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五堂治驗錄》~ 卷三 (6)
卷三 (6)
1. 卷三
投溫補澀劑,崩痛仍未能止。五色並見,黃白為多,五臟皆虛,法當培補脾腎,先取化源,庶或有濟。
潞黨參(四錢),山藥(五錢),炙甘草(一錢),益智仁(一錢),熟地炭(三錢),於術(三錢),杞子(一錢半),扁豆皮(三錢),腺魚膠(一錢半),茯苓(三錢),橘皮(五分),左牡蠣(三錢),烏賊骨(一錢半),新絳(一錢半,炒炭)
二劑培補,兩天漸振,故腹痛血崩,痛引心中得止大半。依原守服,無庸更法。
潞黨參(四錢),枸杞子(二錢),烏賊骨(三錢),茯苓(三錢),於邑術(三錢),新絳(一錢半,炒炭),雞子黃(一枚),芡實(三錢),熟地炭(三錢),山藥(七錢),益智仁(一錢),陳皮(七分),腺魚膠(二錢),牡蠣(三錢),扁豆皮(三錢),苡仁(三錢,炒)
崩痛甫停,停藥數日,日漸之衰,衰而未復,復因小勞,勞則脾傷,傷則資生之機乏竭,病見泛泛作嘔,岑岑頭痛,面色萎浮,大便結而腸鳴響,腹中收痛,旦甚輕而晡暮重,此正《內經》所謂中氣不足也。治此當以南陽粳附意合東垣補中法,未識得奏全功否?
白粳米(一合),潞黨參(三錢),枸杞子(二錢),砂仁(五分),益智仁(一錢),於術(二錢),炙甘草(一錢半),製半夏(一錢半),大熟地(三錢),茯神(三錢)
屢投扶健中宮,溫益命火,不獨頭痛得止,抑且嘔惡亦定,時有腹中絞痛,脈仍細微。血虛氣弱,當氣血雙培,耐心調攝為屬。
潞黨參(三錢),炒杞子(一錢半),製半夏(一錢半),大熟地(三錢),柏子仁(一錢半),冬蟲夏草(一錢半),淡蓯蓉(三錢),川杜仲(一錢半),綠萼白梅花(三分),生甘草(一錢),黃土(五錢)
腹痛未除,宜小建中湯出入。
當歸身(二錢),潞黨參(三錢),陳皮(五分),穀芽(五錢),生甘草(一錢),大紅棗(五枚),白芍(二錢),飴糖(五錢),上黃耆(三錢),冬蟲夏草(一錢半)
血崩數次,腎虛不攝,則八脈不司約束,故以青囊合建中法。
鹿角膠(三兩),菟絲子(二兩),山藥(五兩),遠志(一兩二錢),大熟地(三兩),上黃耆(二兩五錢),扁豆(三兩),杜仲(一兩五錢),柏子仁(一兩五錢),炙甘草(一兩),蓮子(三兩),歸身(一兩五錢),補骨脂(一兩五錢),大白芍(一兩五錢),芡實(三兩),飴糖(三兩),安肉桂(一錢,收入),陳阿膠(一兩)
上藥河水煎濃去渣,入膠收膏,每早用西砂仁五分,米湯沖服三、五、六錢。庚辰春自述體豐而健,勝於壯年矣。
(案105)沈嫗,宿恙腰脊受傷,今夏感受風寒及濕三氣為痹。一身酸楚後,傷處大痛,刻下痛益甚而胃日呆,脈革。年愈花甲,營虛,邪郁不宣。擬用三氣飲加減,外以摩腰膏,和其營而活其滯,內外交治……者也。
白話文:
[卷三]
患者服用溫補澀藥後,崩漏疼痛仍未止住。出血顏色雜亂,以黃白為主,顯示五臟皆虛弱。治療應當培補脾腎,先解決出血的根本原因,或許能有所改善。
於是處方:潞黨參、山藥、炙甘草、益智仁、熟地黃炭、於術、枸杞子、扁豆皮、阿膠、茯苓、橘皮、牡蠣、烏賊骨、新絳(炒炭)。
服用兩劑後,病情兩天內逐漸好轉,腹痛和出血減少許多。繼續服用原方,不需要更改藥方。
繼續服用:潞黨參、枸杞子、烏賊骨、茯苓、於術、新絳(炒炭)、雞蛋黃、芡實、熟地黃炭、山藥、益智仁、陳皮、阿膠、牡蠣、扁豆皮、薏苡仁(炒)。
崩漏疼痛剛停止,停藥幾天後,身體日漸衰弱,尚未恢復,又因稍作勞動而加重病情,勞累傷及脾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症狀表現為經常嘔吐、頭痛、面色浮腫、大便乾燥伴腸鳴、腹部隱痛,早上輕晚上重,這正是《內經》所說的中氣不足。治療應當採用南陽粳米與東垣補中益氣法合方,不知能否完全奏效?
於是處方:白粳米、潞黨參、枸杞子、砂仁、益智仁、於術、炙甘草、製半夏、熟地黃、茯神。
多次服用補益中焦,溫補腎陽的藥物後,頭痛已止,嘔吐也停止了,但偶爾腹中絞痛,脈象仍細弱。這是由於血虛氣弱,應當同時補益氣血,耐心調理。
於是處方:潞黨參、炒枸杞子、製半夏、熟地黃、柏子仁、冬蟲夏草、肉蓯蓉、杜仲、綠萼梅、生甘草、黃土。
腹痛未除,宜加減小建中湯。
於是處方:當歸、潞黨參、陳皮、穀芽、生甘草、大棗、白芍、麥芽糖、黃耆、冬蟲夏草。
患者多次血崩,腎虛不能攝血,導致經絡失於約束,因此採用青囊補腎與小建中湯合方。
於是處方:鹿角膠、菟絲子、山藥、遠志、熟地黃、黃耆、扁豆、杜仲、柏子仁、炙甘草、蓮子、當歸、補骨脂、白芍、芡實、麥芽糖、肉桂、阿膠。
將藥物用河水煎煮濃縮去渣,加入阿膠收膏,每天早上用砂仁沖服。庚辰年春天,患者自述身體強健,比壯年時還好。
(案例105)沈老太太,以前腰脊受過傷,今夏感受風寒濕邪而致痹症。全身酸痛,傷處疼痛加劇,胃口不好,脈象微弱。年過六十,營氣虛弱,邪氣鬱結不通。擬用三氣飲加減,外用摩腰膏,以調和營氣,活血通絡,內外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