥黑異常,而胸腹尚溫。用黃龍湯大劑灌之,得生。

(案147)陳香波內,辛巳七月初三,蓬萊鎮。病後值經轉,心失血涵,其液外走,聞聲則驚,驚則汗出如浴,心悸神倦,心脈極微,舌上少液。擬甘緩斂液為治,深慮虛脫。

淮小麥(三錢),紅棗核(五枚),水炙草(三分),宋半夏(一錢),朱茯神(三錢),夜交藤(三錢),老蓮子(五錢,帶心),柏子仁(一錢半),糯稻葉(三錢,鮮),川石斛(三錢),桑葉(一錢半)

汗止。加西洋參一錢、歸身炭一錢半,去桑葉。

(案148)張,左,七月初三,蓬萊鎮。泄瀉,脈右大左細。近日天多陰雨,《醫和》云:雨淫腹疾。此之謂也。擬白沙許氏法治之。

川芎藭(三分),神麯(一錢半),車前子(三錢),豆豉(四錢),防風根(一錢半),茯苓(三錢),生白朮(一錢),藿香(一錢半),鮮荷梗(二尺,去刺),穀芽(一兩)

(案149)唐雪岩,辛巳十月十三,江家涇。煙體。去冬患感,形肉漸銷,脘痞時發,每得辛燥必愈。茲則踵法應之不效。思萬物得水則豐,得火則癟。刻形肉益衰,豈非煙耗其津,火爍其液乎?本當復液回津,奈津液屬陰,與胃寒相左,爰取辛滑通陽之品,稍佐芳香,非燥也。

薤白頭(三錢),紫菀(二錢),製半夏(一錢半),瓜蔞皮(三錢),石菖蒲(七分),白茯苓(二錢),廣鬱金(一錢半),淡豆豉(一錢半),鮮佛手(一錢半,後入),生穀芽(七錢)

又,照方去薤、蔞、菖,加檀香、白茉莉花、白蔻仁。

十九日:辛滑通陽,胃納雖增,仍無滋味,口中涎沫上泛,大便熱澀異常,中寒下熱。治非易易,且擬戊己兼調治之。

白話文:

[卷四]

第一則:患者病後極度口渴,頻繁腹瀉,消化不良,脈象軟弱而數,舌苔薄白。這是中氣不足,津液下行而不能上升的症狀。採用仲陽法治療。處方:桑葉、天蟲、滑石、枇杷葉、菊花、川貝、草梢、鬱金、羚羊角、杏仁、辰砂、菖蒲。

第二則:患者服用葛根、黨參、甘草、扁豆皮、茯苓、蒼朮、穀芽、蓮子。另用龍井茶沖泡飲用,一劑痊癒。

第三則:羅少畊,辛巳年,蓬萊鎮。脈象細弱,舌苔薄白。去年冬天曾昏厥,服用《本事方》白薇湯治療至孟春痊癒。秋末冬初再次發病,症狀與上次相似,但脈象更弱,四肢冰冷,沒有飢餓感,也不想吃東西,精神萎靡,且伴有嘔吐咳嗽。用桂枝、蘇梗、半夏、橘皮、茯苓、南星、薑汁、竹瀝等藥物治療十天,每日吐出大量痰液,之後得以睡眠並恢復食慾,再過十天痊癒。

第四則:張文玉,溫病,四肢冰冷至肘膝,眼睛睜開卻沒有意識,不吃不喝,脈象實大,口腔乾燥,舌苔乾燥發黑,但胸腹尚溫。服用大劑量的黃龍湯而痊癒。

第五則:陳香波,辛巳年七月初三,蓬萊鎮。病後月經紊亂,心血不足,津液外洩,聽到聲音就驚嚇,驚嚇後大量出汗,心悸、疲倦,脈象極弱,舌苔乾燥。考慮用甘緩斂液的方法治療,擔心病情危急。處方:淮小麥、紅棗核、炙甘草、宋半夏、朱茯神、夜交藤、老蓮子、柏子仁、糯稻葉、川石斛、桑葉。汗止後,加西洋參、歸脾炭,去桑葉。

第六則:張某,七月初三,蓬萊鎮。腹瀉,右脈大而左脈細。近來陰雨天多,《醫和》說陰雨天氣容易導致腹瀉,此乃其例。擬用白沙許氏療法治療。處方:川芎、神麴、車前子、豆豉、防風根、茯苓、生白朮、藿香、鮮荷梗、穀芽。

第七則:唐雪岩,辛巳年十月十三,江家涇。消瘦症。去年冬天患感冒,身體日漸消瘦,時常脘腹痞悶,服用辛燥藥物則有所緩解。但目前用此法無效。考慮萬物得水則豐,得火則癟。現在身體更加消瘦,是不是因為陰津耗損,陽氣過盛?應該滋陰復液,但津液屬陰,與胃寒相悖,因此選用辛溫通陽的藥物,稍加芳香之品,並非燥熱之品。處方:薤白頭、紫菀、製半夏、瓜蔞皮、石菖蒲、白茯苓、廣鬱金、淡豆豉、鮮佛手、生穀芽。十九日後,因辛溫通陽雖增進食慾,但食物無味,口中涎沫上泛,大便乾燥,屬中寒下熱,治療不易,擬用戊己兼調法治療。並調整處方,去薤白、瓜蔞、菖蒲,加檀香、白茉莉花、白蔻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