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五堂治驗錄》~ 卷三 (4)
卷三 (4)
1. 卷三
青蒿(四錢),桑葉(三錢),白頭翁(一錢半),生穀芽(五錢),豆卷(三錢),川貝(三錢),金石斛(二錢半),荷梗(二尺),蟬衣(五分),秦皮(一錢半),青黛染燈心(五分)
(案98)周巧元正,漳涇潭。右關脈大而浮,舌苔薄白似干,頭痛如斧劈,動則形寒,靜則壯熱,胸悶欲嘔。用辛平之劑以泄風邪,病不增減,舌苔老黃少澤,溫邪劫液。原方參入甘潤之品以治之。
桑葉(三錢),羚羊角(一錢半),川貝母(二錢),薄荷(五分),菊花(三錢),鮮石斛(五錢),白杏仁(二錢),豆豉(三錢),甘草梢(五分),牛蒡子(三錢)
得微汗,熱不淡,苔灰口渴,防加痙厥,治以甘寒泄邪。
鮮沙參(一兩五錢),牛蒡子(四錢),甘草(五分),枇杷葉(五錢),鮮石斛(七錢),連翹殼(一錢半),薄荷(五分),桑葉(三錢),二生稻(三兩),甜杏仁(三錢),豆豉(三錢)
諸恙已平,法當安撫。加西洋參一錢,去豉、薄。
(案99)陳大,陳家宅。灼熱無汗,脅能喘咳,痰升帶血,便秘面赤,唇燥且裂,舌中乾紅,邊苔薄白,右脈滑數,日輕夜重。此新邪引動伏邪也,肺胃之氣不順則邪氣煉液成痰也。主以清泄,佐以滌痰。
豆豉(五錢),大力子(五錢),枇杷葉(一兩),紫菀(三錢),桑葉(四錢),旋覆花(一錢半),鮮竹瀝(一兩),石斛(五錢),杏仁(四錢),瓜蔞皮(四錢),宋半夏(一錢半)
汗出熱解,紅疹已現,咳嗽十減五六,白苔轉為糙色,脈仍滑數,面赤唇乾,餘邪未盡,再當清掃余氛。
牛蒡子(四錢),桑葉(三錢),雞蘇散(一錢半),川貝(四錢),杏仁(三錢),旋覆花(三錢),枇杷葉(五錢),茅根(四錢),丹皮(七分),冬瓜子(五錢),川石斛(四錢),竹茹(三錢),蟬衣(七分)
連進清泄,諸恙皆蠲。右手脈滑未平,姑以肅清治節為治。
枇杷葉(一兩),甜杏仁(四錢),冬瓜子(七錢),川石斛(五錢),川貝母(四錢),蛤殼(八錢)
(案100)毛巧。伏邪寒熱少汗,口渴便閉,神迷舌卷,苔白中黑,宿疾痰喘竊發,脈芤。此肝胃津液受劫,痰熱膠固不化,為今之計,先滋陰液以潔熱焰之燔。
鮮石斛(一兩),川貝(三錢),黃芩(一錢),大豆卷(四錢),鮮稻葉(四兩),青蒿(三錢),杏仁(四錢),冬瓜子(四錢),鮮葦根(四兩),知母(三錢),桑葉(四錢),藿香露(一兩五錢)
(案101)薛鑑泉女,戊寅。始起寒熱白㾦,繼而左脅攻痛,茲又痛引缺盆肩臂,盛時肢末不仁,遂氣窒而厥,愈時得嚏而蘇。日發數次,或一二日一發。診脈左細右大。《內經·痹論》曰:風氣勝者為行痹。痹者閉也,氣道秘塞,神明為蒙,是以昏厥;得嚏則蘇者,肺金相傅,行而君主自安也。沈明生治行痹者散風為主,而禦寒利濕亦不可廢也。
白話文:
[卷三]
(案98)周巧元,住在漳州涇潭。檢查脈象發現右關脈浮大,舌苔薄白乾燥,頭痛劇烈如同被斧頭劈開一般,活動則感覺寒冷,靜止則發熱,胸悶想吐。使用辛溫平和的藥物來疏泄風邪,但病情沒有好轉,舌苔變得厚實發黃,且乾燥少津液,這是溫邪耗傷津液的表現。於是根據原方,加入甘潤的藥物來治療。
(案99)陳大,住在陳家宅。症狀為發熱無汗,脅肋疼痛並伴有喘咳,咳出的痰液中帶血,便秘,面色潮紅,嘴唇乾燥裂開,舌頭乾燥發紅,舌苔邊緣薄白,右脈滑數,白天症狀較輕,晚上加重。這是新邪誘發舊邪,肺胃之氣不順暢導致邪氣化生痰液。治療應以清泄為主,輔助以化痰。
汗出熱退後,出現紅疹,咳嗽減輕很多,白苔變粗糙,脈象仍滑數,面色潮紅,嘴唇乾燥,餘邪未盡,需要再次清除餘邪。
連續服用清泄的藥物後,諸多症狀都消失了。但右手脈象滑數尚未恢復正常,需要繼續使用肅清的藥物來調理。
(案100)毛巧。症狀為伏邪引起的寒熱,少汗,口渴便秘,神志恍惚,舌頭捲縮,舌苔白中夾黑,宿疾痰喘發作,脈象虛弱。這是肝胃津液被耗傷,痰熱膠結不化。治療應先滋養陰液,以清除熱邪。
(案101)薛鑑泉的女兒,戊寅年患病。一開始出現寒熱和白痦(可能是白斑或類似皮膚病),接著左脅肋疼痛,疼痛蔓延到鎖骨、肩部和手臂,疼痛劇烈時四肢麻木,甚至氣息窒塞而昏厥,發作時打噴嚏後才能恢復。每天發作幾次,或一两天發作一次。診脈發現左脈細弱,右脈大。根據《內經·痹論》所說:風邪盛則為行痹。痹是指閉塞,氣道阻塞,神志昏蒙,所以昏厥;打噴嚏後能恢復是因為肺金相輔相成,行氣則君主之氣自安。沈明生治療行痹,以散風為主,但禦寒利濕也不可忽視。