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五堂治驗錄》~ 卷四 (5)
卷四 (5)
1. 卷四
(案135)李少畲,辛巳四月,楊家角。養生者云,人生精氣神三寶,能保三者身不老。尊恙久遺傷精,精虛無以化氣,氣虛無以護神,寐中神弛,醒則咽乾、失氣,脈形細弦,五更時泄。宜仲景法以補氣調元,益精安神。景岳謂:精因氣而虛者,是當補氣以生精;氣因精而虛者,是當益精以固氣。氣精相合,不可須臾離也。
上黨參(一錢半),白芍藥(一錢半),甘草(五分),山藥(三錢),大有耆(一錢半),花龍骨(一錢半),桂枝(二分),蓮子(三錢),川杜仲(三錢),生牡蠣(五錢),茯神(三錢)
止泄安寐。加益智仁、細生地、薑汁炒紅棗。
(案136)陳幼,辛巳八月初三日,東陳家灣。噤口痢疾,五色相見,小溲短少,最為難治,權擬清泄,觀變易法。
藿香(一錢半),赤芍(一錢半),穀芽(五錢),鮮佛手(一錢半),木香(七分),青蒿(五錢),豆豉(三錢),薄荷葉(五分),黃土(五錢),姜皮(五分),防風(七分)
(案137)唐亦園室,辛巳八月初二。按仲聖云:厥陰之為病,乾嘔吐涎沫,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食,腹痛而下利。擬和肝安脾治之。方用:
赤芍(二錢),甘草(三分),桂枝(五分),黃連(三分),半夏(一錢半),茯神(三錢),吳萸(五分),楝實(二錢),金斛(三錢),佛手(二錢),蘭葉(三錢),蓮子(三錢)
此複方之劑也,大意宗《內經》辛勝酸,甘勝咸之類,籍其剋制以圖功耳。方中楝實之苦,萸、桂之辛,甘草之甘,谷、茯之淡,正《內經》肝病全體之治。一劑知,數劑已。
(案138)吳書堂正,辛巳九月初六,崑山西門。濕熱蘊於膚腠分肉之間,發出疹癧如癰,擬在涇先生法治之。
蒼朮皮(五分),桑葉(三錢),菊花(三錢),白蘚皮(二錢),細生地(五錢),芝麻(二錢),赤豆(五錢),赤茯苓(三錢),樺皮(五分),忍冬藤(三錢)
加苦參、川柏即愈。
(案139)吳庭採子,辛巳八月初一,張河涇。發熱齊腋而還,汗出不能至足,喘咳鼻扇,臍左脹痛,濕熱久羈,氣血不利,欲作內癰也。連服增味三仁湯即愈。備方如下:
生苡仁(四錢),杏仁(三錢),桃仁(一錢半),冬瓜仁(四錢),川貝母(三錢),銀花(三錢),甘草(三分),枇杷葉(一兩),湖丹皮(一錢半),黑豆卷(三錢)
(案140)顧洪卿,辛巳十月,河泥橋。氣逆咳嗽,痰帶血絲。症是木火刑金,治主緩肝保肺。
枇杷葉(五錢),杏仁(三錢),白前(二錢),冬瓜子(三錢),川貝母(三錢),牡蠣(五錢),沙參(一錢半),淡蓯蓉(二錢),川百合(三錢),甘草(三分),茯苓(一錢半)
白話文:
[卷四]
(案135)李少畲,辛巳年四月,在楊家角。養生家說,人體有精氣神三寶,能守護這三者,身體就不會衰老。您久病傷精,精氣不足以化生氣,氣虛不足以護養神,睡覺時神氣鬆弛,醒來就咽喉乾燥、氣虛,脈象細弱而弦急,五更時分腹瀉。應該用仲景的療法來補氣調和元氣,滋補精氣,安神寧心。景岳說:精氣不足是因為氣虛導致的,就應該補氣以生精;氣虛是因為精不足導致的,就應該滋補精氣以鞏固元氣。氣與精相互依存,片刻也不能分離。
處方:黨參(一錢半)、白芍藥(一錢半)、甘草(五分)、山藥(三錢)、大棗(一錢半)、龍骨(一錢半)、桂枝(二分)、蓮子(三錢)、杜仲(三錢)、牡蠣(五錢)、茯神(三錢)
功效:止瀉安眠。再加益智仁、生地黃、薑汁炒紅棗。
(案136)陳幼,辛巳年八月初三日,東陳家灣。患噤口痢疾,大便五色俱見,小便短少,這是非常難治的病症,暫時擬定清熱瀉下的治療方案,觀察病情變化再調整治療方法。
處方:藿香(一錢半)、赤芍藥(一錢半)、穀芽(五錢)、鮮佛手(一錢半)、木香(七分)、青蒿(五錢)、豆豉(三錢)、薄荷葉(五分)、黃土(五錢)、薑皮(五分)、防風(七分)
(案137)唐亦園室,辛巳年八月初二日。根據仲景的醫案記載:厥陰病的症狀是乾嘔吐涎沫,氣逆衝擊心胸,心中疼痛發熱,飢餓而不思飲食,腹痛下痢。擬定疏肝健脾的治療方案。
處方:赤芍藥(二錢)、甘草(三分)、桂枝(五分)、黃連(三分)、半夏(一錢半)、茯神(三錢)、吳茱萸(五分)、楝實(二錢)、牡蠣(三錢)、佛手(二錢)、蘭葉(三錢)、蓮子(三錢)
這是一個複方,主要的意思是遵從《內經》中“辛味勝酸味,甘味勝鹹味”的理論,利用藥物的克制作用來達到治療效果。方中楝實的苦味,茱萸、桂枝的辛味,甘草的甘味,茯苓、山藥的淡味,正是《內經》中治療肝病的整體方案。一劑見效,幾劑即可痊癒。
(案138)吳書堂正,辛巳年九月初六,崑山西門。濕熱鬱結於皮膚肌肉之間,出現疹子,像癰疽一樣,擬用涇先生的療法治療。
處方:蒼朮皮(五分)、桑葉(三錢)、菊花(三錢)、白蘚皮(二錢)、生地黃(五錢)、芝麻(二錢)、赤豆(五錢)、赤茯苓(三錢)、樺樹皮(五分)、忍冬藤(三錢)
再加苦參、側柏葉即可痊癒。
(案139)吳庭採子,辛巳年八月初一日,張河涇。發熱到腋下就退了,汗出不能到達腳部,喘咳鼻塞,左臍脹痛,濕熱久留,氣血運行不暢,將要形成內癰。連續服用加味三仁湯即痊癒。處方如下:
處方:苡仁(四錢)、杏仁(三錢)、桃仁(一錢半)、冬瓜仁(四錢)、川貝母(三錢)、金銀花(三錢)、甘草(三分)、枇杷葉(一兩)、丹皮(一錢半)、黑豆(三錢)
(案140)顧洪卿,辛巳年十月,河泥橋。氣逆咳嗽,痰中帶血絲。症狀是木火克金,治療應以緩肝護肺為主。
處方:枇杷葉(五錢)、杏仁(三錢)、白前(二錢)、冬瓜子(三錢)、川貝母(三錢)、牡蠣(五錢)、沙參(一錢半)、淡蓯蓉(二錢)、川百合(三錢)、甘草(三分)、茯苓(一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