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卷三

桑枝、葉,牛蒡子,紫菀,甘草,菊花,製半夏,枳殼,天蟲,白茯苓,竹瀝

進藥痛止,夜分不寐,則氣厥隨至,往陳企亭診之,沉吟良久乃云:或是病去榮虧,魂魄不安之故。用酸棗仁湯加遠志、龍齒、磁石、硃砂,不六劑而不厥矣。

(案102)張亮英室,戊寅,中二涇。舌仍干絳,脈濡而數,形寒發熱,自汗,頭痛口渴。伏暑內熾,胃陰素虧,故初起即見此舌。再擬甘寒清裡,里清則外寒自解矣。

生甘草(一錢半),知母(二錢),二生稻(二兩),桑葉(三錢),生石膏(四錢),白薇(一錢半),鮮石斛(七錢),鮮沙參(三錢),鮮何首烏(五錢),夏枯花露(二兩),薔薇花露(二兩)

(案103)趙幼。風寒夾濕相搏,一身悉腫,咳嗽臥甚,且予辛散。

紫蘇葉(一錢半),杏仁(四錢),桑葉(三錢),姜皮(三分),淡豆豉(四錢),苡仁(三錢),前胡(二錢),蔥白(二枚),五加皮(二錢),防風(一錢半),陳皮(五分)

(案104)張啟室,崩血如注,脘腹陣痛,脈來時歇,舌面唇爪皆白。八脈虧損,不能維約諸路之精血也。擬千金法治之。

厚杜仲(三錢),桑螵蛸(一錢半),陳蘄艾絨(四分),烏賊骨(三錢),潞黨參(三錢),陳上阿膠(一錢半),炮薑炭(三分),菟絲子(二錢),真鹿角霜(一錢)

崩仍如注,腹脘陣痛,進調補奇經不應,昨診脈有歇止,中宮憊矣。急宜培補,尚恐不及也。

潞黨參(三錢),益智仁(一錢),歸身(一錢半,醋炒),炙甘草(七分),於術片(二錢),菟絲子(二錢),香附(三錢,醋炒),陳皮(一錢),鹿角霜(一錢),荷蒂炭(二枚)

少腹當臍絞痛,崩血連續不斷,肢寒脈代,右部尤甚。年愈半百,病發二候,下無固攝之能,中氣因之殘憊。風波之險,恐其難免矣。考古賢治法,下損必先補中,所謂補腎不如補脾,俾中流砥柱有力,或可崩定痛緩。是否,即希高明指正。

炙甘草(一錢半),高麗參(一錢),油桂(三分),於術(三錢),熟附子(七分),大有耆(四錢),白芍(七分),紅棗(六枚),赤石脂(四錢),禹餘糧(三錢),新絳炭(七分)

投參附保元和酸溫複方,正合《經》言「損者益之」之法,崩痛暫止數時,孰意天明又下,此病重藥輕之故。原方再加氣虛則擎引之之品,諒中病機。

高麗參(一錢半),龍骨(四錢),於術(三錢),赤石脂(四錢),大附子(八分),牡蠣(一兩),炙甘草(一錢半),禹餘糧(四錢),綿黃耆(三錢),升麻(三分),肉桂(二分),血餘炭(一錢半),醋炒當歸身(一錢半),土炒白芍(一錢)

白話文:

[卷三]

  1. 某病人服用桑枝、桑葉、牛蒡子、紫菀、甘草、菊花、制半夏、枳殼、天蟲、白茯苓、竹瀝後,疼痛停止,但夜間睡不着,並且出現氣厥(氣血運行失調的症狀)。去看陳企亭醫生,陳醫生沉思良久後說:可能是疾病痊癒後元氣虧損,魂魄不安造成的。於是處方酸棗仁湯,並加入遠志、龍齒、磁石、硃砂,服用了六劑後氣厥症狀便消失了。

  2. 張亮英女士,戊寅年患病。舌頭乾燥紅絳,脈搏濡滑而快速,身體發冷發熱,自汗,頭痛口渴。這是由於暑熱內盛,胃陰不足引起的,所以一開始就出現這種舌象。再次處方寒涼藥物以清熱瀉火,裡證清除了,外寒自然會消退。處方:生甘草(1.5克)、知母(2克)、二生稻(20克)、桑葉(3克)、生石膏(4克)、白薇(1.5克)、鮮石斛(7克)、鮮沙參(3克)、鮮何首烏(5克)、夏枯花露(20克)、薔薇花露(20克)。

  3. 趙姓兒童,風寒濕邪交困,全身腫脹,咳嗽,臥床不起,給予辛溫散寒的藥物治療。處方:紫蘇葉(1.5克)、杏仁(4克)、桑葉(3克)、薑皮(0.75克)、淡豆豉(4克)、薏苡仁(3克)、前胡(2克)、蔥白(2枚)、五加皮(2克)、防風(1.5克)、陳皮(0.5克)。

  4. 張啟女士,患崩漏症,出血如注,腹部陣痛,脈搏時有時無,舌苔、嘴唇和指甲都發白。這是因為八脈虧損,不能約束經絡中的精血。採用《千金方》的治療方法。處方:厚杜仲(3克)、桑螵蛸(1.5克)、陳蘄艾絨(0.4克)、烏賊骨(3克)、潞黨參(3克)、陳上阿膠(1.5克)、炮薑炭(0.75克)、菟絲子(2克)、真鹿角霜(1克)。

出血仍然不止,腹部陣痛,先前服用調補奇經的藥物無效,昨天診脈發現脈搏已不再時斷時續,說明中氣已衰竭。需要緊急補益,恐怕時間已經不夠了。處方:潞黨參(3克)、益智仁(1克)、歸身(1.5克,醋炒)、炙甘草(0.7克)、於術片(2克)、菟絲子(2克)、香附(3克,醋炒)、陳皮(1克)、鹿角霜(1克)、荷蒂炭(2枚)。

少腹臍周絞痛,崩漏出血持續不斷,肢體冰冷,脈搏時有時無,右側尤甚。病人年過五十,病程已持續兩候,缺乏固攝血液的能力,中氣因此衰竭。病情危急,恐怕難以避免危險。參考古代名醫的治療方法,下焦損傷必須先補益中氣,所謂補腎不如補脾,使中氣如砥柱般有力,或許可以止血止痛。是否如此,希望得到高明的指正。處方:炙甘草(1.5克)、高麗參(1克)、油桂(0.75克)、於術(3克)、熟附子(0.7克)、大有耆(4克)、白芍(0.7克)、紅棗(6枚)、赤石脂(4克)、禹餘糧(3克)、新絳炭(0.7克)。

使用參附湯和保元湯以及酸溫方劑的合方,正好符合《內經》“損者益之”的理論,崩漏疼痛暫時停止了幾個小時,沒想到天亮後又開始出血,這是因為藥物劑量不足造成的。原方再次加入益氣固脫的藥物,以期達到治療目的。處方:高麗參(1.5克)、龍骨(4克)、於術(3克)、赤石脂(4克)、大附子(0.8克)、牡蠣(10克)、炙甘草(1.5克)、禹餘糧(4克)、綿黃耆(3克)、升麻(0.75克)、肉桂(0.4克)、血餘炭(1.5克)、醋炒當歸身(1.5克)、土炒白芍(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